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蓉櫻
中文論文名稱:魯訊《故事新編》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Study on Lu Xun’s “Story Re-writes”
指導教授姓名:鍾宗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魯迅重述小說前文本潛文本作者意識
英文關鍵字:Lu XunRewriting novelpretexthypotext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uth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3
  • 收藏收藏:0
魯迅《故事新編》在近年來逐漸受到臺灣學術界的重視,但相較於中國大陸對《故事新編》熱烈的討論,臺灣學術界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要加強。因此,本論文試圖以直接比較魯迅小說與前文本間的差異,找尋隱藏在小說中的魯迅個人意識,及不被顯示出的個人情緒,並以此為研究的基礎,重新討論《故事新編》在現代文學史中的地位與價值。全文分為緒論、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概述、《故事新編》的改寫與原型、魯迅的情感表現、其他隱藏在文本下的作者意識、結論等六章。一、二章為資料整理;第三章則以附錄表格開展,討論人物的改寫;第四、五章為主要作者意識的整理呈現;第六章則總結全文,以突顯《故事新編》的價值。魯迅學廣大淵博,但筆者的能力有限,故本文只力求一套較全面且通順的分類,為往後研究《故事新編》的研究之士,略供棉薄幫助。
Recently, Lu Xun "Story Re-writes" gets lots of attention by the Taiwan academic, however, compared to China on the "Story Re-writes", there is still a lot to go for improving in Taiwan's academic. Therefor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directly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u Xun's novel with the previous on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dividual thoughts in Lu Xun’s novel individual, and the hidden personal emotions, the research is basis on this concept, moreover re-discuss "Story Re-writes" status and the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author's life, and rewritten with the original of the "Story Re-writes", Lu Xun's emotional expression, hidden in the text of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s chapters. Chapter one and two are for data compilation; Chapter three uses appendix tabl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 rewritten; chapters four and five presen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uthor; in conclusion the sixth chapter wraps up the paper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Story Re-writes" .Lu Xun study is majority profound, but the author's capacity is limited, therefore we try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fluent classification, hope this paper will help the following stud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 8
第二章 作者生平與創作背景 17
第一節 魯迅生平概述 17
第二節 《故事新編》十三年創作過程 24
第三節 繼承與開創 30
第三章 《故事新編》的改寫與原型 34
第一節 「新」人物的降臨 34
第二節 神話英雄 39
第三節 傳奇人物 47
第四節 諸子 53
第四章 魯迅的情感表現 64
第一節 魯迅的孤獨與寂寞 64
第二節 魯迅的絕望與復仇 72
第三節 魯迅的批判與關懷 79
第五章 其他潛藏在文本下的作者意識 92
第一節 對中國神話的關注 92
第二節 對女權的支持 94
第三節 對國民性問題的關注 97
第四節 生存經驗的再現 103
第六章 結論 106
附錄 109
一、改寫對照表格 109
二、〈起死〉相關 170
三、〈采薇〉相關 173
參考書目 176
一、古代典藉 176
二、專書 176
三、期刊 178
四、學位論文 181
參考書目(以出版先後為序)
一、古代典藉
1. (清)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2.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 (晉)干寶:《搜神記.三王墓》,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4月。
4. (宋)羅泌撰:《路史》,《四部備要》史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5.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6. (清)焦循、焦琥撰:《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7. (清)唐楊倞注:《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8. (晉)郭象注:《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9.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0. (漢)高誘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1. (漢)王充撰:《論衡.談天篇》,《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2. (晉)郭璞注:《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11月。
13.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14.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9月。
15. 顧寶田、陳福林注釋:《左氏春秋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8月。
16.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撰:《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17. (清)馬驌纂:《繹史》,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18.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二、專書
 (一)作者著作
1. 魯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下附錄〈漢文學史綱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3. 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4.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5.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二)參考專書
1. 王孝廉:《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2月。
2. 李桑牧:《《故事新編》的論辯和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2月。
3. 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編輯部編:《魯迅研究》第九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8月。
4. 姜德明:《活的魯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5. 袁珂主編:《中國神話》,北京: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7年。
6.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7.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8.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9.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
10. 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編輯部編:《魯迅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11.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12. 王瑤:《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13. 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文叢書》第五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14. 〔俄〕波兹德涅耶娃著/吳興勇譯:《魯迅評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15. 王吉鵬、于九濤、荊亞平著:《魯迅民族性的定位──魯迅與中國文化比較研究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16. 佛期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17. 何夢覺編:《魯迅檔案:人與神》,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18. 程帆主編/胡少卿、鄭闖琦、沈傳新作:《我聽魯迅講文學》,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9月。
19. 矛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5年。
20. 吳穎、吳二持:《 魯迅《故事新編》研究及其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
21. 鍾宗憲:《中國神話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
22.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回憶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23. 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4. 隋清娥:《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1月。
25. 皮述民、邱燮友等合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高雄:駱駝出版社,2008年2月。
26. 吳中杰:《魯迅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26.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27. 李怡:《魯迅的精神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三、期刊
1. 李允經:〈愛情「危機」的藝術再現-讀〈奔月〉〉,《魯迅研究月刊》,1992年6月,頁23-30。
2. 皇甫積慶:〈歷時創作中的變異與持恆-《故事新編》創作心理解讀〉,《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2月,頁33-41。
3. 高旭東、聶廷生:〈魯迅與墨子〉,《理論學刊》,1995年5月,頁78-82。
4. 周成平:〈論魯迅的弗洛伊德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63-67。
5. 許琇禎:〈古今錯綜的新命題與模式──魯迅《故事新編》探賾〉,《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三期,1996年5月,頁191-217。
6. 柯貴文:〈論魯迅對老莊思想的批判〉,《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1月,頁72-78。
7. 湯晨光:〈魯迅與墨俠精神〉,《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1月,頁22-28。
8. 秦弓:〈《故事新編》解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頁79-82。
9. 李怡:〈魯迅人生體驗中的《故事新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3月,頁235-252。
10. 錢振綱:〈對儒、道、墨三家「顯學」的揚棄──從文化角度解讀魯迅後期五篇歷史小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54─59。
11. 何根海:〈月亮神話與中秋拜月的原始意涵〉,《歷史月刊》第140期,1999年9月,頁53-60。
12. 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源流〉,《歷史月刊》,1999年9月,頁48-52。
13. 普布昌居:〈先驅者的寂寞與古悉-試從〈奔月〉分析魯迅二十年代先進分子的命運和心態〉,《西藏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1999年11月,頁36-37。
14. 高有鵬:〈魯迅的神話學觀〉,《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9月,頁30-33。
15. 李仲凡:〈「無特操」的道——從〈出關〉看魯迅對儒道互補結構中的道家文化的批判〉,《安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頁41-44、96。
16. 秦林芳:〈「無聊」與創造──〈補天〉新論〉,《鑒賞與探討》,2000年11月,頁94-100。
17. 鮑國華:〈論《故事新編》的消解性敍述〉,《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月,頁50-56。
18. 尹慧慧:〈《故事新編》:中國歷史小說的豐碑〉,《北方論叢》,2001年3月,頁100-104。
19. 姜振昌:〈《故事新編》與中國新歷史小說〉,《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164-175。
20. 袁盛勇、張勁松:〈〈補天〉:人與神的碰撞〉,《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年4月,頁59-61。
21. 〔日〕松岡俊裕:〈〈不周山〉試論(上)──魯迅《故事新編》世界之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年6月,頁6-11。
22. 何雪英:〈神話的重構和歷史的窺破──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補天〉〉,《上海海運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1年6月,頁93-96。
23. 鄭家健:〈「文體越界」與「反文體」寫作〉,《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1月,頁28-33。
24. 劉再復:〈魯迅的復仇情結與復仇意象──重讀〈鑄劍〉〉,《明報月刊》,2001年10月,頁94─98。
25. 張永軍:〈伯夷、叔齊新論〉,《語文學刊》,2002年3月,頁5-6。
26. 李茂葉:〈歷史的變形與變形的歷史──淺析〈非攻〉的結構語義〉,《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月,頁105─107。
27. 楊箏:〈〈補天〉與魯迅的神話重建〉,《洛陽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4-16。
28. 張揚:〈荒誕人生的理性重建──魯迅〈出關〉之解讀〉,《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頁81─85。
29. 王旭:〈魯迅對弗洛伊德學說的借鑒與運用〉,《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37-139。
30. 曹新發:〈淺談魯迅作品中的黑色意象〉,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月,第17卷第4期,頁33-35。
31. 李金濤:〈「反諷」與《故事新編》的思想內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頁56-59。
32. 顏秉直:〈魯迅的《故事新編》與神話小說〉,《醒吾學報》第29期,2005年6月,頁171-183。
33. 向淨:〈生命價值的重審──淺談魯迅〈采薇〉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17-121。
34. 林逢森:〈現代小說中的神話運用──論魯迅〈理水〉〉,《東方人文學誌》第4期,2005年12月,頁229─242。
35. 任廣田:〈魯迅與中國神話及傳說〉,《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10月,頁4-12、20。
36. 陳玟惠:〈論《徬徨》、《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及主題意識〉,《中國語文》,2006年11月,頁63-76。
37. 劉春勇:〈中國的脊樑──解讀〈非攻〉、〈理水〉並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中州學刊》,2006年11月,頁196─200。
38. 蔣濟永:〈〈奔月〉的「故事」構造與意義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2月,頁197-208。
39. 高遠東:〈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4月,頁135-141。
40. 董大中:〈關於〈奔月〉的寫作〉,《山西文學》,2007年6月,頁41-42。
41. 史志謹:〈魯迅小說〈非攻〉解讀〉,《陝西師範大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2-45。
42. 黃清順:〈「舊瓶新裝」看〈鑄劍〉──對「魯迅式風格」的「新歷史小說」作整體觀察〉,《國文學報》第41期,2007年6月,頁133─187。
43. 張軍、王澤龍:〈從寫作發生學看《故事新編》的創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1-25。
44. 楊永明:〈〈鑄劍〉與〈奔月〉:靈魂的自我審視〉,《臨沂師范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77-80。
45. 周濤:〈在「世俗」與「經典」之間-關於「重述神話」的思考〉,《民族文學研究》,2008年1月,頁91-96。
46. 楊永明:〈〈補天〉:創作與毀滅的文化批判總論〉,《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8年2月,頁69-70、77。
47. 鄧國偉:〈〈起死〉:荒誕的遊戲及所諷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頁140-144。
48. 羌帥:〈靈與肉的對峙-解讀〈奔月〉〉,《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7月,頁106-107。
49. 詹玲:〈「棄家」模式下的神話建構-魯迅〈奔月〉的別一種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9月,頁57-59。
50. 竇曉明:〈淺談魯迅小說〈起死〉中話語衝突的起死與啟蒙〉,《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07。
51. 漆福剛:〈《故事新編》荒誕感探究〉,《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9期,2008年9月,頁38-41。
52. 于愛成:〈〈采薇〉重讀:經典解構與身體敘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5月,頁93-97。
53. 王斐:〈〈理水〉結尾重新解讀〉,《長城》,2009年5月,頁39-40。
54. 張穎超:〈魯迅與墨家的思想聯繫〉,《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5月,頁121-122。
55. 田瑛,〈理水〉多重意義的生成,《語文學刊》,2009年6月,頁114-116。
56. 薛柏成:〈魯迅的墨學觀〉,《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8月,頁40-44。
57. 舒欣:〈潛心修「理」-潛談《故事新編》之〈理水〉〉,《時代文學》,2009年9月,頁155。
58. 楊瑰瑰:〈魯迅小說〈奔月〉、〈理水〉中的黑色意象〉,《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9月,頁59-60。
59. 朱孟庭:〈為人生而藝術──魯迅的小說藝術論〉,《現代文學》,2010年1月,頁60-65。
60. 姜克濱:〈荒誕與隱喻的重構-論《故事新編.起死》〉,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月,頁84-87。
61. 鍾宗憲:〈現代神話小說比較研究-以〈奔月〉、〈最後之箭〉為例〉,《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頁591-614。
62. 陳漢萍:〈全盤反傳統抑或改造傳統:重審魯迅與傳統〉,《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12月,頁108-121。
63. 王學謙:〈狂人莊子對庸俗莊子的顛覆──魯迅〈起死〉對莊子精神的批判與繼承〉,《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頁6-10。
64. 顧曄峰:〈先秦典藉中的大禹形象〉,《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頁111-114。
四、學位論文
1.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李瑋菁:《后羿射日神話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3.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 楊若萍:《魯迅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錄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1.3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1.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