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郭宗明
中文論文名稱:SOMA立方塊教學對國小高年級資優生空間能力與幾何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陳長益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日)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2
中文關鍵詞:SOMA立方塊空間能力幾何創造力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設計一套適合國小五年級資優學生學習的SOMA立方塊學習課程,探討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資優生「空間能力」與「幾何創造力」之影響,並探討學生對該課程的看法與感受,歸納研究結論,提出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採本研究採取「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兼具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法。在質性方面採觀察法、訪談法及文件蒐集,以分析資優生空間能力及幾何創造力;在量化方面是採「前實驗研究法」(pre-experimental research)之單組前後測設計(one-group pre-post test design),在實驗教學之前,以「空間旋轉能力測驗」及「電腦化幾何圖形創造力評量」作為前測,經過「SOMA立方塊」教學實驗後,以「空間旋轉能力」及「電腦化幾何圖形創造力評量」作為後測。

首先以t考驗分析量化成績,之後在根據成績選取三位學生進行訪談,之後彙整所得資料,瞭解資優生經本教學後「空間能力」及「幾何創造力」的表現。研究結果主要如下:

壹、 SOMA立方塊教學能提升國小五年級資優生的空間能力。
貳、 SOMA立方塊教學能提升國小五年級資優生幾何創造力。
參、 經本實驗教學後,兩項能力有成長的個案,在「空間能力」
與「幾何創造力」的思考歷程中,能結合其優勢能力進行
高層次思考。
肆、 國小五年級資優生對整體實驗教學之評價多持肯定態度。

本研究最後歸納研究結論,提出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建議,做為未來教學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圖索引 VII
表索引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統計假設.............................5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SOMA立方塊的理論基礎.............................15
第二節 空間能力的理論基礎 ...............................41
第三節 幾何創造力的理論基礎.............................59
第四節 空間能力與幾何創造力相關研究......................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85
第三節 研究工具.........................................91
第四節 研究程序........................................103
第五節 SOMA立方塊課程設計...............................10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2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123
第一節 SOMA立方塊教學對空間能力之影響....................123
第二節 SOMA立方塊教學對「幾何創造力」之影響...............159
第三節 資優生對SOMA立方塊教學整體之評價...................2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33
第一節 結論............................................233
第二節 建議............................................237

參考文獻.................................................241
附錄....................................................253
中文部分
丁振豐(1994)。三個心理學派典對空間能力的研究與比較。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7,213-249。
九章出版社(2002)。如何培養數學能力。臺北:九章出版社。
凡異出版社(2000)。數學遊戲。臺北:凡異出版社。
小島寬之(2007)。從數學看人類的進步軌跡(鄭宇淳譯)。臺北:世茂。(原作2003年出版)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13版)。臺北市:五南。
王克蒂(199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王登傳(2001)。數學遊戲大觀-第一集。高雄:前程出版社。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7(1),55-69。
余波(2006)。論空間想像能力與幾何教學。雲南教育(繼續教育版),04,25-26。
吳文如(2004)。國中生空間能力與數學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
吳昆壽(2009)。資優教育概論(第二版)。臺北:心理。
吳俊升(1988)。教育哲學大鋼。臺北市:臺灣商務。
吳鶴齡(2009)。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力遊戲三絕。北京:科學出版社。

呂潔筠(2009)。空間旋轉的診斷教學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宛諭(1992)。數理資優學生之認知特質及其課程發展。資優教育季刊,43,10-14。
李岳勳(2004)。國小電腦化空間感測驗難度來源之成份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班,臺南。
李琛玫(1996)。國中一般能力資優生、美術資優生與普通生之視覺空間認知能力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
李岳峰(2010)。國小四年級魔術方塊教學與空間能力及推理能力之實證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臺北。
卓沛勳(2007)。空間能力測驗之因素分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
周何(主編)(2009)。國語活用辭典(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周詳、曾暉(1995)。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空間能力和心理旋轉的研究。心理科學,18(6),363-365。
林玉珠(2009)。國小空間能力優異學生空間方位之解題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臺北。
林佳蓉(2004)。幾何空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淑蕙(2009)。學童在不同空間維度之科學問題解決數位遊戲學習情境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逸農(2006)。五連方幾何積木課程對國小學童視覺空間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臺北。
林慈薇(2008)。圖形遊戲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五南。
洪慧津(2004)。國小數學資優生和一般生數學解題的創造力與情意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凌金環(2009)。國小高年級數學資優生的幾何解題策略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孫文先(2003)。索瑪天地-索瑪立方塊操作手冊。臺北:九章出版社。
康鳳梅、鍾瑞國、劉俊祥、李金泉(2002)。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7(1),55-69。
張文芳(2009)。未來環境議題對國小資優生未來觀及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
張世彗(2007)。創造力 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世彗、藍瑋琛(2007)。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與評量(第四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麟(2008)。數學益智遊戲之數學結構分析與分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臺灣東華。
張秋雁(2008)。國小學童空間能力現況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論文,新竹。
張景中(1996)。數學與哲學。臺北:九章。
張華城(2003)。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之相關性與差異性。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83-94。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曹雅玲、陳穎瑤、曾怡嘉(2008)。國小學童的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5)。
陳世玉(2007)。空間能力性向測驗之建模與驗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
陳李綢(1998)。數學創造力歷程的分析與診斷(NSC87-2511-S-003-062)。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偉民(2009)。不同空間能力學生使用3D繪圖軟體對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臺北。
陳穎瑤(2008)。國小學童空間概念能力表現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陳龍安(1987)。基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式。輯於毛連塭(主編),資優教育教學模式(頁84-134)。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淑玲(2009)。創造力動機歷程模式:未來目標、課室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曾志朗(1999)。不同凡想,專文推薦-培養創造力: 21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馮雅慧(2005)。空間能力與數學幾何成就相關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臺中。
黃惠薇(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毅英(1999)。索瑪立方小記。數學教育,9,82-86。
楊善閔(2007)。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幾何圖形創造力評量構念效度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裘光明(2010)。談談培養空間觀念和立體幾何作圖。輯於馬菊紅、劉修博(主編),發展空間想像力(頁20-40)。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劉屾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空間旋轉能力之調查-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
蔣家唐(1995a)。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研究(1)(NSC83-0111-S018-019)。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蔣家唐(1995b)。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研究(2)(NSC84-2511-S018-003)。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鄭海蓮、陳世玉(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181-215。
鄭毓信(1998)。數學教育哲學。臺北:九章。
鄭毓信、李國偉(1999)。數學哲學中的革命。臺北:九章。
鄧佳恩(1996)。空間能力與視覺化模擬軟體對學生學習遞迴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訊教育學系,臺北。
蕭文強(2000)。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數學史給我們的啟發。臺北:九章。
賴良助(2010)。電腦立體模型模擬動畫教學對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戴文雄(2000)。高工學生正投影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昇之研究(NSC 89-2516-S-018-006)。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戴文雄(2003)。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1/2)(NSC91-2516-S-018-009-)。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鍾瑞國(2003)。國小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1/2) (NSC91-2516-S-018-008-)。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韓景春(2000)。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輯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增訂二版)(頁81-120):師大書苑。
簡慶郎(2001)。學習正投影對提昇高工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簡慶郎(2006)。立體旋轉定位空間能力問題解題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魏春蓮、陳光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65-102。

Brugger, W.(2004)。西洋哲學辭典(增訂二版)(項退結譯)。臺北市:華香園。(原作1978年出版)
Clark, B.(2007)。啟迪資優(Growing Up Gifted: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花敬凱譯)。臺北:心理。(原作2002年出版)
Collins, M. A.、M.Amabile, T.(2005)。動機與創造力。輯於R. J. Sternberg(主編) (李乙明、李淑貞譯)創造力2-應用(handbook of creativity ii-practice)。臺北:五南。
Creswell, J. W.、Clark, V. L. P.(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謝志偉、王慧玉譯)。臺北:心理。(原作2007年出版)
Gardner, H.(2008)。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李乙明、李淑貞譯)。臺北:五南。(原作2006年出版)
Gardner, M.(2003)。迷宮.黃金比.索馬立方體(The Second 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of mathematical puzzles & diversions)(葉偉文譯)。臺北:天下遠見。(原作1987年出版)
Hadamard, J.(2008)。數學領域的發明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陳植廕、肖奚安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原作1954年出版)
Polya, G.(2006)。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2nd ed)(蔡坤憲譯)。臺北:天下遠見。(原作1956年出版)
VanTassel-Baska, J.(2003b)。資優課程(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呂金燮、李乙明譯)(2版)。臺北:五南。(原作1994年出版)


英文部分

Aiken, L. R.(1973)。Ability and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ports。
Alloway, T. P. &Passolunghi, M. C.(201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iq, and mathematical skills in children。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1(1),133-137。
Amabile, T. 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Battista, M. T.(1990)。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geometry。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1(1),47-60。
Berlekamp, E. R.-&Conway, J. H. &Guy, R. K.(2004)。Winning ways for your mathematical plays(2nd ed.)。Natick, Mass.:A.K. Peters。
Bishop, A. J.(1980)。Spatial abiliti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a review。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1(3),257-269。
Butler, B. E.(1994)。Spatial puzzles: A guide for researchers。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35(1),47-65。
French, J. W.(1953)。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measurements in terms of rotated factor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Princeton N. J.。
Gallagher, S. A. &Johnson, E. S.(1992)。The effect of time limits on performance of mental rotations by gifted adolescents。Gifted Child Quarterly,36(1),19-22。
Gardner, M.(2008)。Origami, eleusis, and the soma cub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lock, D. W.(1987a)。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mathematical creativity in schoolchildren。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8(1),59-74。
Haylock, D. W.(1987b)。Mathematical creativity in schoolchildren。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1(1),48-59。
Just, M. A. &Carpenter, P. A.(1985)。Cognitive coordinate systems: Accounts of mental rot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92(2),137-172。
Krutetskii, v. A.(1976)。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al abilities in schoolchildre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
Leikin, R.(2009)。Exploring mathematical creativity using multiple solution tasks。InRoza Leikin&Boris Koichu(Eds),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Students(page129-145)。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
Liljedahl, P. &Sriraman, B.(2006)。Musings on mathematical creativity。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26(1),17-19。
Linn, M. C.&Petersen, A. C.(1985)。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56(6),1479-1498。
Lord, T. R.(1985)。Enhancing the visuo-spatial aptitude of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2(5),395-405。
Lord, T. R.(1987)。Spatial teaching。Science Teacher,54(2),32-34。
Mann, E. L.(2005)。Mathematical creativity and school mathematics: Indicators of mathematical creativi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United States -- Connecticut。
McGee(1979)。Huma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s。Psychological Bulletin。


Piaget, J.&Inhelder, B.&Bovet, M.(1971)。Mental imagery in the child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l represent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ittalis, M.&Christou, C.(2010)。Types of reasoning in 3d geometry thinking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spatial ability。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75(2),191-212。
Reuhkala, M.(2001)。Mathematical skills in ninth-graders: Relationship with visuo-spatial abilities and working memory。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21(4),387-399。
Seng, S.&Chan, B.(2000)。Spatial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hepard, R. N.&Metzler, J.(1971)。Mental ro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science,171,701-703。
Sriraman, B.(2005)。Are giftedness and creativity synonyms in mathematics。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7(1),20-36。
Sternberg, R. J.&Lubart(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
Thurstone, L. L.(1938)。Primary mental abilities。Chicago, Il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omlinson, C. A.&Kaplan, S. N.&Purcell, J.&Leppien, D., & Burns D.&Strickland, C. A.(2006)。The parallel curriculum in the classroom-book1。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Tomlinson, C. A.& Kaplan, S. N.&Renzulli, J. S.&Purcell, J.&Leppien, D.&& Burns D.(2002)。The parallel curriculum model: A design to develop high potential and challenge high-ability learners。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VanTassel-Baska, J.(2003a)。Curriculum planning &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gifted learners。Denver:Love Publishing。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封面目錄摘要
02第1章
03第2章
04第3章
05第4章
06第5章
07參考文獻
08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