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顏碧伶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游錦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人格特質生活壓力網路沉迷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者以新北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叢集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16所國民小學,32個班級,得有效樣本935份。受試者施以「兒童人格特質量表」、「生活經驗量表」與「線上認知量表」後,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級、上網時間之學童在人格特質、生活壓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上網時間之學童在網路沉迷上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有顯著相關。
三、謹慎性人格特質對網路沉迷具負向預測力;神經性人格特質對網路沉迷具正向預測力。
四、父母師長壓力與自我壓力對網路沉迷具正向預測力。
五、生活壓力對謹慎性人格特質與網路沉迷具有部分中介效果;生活壓力對神經性人格特質與網路沉迷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師、家長、輔導人員與未來研究提出各項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life str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Clusters a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16 elementary schools (32 classes, 935 students) located in New Taipei City.
The measurement tool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Children Personality Traits, Life Stress Inventory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ventor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life stres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grade and on-line tim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on-line tim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life str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3. Personality of conscientiousness coul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of neuroticism coul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4. Parent-teacher stress and self stress coul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5. Life stress partially mediated effect of conscientiousness on internet addiction. Life
stress fully mediated effect of neuroticism on internet addic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arents, counselor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人格特質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生活壓力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網路沉迷的定義與其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基本資料 71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現況分析 72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差異分析 78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分析 91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迴歸分析 98
第六節 整體生活壓力對人格特質與網路沉迷之中介效果分析 1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126
附錄一 DAVIS同意函 126
附錄二 生活經驗調查表使用同意書 127
附錄三 兒童人格特質量表使用同意書 128
附錄四 預試網路沉迷量表之項目分析 129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31
王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王文豐(2000)。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珮華(2009年3月19日)。三成小學生愛找陌生網友聊天。自由電子報。2009
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19/today-life11.htm
王智弘(2008)。認識網路成癮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教師天地,156,
22-31。
王智弘(2009)。兒童版網路成癮量表編製之必要性探討。臺灣心理諮商通訊,
224。2009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epaper/224-1.htm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文娟(2002)。九二一地震後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源探討—災區與非災區的比較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孟諄(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
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台北:心理。
吳紋如(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慧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之
關係─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
院,屏東市。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
北:五南。
李順德(2006年12月6日)。安全隱憂逾8成小六生上網聊天。聯合新聞網。2009
年12月28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Fr8QtmicERlM4BMCxr4esYtPjLz7/article?mid=350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南師
院學報,26,109-137。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榮,周倩 (1997),網路成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
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 年會學刊,2-12。
林以正(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四:網
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沉迷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報告編號:NSC 89-2520-S-002-002),未出版。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砡琝(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瑞雯(200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內外控信念與同儕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
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87-2511-S009-015-N),未出版。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洪素卿(2007年12月13日)。「宅童」日增 逾四成網路成癮。大紀元。2009年
11月5日,取自: http://epochtimes.com/b5/7/12/13/n1940447.htm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09)。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9年
12月30 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NEWS4/ 85/.doc
高源令(1991)。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臺北市。
張秀玲(1988)。不同年齡層兒童的壓力觀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1)。中等學校以下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2009 年 11 月5 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roject/k882.htm
梁培勇(1993)。小學兒童壓力觀初步探討。中華心理學刊,35(2),87-114。
莊耀嘉、李雯娣 (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
刊,43 (1),65–82。
許仲毅(2008)。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現象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佳怜(2006)。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惠(1998)。「網路成癮症」之初探。「Net’98 Taiwan—網路新紀元」國際
論文,A1-20。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
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
告編號:NSC 89-2511-S-002-010-N),未出版。
陳淑惠(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三
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1/2):網路成癮、壓力、與心理症
狀之關連性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
告編號:NSC 89-2520-S-002-001),未出版。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
輔導通訊,86,16-3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
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淑慧(2008)。高職學生人格特質、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以
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
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游森期(2003)。台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
式模式檢定。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6,501-525。
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一玲(2002)。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長庚大學,桃園縣。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秀惠(2005)。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雅彗(2006)。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鄒浮安(1997)。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即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玉女(1991)。兒童的生活壓力、自我能力評估、及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
7-28。
董氏基金會(2002)。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02年12
月28 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48&Page=1.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
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偉健(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之調查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
方案為背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雅芳(2009)。臺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
中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蕭銘鈞﹙1998﹚。台灣大專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
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講義雜誌(2007)。小朋友幸福大調查。2008年3月10日。取自:
http://magazine.sina.com.tw/betterlife/241/index.shtml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
18(2),19-44。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
育學報,6-7,29-62。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
沈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蘇建璋(2000)。南部地區國小學生心理需求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Aldwin, C. M. (1994).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sch, C. E., & Kersch, T. B. (1986).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Health Education, June/July, 4-7.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renner, V. (1997). Psy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Bertille, M. D. (2007). Internet usage, self-regulatory skill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Caplan, S. E. (2002).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5), p553-575.
Chang, M. K., & Law, S. P. M. (2008). Factor structure for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confirmatory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6),
2597-2619.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8).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A six-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reports and spouse ratings on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853-863.
Cox, T. (1978). Stres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Davis, R. A. (2003).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 and
association with personality, stress, and cop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ork University, Canada.
DeLongis, A.,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The Impact of daily stress on
health and moo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sources as mediat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54(3), 486-495.
Eysenck, H. J. (1970). 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L.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44-27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Eysenck, H. J. (1983). Stress disease, and personality. In Cooper, C. L. (Eds.). Stress
research-issues for the eighties(121-146). New York: J. Wiley and Sons.
Feingold, A.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 met 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 (3), 429-456.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 ,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 Academic Press.
Grohol, J. M.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Retrieved July 28, 2010, from http://psychcentral.com/netaddiction/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Jia, R. (2009).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 A Negative Outcome of Computer
Playfulness and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prouts.aisnet.org/9-4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bert, R. M., & Liber,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 New York: Brooks.
Miller, N. E. (1981). A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coping on disease and
health. In Seymour, L. & Holger, V. (Eds.) .Coping and health (323-353).
New York: Plenum.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 ), 13-29.
Newcomb, M. D. (1986). Desirability of various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Effects of exposure, sex, age and ethnic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 207-227.
Paterno, J., Henderson, P., & Dickey, S. W. (1987). Children's identification of
stress related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8149).
Pertersen, A. C., & Spigan, R. (1982). Adolescence and Stres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pp.515-528). New York:The Free
Press.
Selye, M.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 Hill.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 (4), 416-423.
Sutherland, V. J., & Cooper, C. L. (1990) .Understanding stress: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London, UK: Chapman and Hall.
Yang, S. C., & Tung, C. J. (2007).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1) , 79–96.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2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pdf.
Young, K. S. (1997).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trieved May 3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healthyplace.com/ Communities/ Addictions/ netaddiction/
articles/habitforming.htm.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John Wiley & Sons, Inc.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25-28.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1.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1.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