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莊佩樺
研究生英文姓名:Juang, Pei-hwa
中文論文名稱: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及自我創作中的分析與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n Analysis in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 Self Composition
指導教授姓名:陳茂萱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黃金分割保加利亞節奏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3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之作品《管弦樂協奏曲》為主要研究的中心,以其創作手法為探討的重點,將之與自我音樂創作上的特點做連接探討。巴爾托克為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和鋼琴家,而其作品分為五個時期,各有其獨到之處。在巴爾托克的作品之中,民族音樂元素、黃金分割比例和拱型結構的特殊手法,在他各個時期的作品中經常可見,故可從這些部分顯現出他對於這些創作方式的重視。
從《管弦樂協奏曲》一曲中,可以明顯的察覺到巴爾托克晚期的風格和壯年時期的冷峻風格的不同,其聽覺效果方面也轉變為平易近人的音響,但是全曲的五個樂章,都是結構嚴謹且旋律、和聲、節奏等各方面都處理的更加精確,而巴爾托克對於「協奏」方面的運用,更是跳脫出制式的框架,將其競奏的手法發揮的淋漓盡緻。故在探討《管弦樂協奏曲》的過程中,亦可獲得許多寶貴的心得,並將之與個人經驗相融合,近一步轉化為個人的自我創作。筆者在第五章中亦挑選出研究所階段之三首代表作品,將其創作內容以創作理念剖析與歸納,並與巴爾托克之創作技巧相呼應。
The abstract present thesis take Bela Bartok (1881-1945) the work " Concerto for Orchestra " as the main research center, take its creation technique as the discussion key point, will make the connection discussion with the self-music creation in characteristic. Bela Bartok for renowned composer, ethnomusicologist, music educationalist, and pianist, but its work divides into five times, has its originality respectively. In Bela Bartok's work, national music element, ratio of middle to outside proportion and arch-type structure special technique, in his each time work frequently obviously, therefore may appear he from these parts regarding these creation way value.
From " Concerto for Orchestra " in a tune, may the obvious detection to Bela Bartok later period style and the mature time solemn style difference, its sense of hearing effect aspect also transforms into the amiable sound, but the entire tune five music movements, all are the structure rigorous also the melody, and the sound, the rhythm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all process precisely, but Bela Bartok “plays the aspect utilization regarding the association”, is the bracelet leaves the service pattern the frame, competes the technique display incisiveness it which plays. Therefore in discusses “Concerto for Orchestra " in the process, also may obtain many precious attainments, and will fuse with individual experience, near one step will transform as individual self-creation. Chapter V of the speakers also picked out the first phase three of the Institute on behalf of the works, will their author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in ideologies and inductive, and Bartok of authoring skill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四節 研究步驟……………………………………………………………5
第二章 巴爾托克生平與音樂創作…………………………………………7
第一節 生平介紹………………………………………………………7
第二節 音樂創作分期…………………………………………………19
第三章 巴爾托克作品與重要創作元素……………………………………27
第一節 巴爾托克的作品概述………………………………………27
第二節 巴爾托克的重要創作元素…………………………………36
第四章 巴爾托克《管絃樂協奏曲》的分析與研究………………………39
第一節 作品背景概述………………………………………………39
第二節 樂器編制與特色……………………………………………40
第三節 主題結構之分析與各段落特點……………………………43
第五章 自我創作上的分析…………………………………………………59
第一節 長笛獨奏《長笛的自述》…………………………………59
第二節 為雙鋼琴的敘事曲《矛盾》………………………………67
第三節 管弦樂作品《我》…………………………………………73
第六章 結論…………………………………………………………………83
參考書目…………………………………………………………………………84
中文書籍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湖北藝術學院作曲系編輯。《巴爾托克論文書信 選》。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李哲洋主編。《名曲解說全集6 管弦樂曲3》。台北:大陸書店,1992。
邵義強。《國民樂派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店,2006。
董學渝。《最新巴爾托克小宇宙分析及彈奏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3。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大陸書店,1987。
羅忠鎔主編。《現代音樂欣賞辭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中文翻譯書籍
史蒂芬‧華許 著,鄭朔 譯。《巴爾托克室內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1996。
哈密許‧麥恩 著,林靜枝、丁佳甯譯。《偉大作曲家羣像 巴爾托克》。台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6。
錫特隆 著,李哲洋 譯。《巴托克》。台北:大陸書店,1971。

西文書籍
Cooper, David.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New York, 1996.
Sadie, 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2001.
Suchoff , Benjamin. Concerto for Orchestra, understanding Bartok’s Worl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5.
學術論文
林舒泠《巴爾托克的「小宇宙」探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5。
趙映蘋《巴爾托克鋼琴曲「在戶外」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4。
賴佩莉《巴爾托克「為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暨自我的創作分析與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