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弘、李根芳 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 Brooker, P.(2003).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王德育 譯(1977)。《創性與心智的成長》。台北:啟源。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王國強 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 影像的思考》,初版。台北市:群學。 Rose, G. (2001).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正木晃(2007)。《曼陀羅心靈彩繪2》。台北市:非馬。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初版。台北市:群學。 Johnson, A. G. (2001).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汪民安(2002)。《福柯的界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會環境》。台北市:五南。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吳毓珍 主編,《別當直升機父母》,頁106-120。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葦芸 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台北市:商周。 Lukes, S. (2005). Power: A radical view, 2nd ed.
邱珍琬(2005)。《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卓紋君等 譯(2002)。《完形治療的實踐》。台北市:心理。 Clarkson, P. (2002). Gestalt counseling in action
何政廣(1996)。《夏卡爾》。台北市:藝術家。
何琦瑜、陳雅慧(2006)。〈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何琦瑜 主編,《家庭教育:贏的起點》,頁18-26。台北市:天下雜誌。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市:五南。
郭緯玲(1998)。《傅科與教育》,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彭金龍(2006)。《親情與親子關係》。台北市:天馬。
黃錦山(1996)。《傅科規訓概念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喻維欣(2005)。〈家庭〉。瞿海源、王振寰 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05-208。台北市:巨流。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索娃 譯(2004)。《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台北市:時報。 Edwards, B. (2004). The new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張豐榮 譯(1988)。〈羅浮宮美術館全集II:地中海世界的光輝〉。頁77。 台北市:龍和。
游琬娟 譯(1998)。《曼陀羅的創造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Fincher, S. F. (1998). Creating Mandalas.
鄭一青(2006)。〈父母教我不盲從不做一隻綿羊〉。何琦瑜 主編,《家庭教育:贏的起點》,頁290-295。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劉至強 (1998)。《家庭權力與兒童電視收視行為:以傅科的權力分析觀點探析》,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蔡佩君 譯(2003)。《揮灑烈愛》,頁274。台北市:時報。 Herrera, H. (2003). 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
蔡春美(2005)。〈親子關係的本質〉。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 著,《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頁3-44。台北市:心理。
謝雨生、黃益志(2005)。〈社會階層化〉。瞿海源、王振寰 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117-142。台北市:巨流。
鍾思嘉(2004)。《親職教育》。台北縣:桂冠。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
羅世宏 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Barker, C. (2004).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蘇静如 譯(2004)。《權力能為你帶來什麼》。台北市:種籽文化。 Wood, J. T. (2004). The little blue on power.
蘇永明(2006)。《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台北市:心理。 Schapiro, M. (1982). Modern art: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Vatican Museums. (2003). http://mv.vatican.va/3_EN/pages/x-Schede/MGEs/MGEs_Sala01_03_01_004.html Vatican Museums Online→Gregorian Etruscan Museum→Room I Early history→Spherical amphora and stool made of tubular elements.(2009/5/24)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phora.(2009/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