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佳興
中文論文名稱:透過科學玩具、教具在實作教學之研究-以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單元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林奎輝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實作教學動手操作聲音概念科學玩具學習成就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中,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實施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之實作教學的成效性,研究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之實作教學對學童對於聲音概念提升的情形、男生與女生不同性別對於在實施實作教學前後概念學習之分析,並研究高、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於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實作教學前後學習概念的進步情形。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選自臺北市北投區某一小型學校三年級學習成就及班風相同的4個班級共91個學生,其中兩班為實驗組共46個學生,另兩班為控制組共45個學生進行準實驗研究。教材來源為研究者改編自N版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單元」。實驗組學生以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的實作教學設計,實施為期8週的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的實作課程教學,而控制組學生則進行一般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教學作為比較。在實驗處理前、後1週對兩組學童施測「自然與生活科技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以測驗分數為依變項,教學法為固定因子,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此探討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之實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概念學習上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在聲音概念學習成效部分,接受實作教學的實驗組學童在聲音概念成效測驗後測分數,顯著高於接受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領域一般教學的控制組學童;但不同性別之學童在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之後測分數則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高、中及低學業成就學童在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之後測分數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歸納底下結論:1.實作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上有正向的助益。2.國小三年級不同性別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上沒有明顯差異。3.國小三年級高、中及低學業成就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上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者提出幾點建議,做為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未來教學與研究上的參考。1.實作教學活動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2.在課程中提供學動手操作時間。3.教學目標增加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獲得科學過程技能等項目。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表目次 …………………………………………………………………………VIII
圖次 …………………………………………………………………………VIII
表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及其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待答問題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概念認知理論發展 ……………………………………………………7
第二節 實作教學的教學理論 ………………………………………………24
第三節 科學玩具、教具的意義與價值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發展 ………………………………………………………4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0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57
第一節 在聲音單元中,科學玩具與教具融入課程的實驗組與一般教學
的控制組對學生概念學習之差異 ……………………………………57
第二節 聲音單元中對在國小三年級學生男女不同性別學習成效之差異 …58
第三節 聲音單元中,科學玩具與科學教具融入課程對國小三年級高、
中及低學業成就學生之差異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5
中文部份 ………………………………………………………………………75
英文部份 ………………………………………………………………………79

附錄一 實作教學活動設計 ………………………………………………………83
實驗組:空氣振動實作教學教案 ……………………………………………83
實驗組:管樂器實作教學教案 ………………………………………………87
實驗組:簧樂器實作教學教案 ………………………………………………85
實驗組:絃樂器實作教學教案 ………………………………………………89
實驗組:打擊樂器實作教學教案 ……………………………………………103

附錄二 一般教學活動設計 ……………………………………………………107
控制組:一般教學教案 ………………………………………………………107

附錄三自然與生活科技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試卷 …………………………107
前測試卷 ……………………………………………………………………107
後測試卷 ……………………………………………………………………111
附錄四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雙向細目表 ………115
附錄五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題型表………………119
附錄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聲音概念學習成效測驗」各組得分表… ………123
實驗組前、後測分數 …………………………………………………………123
控制組前、後測分數 …………………………………………………………127
中文部份
王美芬與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吳春諭(譯)(2000)。發現科學:導讀(原作者:Susan V. Bosak)。台北市:遠哲基金會出版。
李彥斌(2002)。以科學過程技能融入動手做工藝教材培養國小學生科學創造力。科學教育學刊,10(4),341-372。
李美宜(1995)。我國學生聲音傳播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賢哲(2001)。以動手作(DIY)工藝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童具科學創造力之人格特質。科學教育月刊,243,2-7。
周儒、張子超與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D. C. Engleson & D. H. Yock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周儒與黃淑芬(譯)(1994)著。戶外教育的精義(原作者:T. J. Rillo)。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1,1-34。
邱貴發(1992)。從教學實作中學習教學概念:以超媒體為例。視聽教育,33(4),1-11。
洪文東 (1994)。教育部八十三會計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專案-國小兒童趣味性科學實驗設計研究。教育部。
范麗玉(1999)。國中物理建構式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耿筱曾與陳淑蓉(2005)。以後設認知為基礎之動態評量(MBDA)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改變機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23-156。
張芳杰 主編。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修訂三版。臺北:東華書局,1988。
張靜儀與余世裕(2002)。國小學童對聲音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6,395-434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榮富與黃芳裕(1995)。當今科學概念發展研究賦予科學學習的新意義。科教月刊,178,2-13。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國立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
陳世峰(2001)。發展國小學童聲音概念之Two-tier評量診斷工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秉堯譯(1979)。英國科學教學目標的演變。科學教育,30,8-12。
陳瑞津(2004)國小中年級以學童為中心動手操作科學活動之成效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義勳(2005)。以科學玩具融入自然生活科技教學之舉隅。科學研習月刊,44(3),4-9。
陳義勳(2007)。汽球直升機、龍銑等物理教具在科學教育上之應用研究。國教新知,54(2),9-18。
陳義勳(2008 年 12 月)。探討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以Hands-on教學之研究。「2008 中華民國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
陳義勳(2009年12月)。動手操作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2009 中華民國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義勳(2010)。動手操作活動在國小五年級自然科物理單元教學應用上之研究。PSROC 2010 物理學會年會暨研究成果發表會,國立成功大學。
陸谷孫編。英漢大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92。
彭木星(2004)。A:「動手做」對國中學生學習理化科的影響研究B: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之改進。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智慧(1994)。國民小學兒童聲概念發展模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111-S-142-003N)。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朝恩(1991)。中學地理科戶外教學活動的編寫和實施。中等教育,40(2),30-42。
黃鴻博(1998)。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2,3-17。
葉冠菁(2001)。幼兒戶外教學規劃與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富原(2003)。教學演示用肥皂泡、肥皂膜的製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 (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教育研究,49,25-38。
彰化師範大學。
劉宏文、張惠博(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與概念改變的教學。中華民國第13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515-522。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賴志銘(2002)。動手做「果凍盒竹蟬」對物理概念學習之啟發。高師大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景春(1996)。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蘇明俊與江新合(2002)。野外科學探究教學模式之初探性研究一以小尖石山的地質探究為例。教育科學期刊,2(2),62-96。
鐘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龔和生 (2002)。以『動手做』輔助教學的行動研究。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份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Project 206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89). Project 260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ker, D. R., & Piburn, M. D. (1997) Constructing Science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Allyn and Bacon.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8(1), 32-42.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96).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In H. McLellan (E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pp. 19-44).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Chen, I-Shin. (2005). The hands-on science activities through science toy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ssoci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April 4-7, 2005.
Chen, I-Shin. (2008). 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hands-on activities into science courses for fifth grader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Nov. 13-19, 2008 Raleigh-Durham, North Carolina.
Dewey, J. 1930. Human nature and conduct.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22)
Duit, R. Treagust, D. F., & Mansfield, H. (1996). Improv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as a Prerequisite to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In D. F. Treagust, R Duit, & B. J. Fraser (Eds),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pp. 17-31). New York: Teachers Collage Press.
Gregorio, L. C. (2005). Bringing science to everyone: Achie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all. The ICAS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Through Science Toys and Out-of-School Science Activities. April 4-7, 2005, Pattaya, Thailand.
HMSO. (1960). Science in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HMSO.
Hrepic, Z. (2003). Students’ concepts in understanding of sound. Retrieved April, 10, 2004, from: http://www.phys.ksu.edu/~zhrepic/Physed/Bachelor/BigEnglPaper.htm
Kent, K. (2009). Use AIMS (Activities Integrating Math and Science) to invigorate your (Math and Science Program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Oct. 22-24, 2009, Reno, Nevada.
Knapp, C. E. (1996). Just beyond the classroom: Community adventure for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U.S.: West Virginia. (ERIC ED388485).
Linder, C. J. (1989).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physics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und EdD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npublished).
Linder, C. J. (1992). Understanding sound: So what is the problem. Physics Education.27, 258-264.
Linder, C. J. (1993). A challenge to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7(3), 293-300.
Linder, C. J., & Erickson, G. L. (1989). A study of tertiary physics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491-501.
Linn, M. C., Eylon, B.-S., & Davis, E. A. (2004).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 M. C. Linn, E. A. Davis, & P. Bell (Eds.), Internet environments for science education (pp. 29-46). Mahwah, NJ: Erlbaum.
Mayer, R. E.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An overview. In C.E. Weinstein, E.T. Goetz, & P.A. Alexander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 11-22). San Diego, CA: Academic.
McCloskey, M. (1983). Naïve theories of motion. In D. Gentner & A. Stevens (Eds.), Mental models. Hillsdale, NJ: Eribau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ovak, J. (1993). Human Constructivism: A unif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henomena in meaning mar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6, 167-191.Psychology.6.167-193
NSTA. (1975). NSTA. Position statement o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70’s. In Victor, E., & Letner, M. (Eds) Read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36-43).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Pella, M. O. (1966).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 31-34.
Piaget. J. (1970).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Inc.
Roth, W.-M., & McGinn, M. K. (1998). Inscriptions: a social practice approach to "represen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 35-59.
Sommer, R., & Becker, F. (1974). 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School Review, 82(4), 601-609.
Tamir, P., (1976).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Technical Report 10. Iowa University, Iowa City.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Wilson, J. & Stensvold, M. (1991). Improving laboratory instru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6): 350-353.
Wolfinger, D. M. (1984).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Wood, D. J.,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17(2), 89-100.
封面
謝誌
中英摘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