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Carson Reachel(2008)。寂靜的春天。台北。晨星。 Colborn Theo, Dumanoski Dianne, Myers John Peterson(1999)。失竊的未來。台北。綠色陣線協會。 刁曼蓬(2003)。米糠油事件無法消失的悲劇。康健雜誌, 126-130。 刁曼蓬和李宜蓁(2003)。台灣健康大危機環境荷爾蒙。康健雜誌, 106-110。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正雄(2000)。環境荷爾蒙-地球村二十一世紀之熱門課題。科學知識, 51, 18-23。 王正雄、張小萍、李宜樺、黃任瑰、陳佩珊、洪文宗(2000)。台灣地區擬似環境荷爾蒙物質管理及環境流佈調查。微生物與環境荷爾蒙研討會論文集,1-25。 王俊秀(2001)。環境社會學的想像。高雄市。巨流。 王美芬(2006)。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 4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 22, 38-45。 王順美(1993)。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在環境中教學的教學法。2007年 07月 21 日,取自 http。//eeweb.gcc.ntu.edu.tw/eeweb_new/f/f004a_a03.htm#4。 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環境教育, 20, 35-54。 王麗娟和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臺北。揚智。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37, 87-103。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和楊國賜(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日本環境廳檢討會(1997)。環境荷爾蒙。2008年09月26日取自http。//www.env.go.jp/。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2008)。環境教育。2008年08月10日取自http。//bc.zo.ntu.edu.tw/article/020.htm。 毛松霖(1994)。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行政院環保署(2005)。環境教育法草案。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吳東傑(2003)。誰偷了我們的未來環境荷爾蒙。少年台灣, 11, 14-17。 吳清基和林淑珍(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定的理念與做法-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公哲(1998)。永續發展導論。台北市。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李宏文(2007)。國小四年級環境教育課程模組發展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水資源教育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蓁(2003)。奶嘴、玩具、洗碗精可能成為健康殺手。康健雜誌, 114-115。 李宜蓁(2003)。這塊土地讓他們都生病了鹿耳門悲歌。康健雜誌, 119-124。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環境教育季, 40, 3-70。 李涵芸(2006)。青春期學童第二性徵發育與烷基酚暴露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偲華(2007)。國小低年級教師使用繪本融入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芸譯(2000)。瑞秋.卡爾遜傳。台北市。天下遠見公司。Wadsworth, G.. (1992), Rachel Carson。voice for the earth。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 20, 213-215。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 43, 18-34。 汪靜明、楊冠正和戴文雄(199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林天送(2000)。環境荷爾蒙 從限用塑膠袋做起。科學發展月刊, 370, 54-59。 林詠暉(2006)。操作條件與背景離子對NF薄膜去除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台中。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育賜(2008)。人與環境教育觀念議題。台北縣教師會論談。2008年7月10日 取自http。//forum.nta.org.tw/tpctc/showthread.php?p=33559#post33559。 林美珍(2006)。莊子環境教育思想及其在國小環境中的應用。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倩如(2007)。三種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對土壤細菌族群結構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能傑(2007)。環境荷爾蒙。醫學廣場, 10, 27-28。 金明慧(2006)。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可行性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柳家瑞(2000)。台灣地區魚貝類多氯聯苯含量研究。台北。遠流。 施惠(2006)。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6下。台南市。南一書局。 美國環保署特別報告(1997)。環境荷爾蒙。2008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epa.gov/ncea/roe。 凌永健(2000)。環境荷爾蒙。2008年9月19日取自http。//eec.kta.kh.edu.tw/incinerator/diox103.htm。 晏涵文(1998)。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師資養成輔助教材。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高翠霞(1988)。環境教育理念。環境教育季刊, 3, 8-11。 徐敏雄(2008)。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操作策略—以社區大學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6(3),59-95。(TSSCI) 陳世偉(2000)。環境荷爾蒙之認知(上)。工業污染防制報導, 147, 1-2。 陳世偉(2000)。環境荷爾蒙之認知(下)。工業污染防制報導, 148, 4-5。 陳筱薇(2007)。應用家禽肝細胞於環境荷爾蒙檢測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璧瑜(2003)。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2008年7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 589, 12-21。 張子超(2004)。永續校園課程發展。教育部永續校園學校本位課程2004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哲瑋(2006)。食品包裝材料及容器所含壬基苯酚類化合物之調查及安全性評估。嘉義。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瀞文(2004)。國人烷基酚類環境荷爾蒙攝取量研究。台北。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實渝(2004)。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 1(2), 23-46。 郭孟倪(2007)。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三育中學為例。台中。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耕彥(2006)。台灣本土性魚類(苦花)雌性激素受體基因選殖與環境荷爾蒙干擾效應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枝春(2004)。環境荷爾蒙替代品之研究-以壬基苯酚替代品之物化特性為例。台南。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美媚(2008)。毒奶粉危機!家有小小孩如何自我保護。學前教育雜誌。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慧如(2003)。這是嘗試,台灣無可迴避。康健雜誌, 132-133。 廖泰康(2006)。環境荷爾蒙對樹突細胞的影響。台北。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健森(2002)。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於台灣水體環境中含量調查與微生物分解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宇婷和黃萬居(2008)。環境荷爾蒙議題融入國小環境教育之探討。兩岸三地研討會。 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環境保護政策分析叢書(一)。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研究。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環境教育刊, 11, 5-20。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資料集, 20, 1-33。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 33, 2-7。 楊敦熙(2002)。天然災害發生後國小學生環境覺知、認知與行動之探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益明(2001)。漫談環境荷爾蒙-鳩佔鵲巢。看守台灣, 3, 26。 劉清輝(2002)。壬基苯酚對牛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鈣恆定之影響。台北。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莉蓮、孟培傑和洪楚墇(2008)。環境荷爾蒙。台灣有機錫之研究。第五屆環境荷爾蒙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研討會論文及。 蔡沛宜(2008)。愛護環境就是愛護自己的生命。中正國小電子報。2008年7月10日取自http。//163.30.140.4/enews/970321.pdf。 蔡宜志(2006)。環境荷爾蒙對人類T細胞的影響。台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洲委員會研討會(1996)。環境荷爾蒙。2008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farseeing.com.tw/2005/club/club_issue_content.php?sno=261。 簡淑鴻(2007)。國小四年級環境教育融入式教學之研究--以情意教學為主。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推動環境荷爾蒙檢測分析研究概況。2008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month/31/31th2-4.htm。 環保署。環境荷爾蒙的化學分析。2008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ublish/month/32/32th2-2.htm。 蘇慧貞和蕭瑞堂(2000)。發展中的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策略。台灣教育, 589, 2-11。 環境教育電子報。有機農業,話題發燒。2008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goodall.org.tw/ctw_epaper/ctw_epaper12/CTW_epaper122.htm。 英文部分。 Duvall, J.; Zint, M. (2007).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8(4), 14-24. Haney, J. J.; Wang, J.; Keil, C.; Zoffel, J.(2007). Enhancing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cused on Pertinent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8(2), 25-33. Lisowski, M.(2007).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9(1), 61-2. Lisowski, M.(2007). Safe and Healthy Schoo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38(4), 62. Pe'er S.; Goldman D. &Yavetz B.(2007).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eacher Training。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Beginning Stud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9(2), 45-49. Piaget, J., & Inhelder, B.(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