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宜蓁
研究生英文姓名:Lee I Chen
中文論文名稱:親子雙方對父母管教言語知覺之探討
英文論文名稱:An Investigation of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Parent’s Discipline Talk
指導教授姓名:陳銀螢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管教言語親子知覺差異
英文關鍵字:parenting and discipline talksperceptual discrepancies and consona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兒童性別與年齡為背景變項,探討親子雙方在12個管教情境下對管教言語知覺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台北地區及台南地區的5至10歲兒童,依就讀年級分為幼兒組(男:19,女:12)、低年級兒童組(男:22,女:8)以及中年級兒童組(男:15,女:17),以立意取樣共93位兒童與其父母親參與研究本研究分別訪談及個別施測父母親與兒童收集資料,再以親子配對資料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以及獨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兒童在知覺父母管教言語與父母自陳管教言語上沒有顯著差異。正向情境中親子皆知覺正向言語居多,負向情境中親子則知覺負向言語居多。
二、不同的性別與年齡兒童在知覺管教言語沒有顯著的差異。然而不同年齡兒童知覺與父母自陳管教言語有差異。整體情境中,低年級兒童知覺管教言語親子間不一致高於學前幼兒組的親子配對;負向情境中,低年級與中年級兒童知覺管教言語親子間不一致皆高於幼兒組。
三、兒童在知覺父母管教言語之動機與父母自陳沒有顯著差異。正向情境中親子皆知覺其言語背後之鼓勵動機居多,負向情境中親子則知覺其言語背後之責備動機居多。
根據本研究結果與之前親子雙方在知覺管教或負向言語研究文獻上有不同的發現,針對親子配對、正負向情境之研究設計進一步討論並提出對未來研究與父母管教言語應用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iscrepancies and consonance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perception of discipline talks in the 12 particular situations. Ninety- three age 5 to 10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dyads recurred from Taipei and Tainan are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ho included 3 age groups:31 kindergarten children, 30 first and 2nd grades children, and 32 middle-graded children. The parent-child dyads were separately interviewed by adopting the 12 particular discipline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re w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talks especially in the positive situation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talks among three age groups.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parent-child dyads’ perception in discipline talks from 1st and 2nd grades children group is higher than kindergarten children group in overall situation. The inconsistencies of the parent-child dyads’ perception in discipline talks from both of lower-graded group and middle-graded group are higher than kindergarten children group in negative situation.
3.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belief about parents’ motivations of discipline talks. Both of parent and children perceived the encouragement motivation in positive situations, and the blame motivation in negative situations.
目 錄......Ⅰ
表 次......Ⅲ
圖 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父母管教言語......10
第二節 影響管教言語的因素及相關研究......31
第三節 父母管教言語情境......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預試......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65
第六節 研究實施程序......74
第七節 資料分析......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77
第一節 管教言語現況分析......77
第二節 管教言語之動機的現況分析......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125
參考文獻......131
附錄目錄......137
中文文獻
王仁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業壓力、父母期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田中澄江(1991)。有效的親子溝通: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台視文化語言譯)。台北市:台視文化。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其臻(2003)。家庭衝突、人際因應與兒童社會性心理困擾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呂淑玲(2004)。情緒困擾兒童的家庭動力畫表現與敘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秀卿(2008)。母親對手足衝突的認知與處理方式。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宜宜(2008)。幼兒母親參與阿德勒鼓勵訓練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芝(1999)。低年級學童言語攻擊傾向之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秉錡(2005)。能力與努力稱讚對華人學童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家同(2010年6月5日)。讓我們大聲說:孩子,你不錯。聯合報,A27版。
周弘(2001)。賞識你的孩子。台北:上游。
周婉湘(2001)。父母以負向言語管教之情境及孩子的因應策略:大學生的文字回溯報告。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培珽(2010)。管教啊,管教。台北:愛孩子愛自己工作室。
林玫君(2008)。嘉義市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人際衝突解決策略迷思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芝帆(2008)。國中學生課業失敗之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歸因與親子關係、課業自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2008)。家庭互動型態、子女性別與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4),351-377。
林貴寶(2005)。家庭情緖表達模式與青少年學業失敗後對父母負向言語反應特性。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倫文,未出版,高雄市。
金惠梅(1997)。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洪蘭(2007)。拋開語言暴力,孩子聰明情緒穩。學前教育,30(3),8-9。
胡肇勳(2004)。國小低年級孩童與父母於親子衝突的反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乾孝(2009)。怎樣讚美與責備孩子(林芸譯)。台北市:智慧大學。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雅晴(2009)。幼兒母親對幼兒日常生活責任培養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惠琴(2008)。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珪瑜(1996)。父母說負向言語之動機及影響:父母與國中生之觀點的差異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志通(1997)。國小學生家長非理性信念與其管教方式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姣伶(1995)。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若男(1994)。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富美(2007)。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預測子方教養知覺的因素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1-30。
陳慧王苓(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言語迷思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慧芸(2002)。負向言語對國中小學生自我效能、自我喜愛及關係品質之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志安(1995)。母親以負向言語與分離焦慮為管教手段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佳雯(2000)。父母說負向言語、孩子覺知父母態度與孩子自尊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筱筠(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葉怡伶(2005)。家庭脈絡下學前幼兒分享行為之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雷庚玲(1998)。家庭互動取項之言語傷害系列研究(Ⅰ):受歡迎、被拒絕及被忽略學童之言語攻擊傾向及對成人言語攻擊之受傷敏感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NSC87-2413-H002-004)。
雷庚玲、梁珪瑜、湯志安、王素華(1996)。雙親對子女的言語傷害:一、父母說負向言語之分類架構及本土盛行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報告編號:NSC85-2417-H002-029-6)。
碧愛緹絲‧帕特(2005)。罵孩子要有技巧。(洪絹譯),台北:奧林。
劉佳彤(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春錦(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及其焦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歐陽儀、吳麗娟、林世華(2006)。青少年依附關係、知覺父母言語管教、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4),319-344。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賴佩汝(2005)。幼兒在家庭中手足互動之研究─以老大觀點詮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佳芳(2007)。幼兒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值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David, R. S.(200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 adolescence.發展心理學(王雪真、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蘇建文總校閱)。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年)
Vygotsky, L. S.(1997).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社會中的心智- 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蔡敏玲、陳正乾譯)。台北:心理。
英文文獻
Dinkmeyer, Sr.D., McKay G. D., Dinkmeyer, J.S., Dinkmeyer, Jr.D., & McKay J.L. (1997). Parenting Young Children :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 (STEP) of Children Under Six. Kentucky:STEP Publishers.
Dougherty E. (2009). Cutting Words May Scar Young Brains: Parental Verbal Abuse of Child Appears to Damage Cerebral Pathways.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9. From FOCUS. http://focus.hms.harvard.edu/2009/022009/psychiatry.shtml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4)787-811.
Heath,P. (2005). Parent-child relations : history, theory, research, and context(1st ed.).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and Merrill Education.
Kassing, J. W., Infante, D. A., Pearce, K. J., & Pyles, S. M. (1999). Exploring the communicative natur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16, 18–28.
Killen, M., & Smetana, J.G. (1999). Social interactions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Child Development, 70(2),486-501.
Leve L. D. and Fagot B. I. (1997).Prediction of Positive Peer Relations from Observ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Social Development, 6, 254–269.
Lindsey E. W. and Mize J.(2001). Interparental Agreement, Parent-Child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e. Family Relations,50 (4),348-354.
Miller, A. L., Volling, B. L., & McElwain, N. L. (2000). Sibling jealousy in a triadic context with mothers and fathers. Social Development, 9(4), 433-457.
Okagaki L. and Frensch P. A. (1998).Parent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 A Multiethnic Perspectiv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5(1),123-144.
Roberto, A. J., Carlyle, K. E., & McClure, L. (2006). Communication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use of verb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3 (1),27-33.
Roberto, A. J., Carlyle, K. E., Goodall, E. C. (2007). Communication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 parent verb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4 (2),103-111.
Sekular, R., & Blake, R. (2002). Percep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metana, J. G. (1995).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6(2), 299-316.
Smetana, J. G. , Asquith, P. (1994).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personal autonomy, Child Development, 65, 1147-1162.
Steinberg L., Lamborn S.D., Dornbusch S.M., Darling N.(1992).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 Child Development, 63, 1266-1281.
Volling, B. L., McElwain, N. L., & Miller, A. L.(2002). Emotion regulation in context: The jealousy complex between young sibling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Child Development,73(2),581-600.
Yau, J., Smetana, J. G. (1996). Adolescents-parent conflic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Child Development, 67(3), 1262-1275.
封面
謝誌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9.1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9.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