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許又云
中文論文名稱: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對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改變歷程探究
指導教授姓名:葉貞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焦點解決藝術治療憂鬱症青少年自我概念個案研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6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7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介入一名憂鬱症青少年的轉變歷程,以瞭解對其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者以質化為主,量化為輔的單一個案研究法,以一名罹患憂鬱症並伴隨拒學之國中二年級女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身兼藝術治療師,藉由一學期共計十九次的藝術治療歷程影像檔案與逐字稿、案母的六次訪談逐字稿、追蹤訪談逐字稿、自我態度問卷之前測與追蹤測驗等資料進行分析,以回應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結論整理如下:
一、在本研究中,個案的藝術治療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依序為建立治療關係、 
  初探階段-探索自我概念之內涵、工作階段-在不協調的自我中,感受真正
  的經驗、結束階段-經驗自我的改變與賦能自我。而此四階段歷程皆以「藝
  術創作-當事人-治療師」之三角關係做進一步之描述與分析,即個案與藝
  術創作的關係、個案與治療師的關係、治療師與個案創作的關係。
二、本研究中,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對個案的自我概念的影響可歸納為以下五
點:
(一)研究者於文獻中整理之「良好自我概念之特徵」五項標準,發現個案
     在治療後均能達到標準中所陳述之內涵:能認識自我並自我悅納、能
     自我肯定並對自我有統整之觀點、能開放自我並擴展自我意識之內
     容、能客觀看待自我並具有幽默感與創造力,並能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並朝自我實現發展。
  (二)藝術治療歷程結束後,「自我態度測驗」中的分量表與全量表分數皆
     有所提升。其中以「對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信念」有著最多的正向改變。
     「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對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態度」、以及「全
     量表得分」也有著明顯的提升。「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與「對外
     界的接納態度」則是從略低於平均值恢復到了平均值。
(三)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的涵容特質,使個案能在此一涵容的治療空間
     中展現自我,以象徵隱喻之方式經驗自我整合的歷程,並體驗賦能以
     提升自我概念。
(四)藝術滋養之本質能扮演緩和的溝通媒介,也使得相關人員能以去病理
     化的觀點來見證作品、見證個案。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能促進系統
     間的合作,也協助整個系統能在正向的角度中,去開啟與強化個案正
     向改變的循環,有助於提升個案之自我概念。
(五)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讓創造力成為療癒(healing)的主幹,使
     治療有更多彈性。治療的創作過程讓個案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在圖像,
     並接觸真實的內在心理體驗,使得自我概念朝向彈性與自由的方向移
     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過程與發現提出省思與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未來研究之參考。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誌謝…………………………………………………………………………………vii
中文摘要…………………………………………………………………………… ix
英文摘要…………………………………………………………………………… xi
目次……………………………………………………………………………… xiii
表次……………………………………………………………………………… xvii
圖次………………………………………………………………………………xviii


1.緒 論 ………………………………………………………………………… 1
1.1.研究動機.………………………………………………………………… 1
1.1.1.青少年的樣貌………………………………………………………1
1.1.2.這憂鬱的世代………………………………………………………2
1.1.3.憂鬱與短期焦點解決藝術治療……………………………………3
1.2.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1.3.名詞解釋 ………………………………………………………………… 4
1.3.1.藝術治療……………………………………………………………4
1.3.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5
1.3.3.憂鬱症青少年………………………………………………………5
1.3.4.自我概念……………………………………………………………5
1.3.5.改變歷程……………………………………………………………5
1.4.研究範圍與限制……………………………………………………………6
1.4.1.研究範圍……………………………………………………………6
1.4.2.研究限制……………………………………………………………6
2.文獻探討…………………………………………………………………………7
2.1藝術治療理論……………………………………………………………… 7
2.1.1藝術治療的兩大取向……………………………………………… 7
2.1.2.藝術治療之特質……………………………………………………9
2.1.3.藝術治療的治療關係…………………………………………… 10
2.1.4. 藝術媒材使用之理論架構………………………………………11
2.2.短期焦點解決取向……………………………………………………… 15
2.2.1.短期焦點解決理論……………………………………………… 15
2.2.2.適用於兒童與青少年的短期焦點解決………………………… 16
2.2.3.短期焦點解決與藝術治療……………………………………… 19
2.3.憂鬱症與青少年憂鬱症的影響因素…………………………………… 27
2.3.1.憂鬱症的臨床診斷標準………………………………………… 27
2.3.2.青少年憂鬱的影響因素………………………………………… 28
2.3.3.憂鬱症與自我概念……………………………………………… 30
2.3.4.藝術治療對憂鬱症青少年的介入……………………………… 33
2.4.自我概念………………………………………………………………… 37
2.4.1.自我概念的定義………………………………………………… 37
2.4.2.自我概念的理論……………………………………………………38
2.4.3.自我概念的發展……………………………………………………42
2.4.4.在治療過程中的自我概念發展……………………………………45
2.4.5.良好自我概念之特徵………………………………………………48
2.4.6.焦點解決、藝術治療與自我概念…………………………………49
3.研究方法…………………………………………………………………………59
3.1.研究設計……………………………………………………………………59
3.1.1.研究設計之方式……………………………………………………59
3.1.2.藝術治療的個案研究………………………………………………59
3.2.研究參與者…………………………………………………………………60
3.2.1.研究對象……………………………………………………………60
3.2.2.研究對象之監護人…………………………………………………63
3.2.3.研究對象之學校輔導教師…………………………………………63
3.2.4.研究者………………………………………………………………64
3.2.5.督導…………………………………………………………………65
3.2.6.協同分析員…………………………………………………………65
3.3.研究工具……………………………………………………………………66
3.3.1.藝術治療創作作品…………………………………………………66
3.3.2.藝術治療創作歷程數位紀錄………………………………………66
3.3.3.研究者之治療紀錄…………………………………………………66
3.3.4.監護人、學校輔導人員之訪談紀錄與錄音………………………67
3.3.5.自我態度問卷………………………………………………………67
3.4.研究程序……………………………………………………………………67
3.5.資料整理與分析……………………………………………………………68
3.5.1.質化資料分析……………………………………………………..69
3.5.2.量化資料分析………………………………………………………71
3.6.研究的信度與效度…………………………………………………………71
3.6.1.信度的議題…………………………………………………………71
3.6.2.效度的議題…………………………………………………………71
3.6.3.提升研究品質的方法………………………………………………72
3.6.4.本研究提升信效度之方法…………………………………………73
4.研究結果與討論…………………………………………………………………75
4.1.個案於藝術治療歷程之探究………………………………………………75
4.1.1 藝術治療架構………………………………………………………75
4.1.2.歷次藝術治療歷程現象描述………………………………………79
4.2.整體治療歷程分析……………………………………………………… 115
4.3. 與家長訪談之歷程探究……………………………………………… 141
4.3.1.與家長訪談歷程摘述…………………………………………… 141
4.3.2.與家長訪談內容與分析………………………………………… 141
4.4. 融合焦點解決於藝術治療對自我概念的影響…………………………150
4.4.1. 「自我態度問卷」前後測之結果………………………………151
4.4.2.自我概念的提升………………………………………………… 151
4.4.3.自我概念提升對症狀之影響…………………………………… 158
4.4.4.案母被賦能後,對個案自我概念的影響……………………… 161
4.5.綜和討論………………………………………………………………… 164
5.結論、省思與建議…………………………………………………………… 171
5.1.研究結論………………………………………………………………… 171
5.1.1.治療階段與 「藝術創作—當事人—治療師」三元互動關係
發展歷程………………………………………………………… 171
5.1.2.融合焦點解決於藝術治療對個案的自我概念的影響………… 172
5.2.省思……………………………………………………………………… 173
5.2.1.研究者角色之省思……………………………………………… 173
5.2.2.治療者角色之省思……………………………………………… 174
5.3.研究建議………………………………………………………………… 176
5.3.1.對實務工作方面之建議………………………………………… 176
5.3.2.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177
參考文獻………………………………………………………………………… 179
中文部分…………………………………………………………………… 179
西文部分………………………………………………………………………187
附錄
附錄一 藝術治療研究同意書………………………………………………… 190
附錄二 家長訪談大綱………………………………………………………… 191
中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DSM -Ⅳ-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孔繁鐘、孔繁錦編譯)。台北:合記圖書出版(原著出版年:2000)。
Arkoff, A.(1979)。適應與心理衛生(王鐘和、李勤川、楊琪譯)。基隆市:大洋出版社(原著出版年:無)。
Beck, J. S.(2003)。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鍾思嘉等譯)。台北:揚智(原著
出版年:1995)。
Beck, A. T.,Freeman, A.,& Davis, D. D.(2007)。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治療(唐
子俊、謝碧玲、唐慧芳、戴谷霖、黃詩殷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2004)。
Berg, I. K. & Jong, P. D.(2006)。解決之道的會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許維
素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註:Berg, I. K.即
Insoo Kim Berg)。
Berg, I. K. & Steiner, T.(2005)。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黃漢
耀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3)。(註:Berg, I. K.即Insoo Kim
Berg)。
Berg, I. K. & Yvonne, D.(2002)。焦點解決諮商案例精選(黃漢耀譯)。台北:
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1)。(註:Berg, I. K.即Insoo Kim Berg)。
Case, C. & Dalley, T.(2006)。藝術治療手冊(黃水嬰譯)。中國:南京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Comer, R. J.(2004)。變態心理學(第四版)(林美吟、施顯全譯)。台北:心理(原
著出版年:2001)。
Corey, G.(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六版)(修慧蘭譯)。台北:雙葉
書郎(原著出版年:2001)。
Dorta, K. P.,Mufson, L., Moreau, D.& Weissman, M. M.(2008)。憂鬱青少年
的人際心理治療(第二版)(陳淑惠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Dalley, T. 等(1995)。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陳鳴譯)。台北:遠流。(原著出
版年:1987)。
Edwards, D.(2010)。美術治療(繆青、鞏麗群、柳嵐心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
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Erner-Schwab, C.(2007)。兒童心理治療(陳潔譯)。台北:新苗出版(原著出
版年:2005)。
Epston, D. & White, M.(2001)。故事.知識.權力:故事、知識、權力(廖世德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Huberman, A. M. & Miles, M. B.(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台
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Jack, R. F. & Norman, E. W.(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
水南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Kerr, C., Hoshino, J., Sutherland, J., Parashak, S. T., & McCarley, L. L.
(2010)。家族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吳婷盈譯)。台北:五南出版社。(原
著出版年:2008)。
Kramer, E.(2004)。兒童藝術治療(江學瀅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71)。
Lowenfeld, V.(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王德育譯)。台北:三友。(原著出
版年:1957)。
Malchiodi, C. A.(Ed.).(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等譯)。
台北:學富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Malchiodi, C. A.(2003)。靈魂調色盤(陳麗芳譯)。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
版年:2002)。
Moon, B. L.(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許家綾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98)。
McNiff, S. (2006)。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法。(吳明富譯)。
台北:五南出版。(原著出版年:1998)。
Mayo Clinic(梅約醫學中心)(2005)。(賴孟泉,林育如譯)。梅約憂鬱症小百
科。台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4)。
Maslow, A. H.(1988)。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 : 存有心理學探微(劉千美譯)。台
北市:光啟。
Oster, G. D. & Gould, P.(2002)。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呂
俊宏、劉靜女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7)。
O’Hanlon, W., & Weiner-Davis, M.(2007)。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向療法(李淑珺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Patterson, L. E. & Welfel, E. R.(2001)。諮商過程(呂俐安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84)。
Rosal, M. L.(1997)。兒童藝術治療(陸雅青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
1996)。
Rogers, C.(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宋文里譯)。
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Shaffer, D. R.(2006)。發展心理學(蘇建文等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
1999)。
Selekman, M. D.(2006)。克服逆境的孩子:焦點解決諮商的家庭策略(黃漢耀譯)。
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7)。
Selekman, M. D.(2003)。改變之路-短期治療解決方法應用於難纏青少年(陳信
昭、蔡素琴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8版)。台北:五南出版。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1999)。心理學。台北:學富。
王家琦(2009)。國民中學單親家庭學生自我概念、親職化與其憂鬱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秀玲(2000)。青少年憂鬱症的探討與治療。國教新知,47(2),33-38。
呂素貞(2004)。一條回家的路:藝術治療運用於憂鬱症。公訓報導,108期,28-30。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藝術治療在安寧病房的故事。台北:張老師。
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素芬(2002)。憂鬱症患者早年經驗及其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嬋、林世莉、洪莉竹、張德聰、張佳雯、葉貞屏、樊雪春(2006)。焦點解決
諮商的多元應用。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美侖(2006)。藝術治療取向自我概念成長團體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杰禧(2003)。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
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珮琳(200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成效及其療效因子之分析研究:以國中低
自尊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瀚倫(2002)。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
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
林郁君(1997)。學業與自我概念之關係:以日本與台灣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杏足(1997)。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
與諮商所博士論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主編),頁183-220。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佩郁(2001)。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單親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系論文。
林曉芸(2001)。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嘉珮(2008)。密集活動式焦點解決團輔方案對國小憂鬱傾向學童輔導成效之研
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林筱芬(2008)。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吟(2009)。青少年憂鬱症與自傷行為之初探。淡江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蓁宜(2009)。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柔廷(2009)。探討音樂治療對於青少年憂鬱症狀及自殺行為之改善成效。臺北醫
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筱瑋(2006)。認知偏差、知覺側化與憂鬱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
系碩士論文。
林艾璇(2005)。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之重要事件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奕伶(2001)。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低自尊個案復原力之建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
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周惠文(2003)。焦點解決短期團體諮商對高職低自我概念學生之影響。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邱美華(1992)。我畫我說:談兒童藝術治療。父母親,87。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分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
心理研究,26,85-130。
吳雪菁(2005)。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富(2010a)。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吳明富(2010b)。「盾」在短期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中國移民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和自
我概念之個案研究。藝術學刊,1(3),23-54.
侯禎塘(1987)。藝術治療團體對特殊學校肢體殘障國中生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台
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禎塘(2002)。藝術治療的理論取向探究。特殊教育論文集(二),65-104。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建構。測驗與輔導,146,
1564-1569。
洪美蓮(1999)。校園憂鬱症問題的探討。 諮商與輔導,165,頁 12-15。
洪秀梅、劉明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與人際關係
之研究.遠東學報,24 (1),77-96。
胡舜安(2002)。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玉鵬(200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
文。
唐子俊、黃詩殷、王慧瑛(2005)。青少年心理障礙快速診斷手冊。台北:心理出
版社。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68-75。
徐香景(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自我概念與憂鬱傾向之相關
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玫倩(2007)。一位藝術治療團體之ADHD成員在兒童發展中心之歷程與效果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維素、李玉嬋、洪莉竹、張德聰、賈紅鶯、樊雪春著(1998)。焦點解決短期心
理諮商。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許維素(200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台北:天馬文化。
許維素(2006)。貼近兒童世界,進入家庭互動(推薦序)。收錄於黃漢耀(譯)
克服逆境的孩子:焦點解決諮商的家庭策略(2006)頁3-4。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一版)。
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
陸雅青(2002)。藝術教育治療於現今國民教育課程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壇:藝術治
療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14)。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陸雅青(2009)。從塗鴉看治療中的危機與轉化。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1-13。
陸汝斌(2010)。藍色病毒。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制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敬淳(2008)。春神來了誰知道:一位憂鬱症者的敘說與創作。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郭志通(2001)。憂鬱症之診斷標準與協助策略。諮商與輔導,181,14-18。
郭修廷(2000)。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
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清泉(2000)。焦點解決諮商效果之研究-巡迴架構分析法的應用。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
高職生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莉芹(2008)。以藝術治療介入一位低自尊大學生之歷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秋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玲(2007)。青少年自我概念因應與其憂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真(2006)。現象學取向藝術治療團體在憂鬱症患者輔導效果之研究:以住院
病人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素梅(2009)。從成就動機與社交適應論輟學現象: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佛光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莉榛(2002)。藝術治療在憂鬱症的介入效果。東南學報,24期,203-212。
陳建民(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探討。訓育研究,40:3,頁 71-79。
陳若璋(1991)。 大學生憂鬱症脆弱因素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2 ,頁
53-69。
彭婉芳(2009)。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歷程對受疏忽兒童客體關係影響探究:探
詢生命交會的曙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賀孝銘(1900)。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翠梅(2009)。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台北:華都文化。
黃月霞(1990)。兒童諮商與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華立圖書。
黃政昌(2001)。青少年精神病患出院後學校適應問題。師友,404,頁 33-35。
黃曉雯(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依附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娟(2007)。焦點解決團體方案對國小憂鬱傾向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黃姿榕(2008)。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在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之輔導成效研究。佛光大
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
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頁261-322。
張高賓(2000)。校園憂鬱症之輔導。國教天地,142,頁 51-54。
張高賓(2001)。談青少年之憂鬱及其輔導策略。輔導通訊,66,41-45。
張高賓(2005)。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篩選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玲莉(2006)。勇渡生命黑潮:憂鬱青少年期的那一段悲歡歲月。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張德聰(2005)。向兒童學習:開發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新領域(推薦序)。收
錄於黃漢耀(譯)(2005)兒童與青少年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
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
龔鉥(2007)。易術:傳統中醫、心理劇與創造性藝術之整合(鄔佩麗等譯)。台
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董奇、申繼亮(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
董氏基金會(1999)。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與現況調查。
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57&Page=1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行調查。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3&Page=2
董氏基金會(2009)。六成憂鬱症青少年未獲得治療(2009.07)。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news.asp?This=223&Page=1
葉春杏(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喪親兒童復原歷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
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
楊延光、鄭淑惠(2006)。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冊。台北:張老師。
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君(2002)。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之
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易珊(200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結構之檢驗與影響自我概念因素之探討。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絲(2007)。國中曾中輟之高職學生受輔經驗及受輔需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學慧(2009)。影響國中生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臧汝芬(2003)。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台北:宏欣文化。
劉明秋、陳定金、王淑敏、廖鳳池、林建平、陳美芳(1990)。羅吉斯諮商理論初探。
台北,天馬文化。
劉若蘭、陳淑惠(1999)。專科學生壓力因應模式與憂鬱症狀之關係研究摘要。學
生輔導通訊,63,126-142。
劉惠萍(2008)。焦點解決團體對國中高關懷青少年輔導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賴念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國立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9 ,p233~258。
賴念華(1994)。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瑞芳(2001)。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明毅(2004)。憂鬱個體在專業醫療領域中的自主經驗與自我理解。暨南國際大
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冠樺(2007)。影響中輟復學生持續就學之學校經驗探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秀華(2004)。「塗繪治療」之研究:以高職生諮商輔導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
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 (2),23 -48。
謝蕙春(200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低自尊個案之影響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曉憶(2005)。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羲、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資料:
Alter-Muri, S.(1998).Texture in the melting pot: Postmodernist art and art
therapy.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15
(4),245-251
Alter-Muri, S. & Klein, L.(2007)Dissolving the Boundaries: Postmodern Art
and Art Therapy.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4(2),82-86.
Beck, A. T.(1979).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ombs, A. W.(2006).Being and becoming: A field approach to psychology
(10th ed).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Epston, D.,Freeman, J., & Lobovits, D.(1997). Playful approaches to serious
problem.New York: Norton.
Eliason, G. T.,Garner,N.,& La Fountain, R. M. (1996).Solution-focused
counseling groups: A key for school counselors. School Counselor,43
(4),256-267.
Franklin, M.(1992) .Art therapy and self-esteem.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9(2),78-84.
Fugaro, M. A. & Rocco, A. L.(1985).A manual of sequential art activityes
for classifi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llinois: Charles Thomas.
Garai, J.(1976).New vistas in the exploration of inner and outer space through
art therapy.The art in psychotherapy,3,157-167.
Garai, J.(1987).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art therapy.In J.Rubin(Ed.)
(2001),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pp.188-207).New York: Burnner/Mazel.
Hinz, L. D.(2009).Expressive therapies continuum: A framework for using
art in therapy.New York: Routledge.
Haaga, D. A. F. & Soloman, A.(2003).Reconsideration of self-complexity
against depression.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7(5),579-591.
Huagen, H.,& Lund, T.(2002).Self-concept,attributional style and
depress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22(3),305-315.
Hendrixson, B. N.(1986).A self-portrait project for a child with
short-term memory dysfunc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Vol.25,August,15-24.
Iynch, C., Rubin, A. & Spring, D. W.(2000).Effects of a solution-focused
mutual aid group for Hispanic children of incarcerated parent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17(6),431-442.
Kelly, C. R.(1999).Transformations:visual arts and hospice care.In S. L.
Bertman,(1999)Grief and the healing arts: creativity as
therapy.p.139-144.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aywood Pub.
Kramer, E.(1986).The art therapist’s third hand.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24(3),71-86.
Kielo, J.(1991).Art therapist’s countertransference and pose-session
therapy imagery.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8(2),14-19.
Kagin, S., & Lusebrink, V.(1978).The expressive therapues continuum.Art
Psychotherapy,5(4),171-179.
Lipchik, E.(2002).Beyond Technique in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orking
with Emotions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London: Guilford.
Linesh, D.(1993).Art therapy with families in crisis.New York:
Burnner/Mazel.
Landgarten, H.(1987).Family art psychotherapy.New York: Burnner/Mazel.
Lusbrink, V.B.(1990).Imagery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rapy.New York:
Plenum Press.
Lusbrink, V. B.(2004).Art therapy and the bra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of art expression in therapy.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21(3),125-135.
Malchiodi,C. & Riley,S.(1994).Integrative approaches to family art
therapy.Chicago: Magnolia Street.
McNamee, C. M.(2004). Using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experiences that
integrate art and talk therapy through scribble drawin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21(3), 136-142.
May, R.(1976).The courage to creat.New York: Norton.
Ponteri, A. K.(2001)The effect of group art therapy on depressed mothers
and thei children.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18(3),148-159.
Rubin, J. A.(2001).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s.New
York: Burnner-Routledge.
Rubin, J. A.(1984).Art of Art Therapy.New York: Burnner/Mazel,Inc.
Riley, S. (2001).Commentary.In Rubin,J.A.(2001).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s.New York: Burnner-Routledge.p.281-284.
Riley, S. (1999).Contemporary Art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London:
Jessica Kingsley.
Reynolds,(2000).Managing depression through needlecraft creative
activities: A qualitative study. Arts in Psychotherapy, 27(2),
107-114.
Silver, R.(2009).Identify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Depression and/or Aggression.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v26, n4, p.174-180.
Wadeson, H.(2010).Art psychotherapy(2nd ed.).New York: John Wiley.
Zinker, J.(1978).Creative process in Gestalt therapy.New
York: Brunner/Mazel.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2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