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鄒雨辰
中文論文名稱: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徐淑敏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人格特質人際關係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不同背景與網路使用行為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人格特質的差異性,並探討網路使用行為與人格特質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透過文獻探討分析,編製本研究之「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調查問卷」,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在資料處理方面,採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學童的友善性及外向性特質最為顯著;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外向性特質。
二、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在人格特質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學童,其友善性、外向性及開放性特質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上網使用時間的學童,其友善性及外向性特質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上網使用動機的學童,其外向性及開放性特質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上網使用功能的學童,其外向性及開放性特質有顯著差異。
三、學童在網路人際互動的表現屬於中下程度;在真實人際互動的表現屬於中上程度。
四、在網路人際互動方面男生表現較女生好;在真實人際互動方面男女生表現是不相上下,沒有很大的差異性。
五、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在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網路使用年資的學童,在網路人際互動及真實人際互動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上網使用時間的學童,在網路人際互動及真實人際互動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上網使用動機的學童,在網路人際互動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上網使用功能的學童,在網路人際互動有顯著差異。
六、學童的人格特質在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一)學童人格特質較為外向性、開放性者,其網路人際互動的表現會有顯著差異。
(二)學童人格特質較為友善性、外向性及開放性者,其真實人際互動的表現會有顯著差異。
七、學童網路人際互動與真實人際互動有顯著相關。
學童與網友互動和與同儕互動之間有顯著相關,兩者呈現正相關。

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現況與相關文獻 7
第二節 人格特質的理論與相關文獻 15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文獻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抽樣設計 5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國小學童基本資料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現況分析 55
第二節 國小學童人格特質之分析 60
第三節 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分析 70
第四節 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分析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一、中文部分 89
二、英文部分 94
附錄一:正式問卷 98
一、中文部分
王宜敏(2000)。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恩洵(2008)。高職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偉斌(2002)。網路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員口語反應之歷程分析。心理諮商專論第十二期。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宗鴻譯(2003),(Jerry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2011「台灣寛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5月20日。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江南逸(2002)。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等人(1986)。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
吳齊殷(1998)。虛擬社區V.S.真實生活。科學月刊,29〈8〉,668-674。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慧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 ─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邱文彬(2001)。網路的性心理學。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83-105。台北:桂冠圖書。
柯慧貞(2005)。大學院校學生網路使用型態及其對學習與身心之影響。教育部九十三年度補助研究計畫。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施香如(2003)。網路虛擬世界的特性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學生輔導,89,80-89。
施淑芬(2009)。探討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 Lawrence A. Pervin著)。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
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秀梅(2006)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
胡玲玲譯(2001)。誰說網路讓現代人更疏離?。電腦家庭,68,60-62。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韻如(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國小兒童人際關係發展之研究。現代教育,8,142-151。
陳正文譯(1997),(Schultz, D. & Schultz, S. E. 著)。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增穎(2000)。開啟或關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國文(2006)。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2470,66-80。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慧貞譯(1995)。發展心理學。臺北:桂冠。
黃瓊慧(2000)。從沉浸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厚銘(2001)。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的人際關係。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0日。http://cindy.cis.nctu.edu.tw/MUD/99/papers/huang1.txt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秀惠(2004)。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琪皎(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孫秀英(2001)。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國家圖書館(2006)。網際網路的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0日。
http://infotriP.ncl.edu.tw/net/net1.html
張春興(1998)。普通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及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31-34。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北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正誠(2002)。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國樞(1994)。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載於楊國樞等著,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的建構(頁9-21)。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5,45-52。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葉光輝譯(2007),(Lawrence A. Pervin, Daniel Cervone, Oliver P. John著)。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臺北:雙葉。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翟本瑞(1999)。虛擬社區的社會學基礎。南華大學「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4-155。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浩權(2004)。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盧浩傑(200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恆信(1999)。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嚴增虹(2001)。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W.(1937).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Allport, G. W.(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 G. W., and H. S. Odbert.(1936)“Trait-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Asendorpf, J. B., & Wilpers, S.(1998). Personality effects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531-1544.
Anderson, K. E.(1999).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rpi.edu/~anderk4/research.html
Burger, J.M.(1993). Personality, ch5. California: Brooks.
Brammer, L.M.(1993). The help r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 New York:Allyn and Bacon.
Berry, D.S., Willingham, J. K., & Thayer, C. A.(2000). Affect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conflict and closeness in young adult's friendship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4, 84-107.
Cattel, R. B.(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4), 476-506.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1985). The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y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Eysenck, H.J.,(1970), 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3rd ed.),London:Methuen.
Ehrler, D. J., McGhee, R. L., & Gary, E. J. (1999). Extending Big-Five Theory into childhood: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6(6), 45-58.
Goldberg, L. R.(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22-43.
Goldberg, L. R.(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26–42.
Guilford, J. P.,(1959).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Heider, F.(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John, O. P. & Srivastava, S.(1999). The Big-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ensen-Campbell, L.A., Adams, R., Pery, D.G., Workman, K.A., Furdella J.Q., & Egan, S.K.(2002). Agreeableness, extraversion, and peer relations in early adolescence: Winning friends and deflecting aggres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 224-251.
Kelley, H. H., & Thibaut, J. W.(1986). The psychology of groups (2nd ed.). New Brunswick, New York:Transaction Books.
Libert, R. M., & Libert, L. L.(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
McAdams, D. P. (1998). Trick or treat: Classifying concepts and accounting for human individuality. Psychological Inquiry, 9(2), 154-158.
Morahan-Martin, J. M. & Schumacher, P.(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cior, 16, 13-29.
Norman, W. T.(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6), 574-583.
Nalwa, K. & Anand, A.P.(2003) . Internet addiction in students: a cause of concern. Cyberpsychol Behav 6:653-6.
Pervin, L. A.(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6th ed.). New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ntice-Dunn, S., & Rogers, R. W.(1982).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lf-awareness on deindividuation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503-513.
Reise, S.P., Smith, L., Furr, R.M.(2001)Invariance on the NEO PI-R Neuroticism Scale.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6 (1), 83-110
Sullivan(1953).Conception of modern psychiatry(2nd ed.).Mew York:Norton.
Schutz, W. C.(1960).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Stephenson, W. Y.(1998).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2nd ed.)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Suler, J.(1996).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at the “Palace.”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 /eatlife.html
Suler, J.(1998). 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uler, J.(1999).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Overview and Guided Tour.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rider.edu/users/psycyber/overview.html
Wilkinson, R.B., & Walford, W.A.(2001).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 473-484.
Young, K. S.(1998).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etaddiction.com/addictive.htm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