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庭鈺
研究生英文姓名:Ting-Yu Lin
中文論文名稱:藝術創造性過程的自我探究敘說:以工作室三部曲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Narrative of Creative Process in Self Exploration: Studio Proces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姓名:吳明富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9
中文關鍵詞:創造性過程自我敘說工作室三部曲中國美學
英文關鍵字:creative processself-narrativestudio processChinese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從研究者過去接受藝術治療的經驗為開端,以自我敘說和工作室三部曲的藝術創作模式為美感形式,企圖探索人在創造性過程中,藝術所激盪出的療癒力量為何?與人的關聯何在?研究者在自我的創造性過程中,透過「行動中反映」的創造性過程,穿梭在「主體性」與「反思性」間重新思考藝術與人在複雜脈絡中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最終理解自身所有經驗之美與肯定自我身為人的創造力。

研究者抱持不輕視自身所有生命經驗的信念,以中國美學的角度重新詮釋自身對藝術與人的觀點。研究者在敘說生命故事和藝術創作的創造性過程中,發現創造性過程與人的真善美息息相關。而研究者,也是創作者,創造的不僅是作品,更是自己這個活生生的人,在創造性的審美歷程中,看見了充滿情感、美感的有情世界。
This research begins from the author’s self-experience in art therapy using ”Self-narrative” and “Studio Process” models as aesthetic form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healing power of art and the connection to human beings during a creative process.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relies on “Reflection-in-action” method in redefining the complicated meaning and value of art via “Subjectivity” and “Reflexivity.”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appreciates the beauty of all senses and hold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human beings’ creation. The author applies all her life experiences to construct the viewpoints for art and human beings from the angle of Chinese aesthe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ory-telling and art-cre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 creative process and human virtue are apparently connected. The author, also a creator, not only completes literature works but also experiences this passionate and sensible world from the appreciation of creative art.
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誌謝…………………………………………………………………vii
中文摘要…………………………………………………………… ix
英文摘要………………………………………………………………x
目次 …………………………………………………………………xi
表次…………………………………………………………………xiv
圖次…………………………………………………………………xiv

1.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目的 …………………………………………………………4
1.3.研究問題 …………………………………………………………4
1.4.名詞釋義 …………………………………………………………4

2. 文獻探討……………………………………………………………6
2.1. 創造性過程………………………………………………………6
2.1.1. 創造力…………………………………………………………6
2.1.2. 藝術治療與創造性過程………………………………………8
2.1.3. 創造性過程:療癒與健康 …………………………………10
2.2. 工作室三部曲 …………………………………………………13
2.2.1. 工作室三部曲步驟 …………………………………………13
2.2.1.1. 創作意圖寫作 ……………………………………………13
2.2.1.2. 用心從事藝術創作 ………………………………………14
2.2.1.3. 見證寫作與朗讀 …………………………………………16
2.2.2. 工作部三部曲與創造性過程 ………………………………17
2.3. 創作與自我敘說 ………………………………………………19

3. 研究方法與歷程 …………………………………………………25
3.1. 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 …………………………………………27
3.2. 敘說研究 ………………………………………………………29
3.3. 在行動中反映: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與敘說研究 …………31
3.3. 研究參與者「我」 ……………………………………………34
3.3. 研究流程 ………………………………………………………35

4. 我的藝術創造性過程經驗 ………………………………………39
4.1. 楔子:渾沌 ……………………………………………………39
4.2. 情傷?(2003年) ……………………………………………40
4.3. 在藝療裡,動情(2004年4月~2005年6月) ………………44
4.3.1. 置之死地而後生 ……………………………………………44
4.3.2. 我的黑盒子,我的陰影 ……………………………………50
4.4. 離開治療的日子(2005年7月~2008年8月) ………………53
4.5. 追尋:研究所的日子(2008年9月~迄今)…………………56
4.5.1. 移動:教與學之間 …………………………………………57
4.5.2. 藝術治療的學習 ……………………………………………60
4.5.3. 輕:找指導教授的挫折 ……………………………………65
4.5.4. 峰迴路轉:從輔大敘說脈絡觀看我的經驗 ………………68
4.5.5. 如夢之夢:美國藝術治療年會之旅 ………………………71
4.5.6. 以藝術為基礎的藝術治療 …………………………………72

5. 工作室三部曲的創造性過程敘說 ………………………………75
5.1. 我遇渾沌 ………………………………………………………78
5.2. 拓境 ……………………………………………………………81
5.3. 再入,創造性之源 ……………………………………………85
5.4. 文中有畫,畫中有文 …………………………………………88
5.5. 渾沌生,我遇我 ………………………………………………91
5.6. 分離……………………………………………………………105
5.7. 天人合一………………………………………………………111

6. 總結………………………………………………………………117
6.1. 一段是渾沌也是庖丁的創造之旅……………………………120
6.2. 藝術創作與敘說實踐的美感形式……………………………124
6.3. 理想破滅後的主體再生………………………………………128
6.4. 走一條離開的路:告別生命中的師者………………………132
6.5. 人:情本體……………………………………………………137
6.6. 從創造性過程到情本體:走一條審美的路…………………141
6.7. 以美啟真、以美儲善…………………………………………149
6.8. 我是誰?我為何而來?龍與寵的故事………………………152
6.9. 最終的意圖:找自己的答案(真理) ………………………157

引用文獻 ……………………………………………………………165
附錄A:工作室三部曲創作紀錄……………………………………173
中文部分
?(春秋)。〈詩大序〉。《詩經》。古籍。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春秋)。〈大過卦〉。《易經》。古籍。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莊子(戰國)。〈養生主〉。《新譯莊子讀本》,(1996出版)。台北,三民。
莊子(戰國)。〈應帝王〉。《新譯莊子讀本》,(1996出版)。台北,三民。
王維(唐)。《王維詩選》,(1988出版)。台北:遠流。
慧能(唐)。《新譯六祖壇經》,(2006出版)。台北:三民。
蒲松齡(清)。《聊齋誌異》,(2002出版)。台北:世一。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 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

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期31,113-132。

江孟蓉 譯(1998)。《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ISBN:957-8292-09-0。Pat Allen(1995), Art is a way of knowing-A guide to self-knowledge and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rough creativity.
朱中正(2009)。回看我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實踐中對知識、專業、權力的反思未出版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縣
朱侃如 譯(2003)。《哭喊神話》,台北市:立緒。ISBN:957-041-171-6。Rollo May(2000), The cry for myth.
宋文里 譯(1989)。《成為一個人》,台北市:桂冠。ISBN:957-551-002-X。 Rogers, Carl R (1983),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hy.
吳明富 譯(2006)。《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ISBN:957-11-4334-0。Shaun McNiff (1998), Art-based reserach.
吳明富(2009)。〈工作室三部曲〉,上課講義。畫室藝術治療。
吳明富(2010a)。〈從藝術治療圖畫診斷分析到美感同理歷程的省思:以開放畫室個案探究為例〉。《台灣藝術治療學刊》。卷二,期一。
吳明富(2010b)。《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台北市:張老師文化。ISBN:978-957-693-760-6。
呂素貞(2006)。〈人生如畫〉,上課講義。藝術治療工作坊。
呂素貞(2010/5)。〈藝起觀心〉。《張老師月刊》。期389,62-66。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國維(2005)。記憶,我以為可以假裝看不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台南縣
李雪菁(2005)。以心靈意象抒發身體表象之繪畫系列創作。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李澤厚(1988)。《美學.哲思.人》。台北市:風雲時代。ISBN:957-9536-08-2。
李澤厚(1996a)。《我的哲學題綱》。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155-3。
李澤厚(1996b)。《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489-7。
李澤厚(1996c)。《美的歷程》。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493-5。
李澤厚(1996d)。《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278-9。
李澤厚(1996e)。《美學四講》。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279-7。
李澤厚(1996f)。《美學論集-新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280-0。
李澤厚(1996g)。《走我自己的路-新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294-0。
李澤厚(2000)。《波齋新說》。台北市:允晨文化。ISBN:957-0329-13-0。
李澤厚(2005)。《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新知三聯。ISBN:710-802-1889-0。
李燕蕙(2007/5)。〈朝向本真與自由的途中-早期海德格與此在分析的治療哲學之探究〉。《接諦》。期13,91-116。
易之新 譯(2004)。《疾病的希望》,台北市:心靈工坊。ISBN:986-80248-2-6。Thorwald Dethlefsen& Rudiger Dahlke (1983),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林遠澤(2008/2)。〈療癒性的交談-論交互主體性的護病互動關係〉。《護理雜誌》。卷五十五,期1,14-19。
周志建(2010)。我、我們,一起渡河:一個敘事私塾教育工作者的在地敘事實踐故事。未出版博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縣
孟祥森 譯(2000)。《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台北市:遠流。ISBN:957-32-2293-0。Erich Fromm(1976), To have or to be?
夏林清 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市:遠流。ISBN:957-325-297-X。Donald A. Schön (1984),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期16。23-69。
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

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期23,157-200。
翁開誠(2008)。〈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審稿中。
翁開誠(2011)。〈枯楊生稊------以輔仁的助人哲學開顯人性的實踐之道〉。《枯楊生稊:罪與罰的生命故事》。台灣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協會。
陳文玲(2006)。《越旅行越裡面-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ISBN:986-7574-77-X。
陳玉萍(2009)。找.我--以自身創傷經驗衍生之視覺創作。未出版碩士,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陳怡安(2009)。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陳阿令(2002)。心靈探索-陳阿令水墨畫創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市
陳欣如(2008)。生命片斷‧視覺日誌。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陳美吟(2009)。踩在泥濘中的步伐-前進、陷入、再前進: 從專業歷程的錯接書寫照映自主前進的動能。未出版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縣
陳錦容(2008)。記憶留聲機---家族老照片圖像拼貼日記---。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詹益宏 等譯(1994)。《如何幫助情緒障礙的孩子》。台北市:遠流出版社。ISBN:957-32-2322-8。Virginia M. Axline (1965). Dibs---in search of Self: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play therapy. Houghton Mifflin.
許玉芳 譯(2010)。《表達性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ISBN:978-957-11-5884-6。Paolo J. Knill, Ellen G. Levine, Stephen K. Levine (200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xpressive Arts Therapy:Taward A Therapeutic Aesthetics. Jessica Kingsley Pub.
許家綾 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ISBN:978-957-702-957-7。Moon, B. (1998) . 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 Charles C Thomas.
許邏灣 譯(1999)。《藝術治療》,台北縣:新路。ISBN:957-733-453-9。Shaun McNiff (1998) , Art as medicine:creating a therapy of the imagination.
張敏如 譯(2000)。《沙發上的說話課》,台北:經典傳訊。ISBN:957-476-046-4。Stone, Richard (1996) , The Healing Art of Storytelling:using the power of story to enrich your life.
張世傑(2007)。生活.自我.釋放-以手繪創作衍生之內在真實表態研究。未出版碩士,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張瑋文(2004)。《界的浮現:初鹿村卑南族人病痛經驗及其療癒之探究》。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張穎綺 譯(2004)。《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馬?------心靈療癒的意義》,台北市:張老師文化。ISBN:957-693-603-9。Corneau(2000) , La Guerison du coeur , Robert Laffont , S.A.
張瀞予(2010)。有我的故事-張瀞予創作自述。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高雄市
連婉君(2010)。畫中的心象--連婉君創作自述。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高雄市
陶逸豐(2003)。詩與繪畫創作的對話。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莊馨怡(2006)。書寫,封存,記憶─莊馨怡創作論述。未出版碩士,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台北市
彭仁郁 譯(2001)。《愛與意志》,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23-6。Rollo May (1969) , Love and Will , W.W. Norton &Company.
黃致慧(2008)。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
黃盈嘉(2005)。生活‧記憶-從手繪創作衍生之自我原型裝置。未出版碩士,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傅佩榮 譯(2001)。《創造的勇氣》,台北縣:立緒文化。ISBN:957-0411-34-1。Rollo May (1969) , The courage to creat , W.W. Norton &Company.
楊夢茹 譯(2007)。《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心理治療實務的基本問題》,台北市:桂冠圖書。ISBN:978-957-730-574-9。C. G. Jung (1984) , Crundfragen zur Praxis.
蔡敏玲、余曉雯 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ISBN:978-957-702-626-2。D. J. Clandinin, & F. C. Connelly (1998) ,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市:立緒。ISBN:957-041-116-3。
劉玉滿(2009)。藝化中的生命─衍生與燃燒。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屏東縣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台灣東華。ISBN:957-636-777-8。
蔣勳(1995)。《美的覺醒》。台北市:遠流。ISBN:957-325-926-5。
廖珠琴(2002)。一的全像宇宙觀:自我心靈的深度對話。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天下文化。ISBN:986-7158-84-9。
西文部分
Pat B. Allen. (2005). Art is a spiritual path. Shambhala.
Moon, B. (1992) . Art Essentials of Art therapy Training and Practice. Charles C Thomas.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附錄A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