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賴韻如
中文論文名稱:戰後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校史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張弘毅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南勢國小校史口述歷史大眾史學底層史觀日常生活平鎮市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透過校史研究,往往能營造重視學校歷史及人文傳統的校園風氣,建構對話與思辨的環境,藉此開展屬於學校的獨特文化氛圍和校園生活內涵。中、小學一直以來被視為過渡性或工具性的存在體,其文件、史跡、史料較不被注重與保存,有鑑於此,筆者便以深度訪談所得之口述歷史,補充小學校史之可信史料,因此,「戰後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校史之研究」這個主題,筆者就以歷史記憶這部份,將南勢國民小學60週年、70週年、80週年、90週年的週年校誌以及《平鎮市志》、《桃園縣誌》、《我家鄉桃園縣》中的這些資料,做深入之探討研究,並結合深度訪談校長、主任、教師、校友、校工、學生之口述歷史內容,用歷史情感來寫南勢國民小學的歷史,而不是只有介紹師長菁英、學校大事記等,缺少底層史觀﹙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之校史研究,也就是從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的角度,討論南勢國民小學的種種,讓南勢國民小學校史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鮮活起來,而更加認同和珍愛自己的學校。歷史記憶鮮活表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使得過去﹙past﹚、現在﹙present﹚與未來﹙future﹚彼此互動,因此,筆者將視南勢國民小學的校史研究,為永續經營的志業,同時以南勢國民小學過去的歷史記憶,搭起通往南勢國民小學現在與未來的橋樑。
The Studies on school history can contribute to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a school and it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o construct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of dialogue and thinking. Such studies can, in turn, help develop unique culture and life style which only belongs to the school. Prim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ransitional or tool-type entities. Their historical documents, files, data, relics, etc. ar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nd not kept very well. Due to thi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llect oral history from deep interviews and supplement credential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history of Nan-Shi Primary School. Therefore, in the research titled " The Research of Postwar History of Taoyuan Nan-Shi Primary School, " the author studies, primarily in the part of historical memory, on the school annals of 60th, 70th, 80th, and 90th anniversaries, "Pingjen City Annals" , "Taoyuan County Annals" and "My Hometown Taoyuan" magazines. Besides, the oral history is retrieved through deep interviews of the staff (including former and present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chers, and school workers), alumni and students. Because the school history only includes introductions to elite teachers and school chronicles, etc., it is lack of 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 i.e., the angle of public history. Those precious study results can help refine it. Through discussions of 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past, school history gets vivid i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t them recognize and cherish their own school. Historical memory vividly states the emotions in our daily life and make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balance-interactive. The author will regard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Nan-Shi Primary School as her everlasting career. With such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past, the author can help bridge it with that of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the school.
Keywords: Nan-Shi Primary School, School History, Oral History, Public History, History From the Bottom up, Daily Life, Pingjen Ci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6
第二章 平鎮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與南勢國民小學之沿
革..........................18
第一節 平鎮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之發展........18
第二節 南勢國民小學之沿革..............44
第三章 戰後南勢國民小學的接收與經營........83
第一節 鄧湧賢與戰後南勢國民小學的接收.......83
第二節 戰後早期南勢國民小學的校務發展.......86
第四章 一九六九年以後南勢國民小學之發展與變遷..96
第一節 南勢國民小學一九六九年後之校務經營....96
第二節 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校園的日常生活.......134
第五章 結論........................143
參考文獻............................151
ㄧ、史 料
南勢公學校,《學校級經營案》,自昭和七年度至昭和拾四年度。
南勢國民學校,《轉入學證明書》,大正二一年度~昭和六年度。
南勢國民學校,《公文綴冊 民國﹙35﹚》,1946。
南勢國民學校,《公文 38》,1949。
南勢國民學校,《公文 39》,1950。
二、專 書
Donald A.Ritchie,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鄉鎮之美》。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
吳金香,《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周樑楷編,《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04。
林信榕,《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7。
南勢國民小學,《桃園縣平鎮市南勢國民小學慶祝創校九十週年校誌》。桃園:南勢國民小學,2002。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桃園縣誌卷六人物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8。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誌》。桃園:桃園縣政府,1988。
羅濟鎮編纂,《平鎮市志》。桃園:平鎮市公所,1994。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桃園百錦》。桃園市:桃縣文化,1999。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成人教育鄉土教材:自然與地理》。桃園:桃園縣政府,2001。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成人教育鄉土教材:歷史與人文》。桃園:桃園縣政府,2001。
黃厚源主編,《我家鄉桃園縣》﹙修訂版﹚。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5。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校長誌》。桃園:桃園縣政府,2007。
島嶼柿子文化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第一本台灣孩子的百年校園紀事》。台北: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張慶勳,《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三、期刊論文
王健文,〈校史敘事觀點再思考〉,《新史學》14卷3期(2003年9月),頁147-172。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3期(1996年9月),頁147-184。
吳家瑩,〈與校史研究結緣並推動其成長的經過〉,《中等教育》55卷6期(2004年12月),頁16-26。
吳翎君,〈口述歷史方法與小學社會科教學〉,《花蓮師院學報》12期(2001年4月),頁157-172。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期(2001年6月),頁221-23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1988年5月),頁101-108。
周樑楷,〈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當代》224期(2006年4月),頁50-59。
周樑楷,〈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當代》211期(2005年3月),頁52-61。
周樑楷,〈大眾史學:人人都是史家〉,《當代》206期(2004年10月),頁72-85。
周愚文,〈校史研究與學校革新〉,《中等教育》55卷6期(2004年12月),頁4-15。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2004年10月﹚,頁23-36。
林菁、洪美齡、李秉蓉、彭雅雯,〈「臺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歷史教學的歷程與成果〉,《教育實踐與研究》20卷2期(2007年9月),頁29-63。
林明地,〈學校領導社群的意涵與塑造〉,《教育研究月刊》171期(2008年7月),頁16-27。
金湘斌,〈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行方法﹙1895-1911﹚〉,《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1期(2007年6月),頁5-25。
許佩賢,〈百年校慶、歷史記憶與地方認同〉,《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期(
1998年11月),頁14-16。
黃春木,〈中學校史研究─史料蒐集與檔案建立〉,《檔案季刊》6卷1期(2007年3月),頁45-61。
黃啟仁,〈校史編輯實務〉,《師友》421卷(2002年 7月),頁80-81。
黃昆輝,〈教育行政決定的藝術〉,《教育資料與研究》65期(2005年8月),頁154-162。
張德銳,丁一顧,簡賢昌,〈優秀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之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1期(2005年8月),頁1-23。
張弘毅,<台北大稻埕的「市街風格」變遷:1853-1945>,《輔仁學誌》25期(1996年7月),頁41-5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卷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
湯熙勇,<戰後初期臺灣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培訓﹙1945年10月-1947年5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卷1期(1996年6月),頁303-346。
歐用生,〈日本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對臺灣課程改革的啟示〉,《研習資訊》22卷4期(2005年8月),頁29-38。
謝明如,〈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第一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講習員之培訓與任職〉,《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2期(2007年9月),頁2-15。
謝琇玲,〈校長領導型式、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為例〉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0期(2002年5月),頁65-90。
謝仕淵,〈評介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 ─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誕生〉
〉,《史匯》5期(2001年8月),頁193-203。
四、學位論文
方婉萍,〈任培道對台北女子師範學校之創建與經營〉,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江佳瑾,〈學校歷史與歷史記憶--戰後校史撰寫之析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秉穆,〈屏東縣里港國小百年發展史之研究(1900~2003)〉,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月霞,〈大華春秋─一所學校生命史之研究〉,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枝坤,〈宜蘭縣蘇澳國小百年發展史之研究(1900-2005)〉,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何憶如,〈桃園縣新屋國小校史之研究(1905-2003)〉,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自修,〈由高級職業學校發展歷程檢視綜合高中之學制─以國立台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邱台山,〈桃園縣內壢國民小學發展史(1940-2001) 〉,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2003。
陳銘珍,〈宜蘭縣宜蘭國民小學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18-2007)〉,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雯,〈臺中縣霧峰國民小學校史研究(1898∼2003)〉,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舜傑,〈天主教私立若瑟國小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60-2001)〉,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葉日陞,〈國立花蓮高級中學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36~2002)〉,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楊智璇,〈花蓮縣明恥國小再生之研究(1993-2000)〉,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莊金永,〈桃園縣龍德國小之研究(1957-1995)〉,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閻自安,〈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決策與校長領導方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0。
鍾環如,〈台東縣電光國民小學校史〉,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五、研討會論文
周樑楷,〈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當代文化論壇:台灣的主體性與現代性研討會,台北:當代雜誌社主辦,2006,2月12日。
周樑楷,〈在地的觀點:圖像紀錄與地方史〉,在地人寫歷史:第一屆第二期大眾史學研習會,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主辦,2004,7月16-17日。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族群圖像—以台灣客家人為例〉,第一屆台灣族群史研習會
,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主辦,2004,4月24-25日。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第一屆第一期大眾史學研習會,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主辦,2003,11月22-23日。
張弘毅,<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桃園:龍華科技大學96年歷史教學研討會,2007,5月11日。
六、口述歷史資料
2007.10.16口訪鄧美芳〈1946年生〉:南勢國民小學42屆畢業生,也任教並退休於南勢國民小學〈1970-2002年〉,為南勢國民小學首任教導主任鍾錦章之媳婦,其夫婿也是南勢國民小學39屆畢業生,同時也是桃園縣祥安國民小學校長,已於2009年8月退休;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鍾宅。
2007.10.16口訪鄧仁毅〈1942年生〉:南勢國民小學37屆畢業生,也任教並退休於南勢國民小學〈1965-1998年〉,與鄧美芳老師是兄妹,其妻也服務於南勢國民小學任教務主任,跟南勢國民小學淵源很深,也與鄧湧賢校長是親戚;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鄧宅。
2007.10.17、2009.3.23、2009.5.19口訪曾香蘭〈1943年生〉:為鄧湧賢校長的弟媳﹙即鄧垚賢主任之妻﹚,主編過南勢國民小學八十和九十週年校誌,任教並退休於南勢國民小學主任〈1963-2004年〉,與戰後南勢國民小學的七任校長皆有共事過,因此,有關南勢國民小學之事宜,曾主任皆熱心以告;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鄧宅。
2007.11.29、2009.2.19口訪鍾錦章〈1915年生〉:南勢國民小學12屆畢業生,任教並退休於南勢國民小學〈1935-1941年;1944-1969年〉,現年﹙2009年﹚已是95歲高齡;1935年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南勢國民小學任教,1952年接任南勢國民小學首任的教導主任到退休,就一直與鄧湧賢校長合作主持校務,是老校長的最佳輔佐者,感情好到要一起在1969年退休,因此,對鍾錦章教導主任,便以老教導親切稱呼之;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鍾宅。
2008.3.08、2009.5.13、2009.5.27口訪謝新土〈1925年生〉:南勢國民小學22屆畢業生,學生時代南勢國民小學的農場種很多橘子,四年級以上的學生,每星期要有二小時到農場施肥、鋤草;此農場為其父親﹙當時之保正,相當於今之里長﹚所有,免費給南勢國民小學使用;記憶最深的便是19歲時〈1944年〉四個月的軍事訓練,當時很害怕,家中的母親更是以淚洗面,幸好戰爭及時結束,受訓完不必被送上戰場當兵;23歲時考進台北華山車站﹙是火車的貨物集散站,現在這裡已是南港地區﹚當調撥車道員,還先講習了一個月的北京話,不過並不覺得困難,因為音跟客家話很像;58歲從華山車站退休;當其小學四年級時,學校的日本老師森正雄,被選上要去打中日戰爭,全校師生包括校長在內,都隆重的送森正雄老師去搭火車,從南勢國民小學一路用走的,送到中壢火車站的月台,四年級的他,竟看到平日意氣風發勇敢的森正雄老師,臨上火車時,怎麼也跨不上車,還要其他三位老師,左右各攙一把,背後再一個老師推,才吃力的將森正雄老師送上火車,當時的他心想,原來老師也很怕死;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謝宅。
2008.7.13口訪魏雲福〈1955年生〉:南勢國民小學51屆畢業生,1968年7月2日自南勢國民小學畢業之後,就進入南勢國民小學當工友,一直到2005年退休,所以南勢國民小學戰後的七任校長,她都共事過,因此,對戰後的七任校長,每一位她都能鮮明描述,讓筆者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戰後七任校長的另一面向;口訪於桃園縣龍潭鄉魏宅。
2008.7.13、2009.3.06、2009.3.07口訪曾瑞春〈1955年生〉:1980年進入南勢國民小學當工友﹙目前2009年仍在職﹚,帶著三位小孩住在學校內的舊宿舍十年﹙現2009年為倉庫﹚,可說以校為家,對學校的舊圍牆、排水溝、建築、廚房蒸便當的位置,以及當時燒煤油的煤油開關口等,皆可指給筆者觀看,讓筆者更進一步認識南勢國民小學;口訪於桃園縣龍潭鄉魏宅、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校園。
2008.11.03、2008.11.04口訪鍾振權〈1950年生〉:2003年進入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校長,對校園的美化非常重視,最喜歡種花,尤其喜愛風鈴花;也為學校帶來多元化社團,使學生更有朝氣,將於 2009年7月31日榮退;任南勢國民小學校長期間,將行政大樓改建成南北坐向,這一改,打開了南勢國民小學的遼闊視野,氣勢壯麗如虹,贏得南勢人的讚譽!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校園、校長室。
2009.2.23口訪宋增懋〈1967年生〉:1992年進入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教師,即帶口琴合奏樂團,獲獎連連,尤其1994年南勢國民小學第五任校長李茂淵,本身音樂頗有造詣,相對的非常鼓勵老師展露音樂之專長及興趣,宋老師也就一展長才,而且在全無成績的壓力下,表現更為亮眼,屢屢進入全國音樂比賽,這期間不乏培養出喜歡吹口琴之學生,一直到了大學,都還是喜歡吹奏。誠如宋老師所說,口琴攜帶方便,價格又合宜,對孩子性情的陶冶幫助很大,因為可藉由吹奏口琴而抒發情感,這是一項可以帶著走的能力,應多加推廣;因此,到目前2009年為止,宋老師依然免費且熱情教導孩子吹口琴;宋老師目前﹙2009年﹚仍擔任南勢國民小學的設備組長;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之校史室。
2009.2.23、2009.5.05電訪、口訪陳恭集〈1933年生〉:1952~1959年擔任南勢國民小學教師,1986年再度回到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校長,1994年離開南勢國民小學,到新勢國民小學任校長,1998年從新勢國民小學退休;在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校長期間,南勢國民小學的音樂、體育、國語文各項成績皆優異,陳恭集校長說是因為配合當時的政府,要求各個學校皆要建立起學校自身的特色,而學校教師也願意付出,因此才有多項好成績出現;與社區互動良好,退休後仍相當活躍,比上班時更忙碌;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之校長室。
2009.2.24口訪劉文貴〈1961年生〉:1988年進入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教師,即發展南勢國民小學之體育,尤其是曲棍球,不僅得獎連連,比賽成績優異,也多次獲邀到國外,如澳洲、香港、泰國、越南、美國等地做訪問觀摩或比賽;最希望孩子能在體育課中培養出興趣,作為未來的休閒活動,既健身又正當,最後更好的狀況,是孩子能將之發展成自身的專長,才不會在小學成長階段,就造成運動傷害。因為台灣在訓練選手時,常只針對特長部分做特別訓練,忽略了全面性的發展,才是讓特長表現更好更突出的條件。劉老師舉例台灣的棒球投手,運動生涯都不長,原因就在於,會投球,就讓他不斷的練習投球,以求得好成績,成績是有了,卻總是聽到受傷的消息,相較於歐美國家的選手,幾乎沒有這種狀況出現。因此,劉老師大聲疾呼,小學教育是全面性的,幫助孩子找到興趣,並培養其興趣,才是教育的當務之急;劉老師目前﹙2009年﹚仍擔任南勢國民小學的體育組長;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之體育室。
2009.2.27口訪黃健育〈1965年生〉:1994年進入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教師,即帶學校的合唱團,屢屢獲獎,成績優異;2002年,更以其小提琴之專長,成立南勢國民小學第一支弦樂團,讓南勢國民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皆有機會以音樂會友,學習如何與人合作,才能拉奏出動聽的樂曲;南勢國民小學的弦樂團分別於95、96學年度進入全國音樂比賽,在成軍短短幾年下,即有這樣的成績,黃老師的無私付出、勤加指導,功不可沒;弦樂團也受到社區的肯定,每有活動,總會邀請南勢國民小學的弦樂團參與演出;黃老師目前﹙2009年﹚仍擔任南勢國民小學的生活組長;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之訓導處。
2009.3.06電訪范姜新林〈1929年生〉:1969~1977年任南勢國民小學之校長,南勢國民小學由於范姜校長的到任,學校開始有水塔的給水設備,校門重新改建,校門前有了陸橋,廚房也興建起來,這些都是前一任校長鄧湧賢時期所沒有的;這段任期也鼓勵多位老師積極表現,累積足夠的功獎,而當上主任和校長;范姜校長對南勢國民小學可說貢獻良多;1977年調任中壢國民小學校長,第二年遇桃園縣縣長選舉,中壢國民小學的投開票所發生許信良「中壢事件」,爆發的火燒車一事,就發生在中壢國民小學對面的警察分局,同年1978年范姜校長離開中壢國民小學;目前﹙2009年﹚最常做的事,就是到老人會館跟老人聊聊天。
2009.3.08、2009.3.15口訪湯進青〈1920年生〉:南勢國民小學16屆畢業生;1935年自日本大阪中學卒業,1941年就任職於在南勢國民小學中的平鎮庄役場〈今之平鎮市公所〉,做到1985年退休,共四十四年的時間,實屬不易;目前﹙2009年﹚九十歲的高齡,依然耳聰目明,健步如飛;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湯宅。
2009.3.08口訪湯武雄〈1945年生〉:南勢國民小學40屆畢業生;任教平鎮中學,目前﹙2009年﹚已退休;父親是湯進青先生,所以湯武雄老師小時候常跟著父親去平鎮庄役場值班,又就讀於南勢國民小學,對南勢國民小學有很深的情感;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湯宅。
2009.3.14電訪廖廣生〈1947年生〉:客語專任老師,對客語教學,每每融入諸多客家文化,並以說故事的方式教給學生,受到學生青睞;每次向廖老師請益客語不明白的地方,他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簡直就像一部活字典和活歷史。
2009.3.23口訪鄧垚賢〈1937年生〉:南勢國民小學33屆畢業生,鄧湧賢校長的么弟;新竹師範畢業後,1958年到1975年任教於南勢國民小學18年的時間,也是南勢國民小學開辦的民眾國語文補習班的老師;於1975年考上第一屆舉辦的主任甄試,轉任東勢國民小學的主任,目前﹙2009年﹚已退休;看到空襲的景象,那時正就讀南勢國民小學一年級,當鄧湧賢校長接收南勢國民小學時,他是二年級學生;口訪於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鄧宅。
2009.4.06電訪魏福政〈1943年生〉:南勢國民小學39屆畢業生,從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1963年鄧湧賢校長特將之延攬回母校,當數學實驗班之導師,五年後1968年南勢國民小學,即奉令承辦新課程標準數學科實驗研究工作,隨後魏福政教師被教育部甄選為數學課本的編輯委員,編輯委員共有八位,所編之國編本數學課本,一直用到2002年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審定本出現,才不再編輯國編本數學,原先的編輯小組也因而被拆散到各版的審定本去,魏老師以想退休為由,婉拒了教育部的延攬,不過魏老師說學歷不夠,是拒絕的真正原因。魏老師還認為既已是國民政府時代,就應將校徽改成梅花的花瓣,雖有設計稿了,但不被老校長接受,反而在1972年離開南勢國民小學,到新街國民小學任教後,梅花花瓣的校徽被接受,新街國民小學將其校徽改成梅花花瓣型的。
2009.11.24口訪劉雲傑〈1965年生〉2009年8月進入南勢國民小學擔任校長,是一位年輕勇於接受挑戰的校長,辦學看重學生,珍惜名聲;治校目標明確,實施方法多元,過程時時檢視,以期能趨近於完美;著重環境教育的哲學思維,希望學生的學習環境,處處充滿想學習、能學習、樂學習的氛圍,這就是他想要給學生的教育。劉校長堅持做對的事,凡事力求趨近完美,所以他也很了解自己個性上有個不體貼的因子存在,說話語氣會較強硬,因此,選擇該道歉就道歉的行事作風,以使不體貼降至最低,而趨近於完美;口訪於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之校長室。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28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