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宜家
研究生英文姓名:Liu Yi-Chia
中文論文名稱:光復後新北市深坑區的產業發展與地方感形塑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nse of Place in Shenkeng After1945
指導教授姓名:郭大玄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深坑地方感地景變遷
英文關鍵字:ShenkengSense of Placethe change of landscap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2
  • 收藏收藏:0
新北市深坑區為臺北盆地東南盆緣的一個行政區,傳統以「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現今則以「豆腐」聞名全臺。隨著臺灣整體的時代變遷與經濟發展,深坑這個小範圍的地方產業也受到內部與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呈現異於其他區域的發展脈絡,並逐漸形成屬於「深坑」的區域特色。
產業為人們與土地的聯繫的方式之一,區域內的產業變遷,影響到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深坑受到臺灣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由農轉工,到現在又積極發展觀光業,順著時間脈絡,從光復後至今,產業帶給深坑的改變不僅在地表上具體呈現,也影響著在地居民對地方的認知與情感。因此本文欲採質性研究法,藉由文獻資料蒐集、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三種方式,來探討深坑產業發展的時空脈絡,以及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地景變遷與在地居民的地方感形塑。本研究發現深坑區的產業地景受到地方發展的影響,而呈現農牧景象、工業廠辦、觀光老街共存於地方。在產業發展的脈絡中,居民的地方感則主體生活經驗不同,而對地方產生不同的認知與情感,因此形塑出固著與現實、陌生與薄弱以及矛盾與失落的地方感。
Shenkeng District in New Taipei City is a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edge of Taipei Basin. Tea leaves was traditionally the main economic source, but now Shenkeng is famous for tofu. With Taiwan’s entire vicissitude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mall-scale local industry in Shenkeng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showed its developmental context that differs from other districts. Thus, Shenkeng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regional features.
Industry is one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y inside the region would affect people who live in it. By the influence of Taiwan’s entir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enkeng changed from agriculture to industry, and now Shenkeng is actively developing tourism. From 1945 to the present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Shenkeng can be seen on the overall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local’s perceptions and affections towards Shenkeng. Therefore,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ill be conducted by this study.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ference document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phases of Shenkeng’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its landscape and how the sense of place wa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of Shenkeng was affected by its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it showed that farming, industrial factories, and the historical street exist in the same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sense of place, the resident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and affections towards Shenkeng due to their different experience of life. Hence, the sense of place of fixation and reality, unfamiliarity and weakness, contradiction and the sense of loss was formed.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相關理論 12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 21
第二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範圍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6
第三章 深坑產業發展背景 43
第一節 深坑的自然環境 43
第二節 深坑的人文環境 47
第三節 深坑與外部環境的互動 54
第四章 深坑產業發展歷程與地景變遷 59
第一節 根於土地-農牧業立鄉 59
第二節 邁向轉型-工商業起飛 76
第三節 悠遊深坑-觀光業蓬勃 88
第五章 產業發展中的居民地方感形塑 95
第一節 農業發展下居民的地方感-茶業之今昔 96
第二節 工業發展下居民的地方感-由煤礦到高科技 102
第三節 觀光業發展下居民的地方感-從深坑街仔到深坑老街 107
第六章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7

附錄 126
一、中文文獻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地理學報,22,臺北:臺灣大學地理學系,頁83-102。
王雲龍(2004),北台映象,臺北:愛書人雜誌有限公司,頁134。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Danny L. Jorgensen),臺北市:弘智文化,頁17-18。(原著出版年:1989)
王志弘等譯(2006),人文地理概論(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頁290-293。(原著出版年:1999)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 ,現代地理思想(Richard Peet),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8)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Tim Cresswell),
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4)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6),文化地理學(Mike Crang),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6-28。(原著出版年:2003)
王雪如(2011),新竹市南寮里居民對南寮休閒漁港發展之地方感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論。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00),臺灣工業發展50年,臺北:經濟部工業局,頁4。
毛秀容(2002),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文山郡役所(1930),文山郡勢一覽 昭和5年刊行,文山郡役所。
巨廷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景美溪中下游河段河川環境營造規劃,臺北: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頁3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4),台灣地區生活圈與都市體系之研究,頁16-17。
李文良(1999),中心與邊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頁20。
李玉芬(1989),臺灣北部山區的煤礦聚落及其居民的生活調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
李順仁(2002),渡過新店溪,新店市:拳山堡文史工作室,頁151。
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等譯(200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Earl Babbie),臺北:湯姆生出版,頁277。(原著出版年:1998)
何春蓀(1983),臺北基隆沿海至桃園縣大溪間煤田地質及構造,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頁60。
沈文台(2006),台灣老街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頁53-54。
吳育臻(1988),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吳育臻(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聚落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吳玉瑩(2009),從講堂到禮堂-台北縣深坑國民小學百年校史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論。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論。
呂以榮譯(1992) ,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A.N.Oppenheim),臺北市:六合,頁59-73。(原著出版年:1992)
邱燮友主編(2008),台灣人文采風錄,臺北市:萬卷樓,頁293。
邱顯明(2004),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頁230-231。
林繼國、蘇振維(1990),臺北都會區(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頁49。
林秀英(1992),雲林縣莿桐鄉民的生活及其調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林能士總編撰(1997),深坑鄉志,臺北:臺北縣深坑鄉公所。
林昭妙(2008),地方文化產業與地方感之形塑─西螺丸莊醬油個案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論。
林木連編著(2009),臺灣的茶葉,臺北:遠足文化,頁20。
林佳瑩(2011),潭子鄉產業發展與當地老農地方感的形塑與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頁23。
周鼎國(2006),台灣老街連續性空間意象以迪化街、大溪、深坑、鹿港、斗六、新化為例,明道管理學院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碩論。
姜道章(2006),現代地理學的概念與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地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地理研究叢書,1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115~137。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頁14-15。
施雅軒(2012),地理思想˙思想地理,高雄:麗文文化,頁69-70。
范德光(2004),臺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臺北: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柳頤庭(2010),北投溫泉地景的建構與變遷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論。
連橫(1976),臺灣通史,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頁508。
徐英祥(2009),臺灣之茶,臺北:臺灣區製茶工業委員會,頁40。
徐裕健(2003),臺北縣深坑鄉「深坑老街保存方式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徐主驊(2009),從地景觀點探討萬巒居民的地方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論。
梁炳琨(2010),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頁59-95。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
陳坤宏(1994),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畫,臺北:明文書局,頁189。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頁177-179。
章英華、蔡勇美主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市:巨流,頁107-108。
康培德(2000),從地理學的區域概念試論東臺灣的型構:以「東台灣研究」為主的討論,東台灣研究,5,頁17-33。
莊雅婷(2004),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論。
張維安等撰稿(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省文獻會,頁93。
張炎憲(2001),文山、海山郡彙編(上),臺北:北縣文化局,頁12。
張峻嘉(2002),苗栗南庄地區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6,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頁31-56。
張粲如等(2005),臺灣綠竹筍產銷作業管理手冊,臺北:農委會,頁62。
張清標(2007),深坑老街再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張智洲(2010),工業化下文化地景的變遷與分析—以高雄小港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曾建民(2010),台灣光復史春秋,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頁10。
黃素娥(2004),冬山鄉珍珠村聚落生活空間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論。
黃克萍(2006),深坑鄉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論。
黃棋鉦(2007),高雄市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論。
黃禮強(2008),宗教勝地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論。
黃禮強、張長義(2008),宗教勝地居民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都市與計劃,35,頁233。
黃驗(2010),新北市文史百科全書,臺北市:智慧藏學習科技,頁611-626。
華松年(1984),臺灣糧政史(上),臺北:臺北商務館,頁65。
詹瑋總編撰(2010),深坑鄉志續編,臺北:臺北縣深坑鄉公所。
詹瑋(2002),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頁131。
新北市深坑區公所編印(2012),新北市深坑區101年區政統計年報,頁11。
經濟部水利署(2009),景美溪中下游河段河川環境營造規劃,臺北: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頁2-1。
閻驊(2008),品味深坑-老街吃豆腐,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廖依俐(2002),桃園都市景觀的詮釋—以巨蛋、景福宮為例,地理研究,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73-94。
廖忠俊(2013),臺灣茶葉史地與人文,臺北:允晨文化,頁58。
劉澤民(2003),臺灣從何時開始種茶,臺北:臺灣文獻,頁12-13。
劉憶萱(2008),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論。
劉香微(2012),六甲地景物語:產業活動與空間地景的變遷,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論。
蔡怡玟(2011),淡水老街的慢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
蔡文川(2004a),地方感:科際共同的語言與為台灣的意義,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4,頁43-64。
蔡運龍、江濤譯(2001),哲學與人文地理學(Johnston,R.J.),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10。(原著出版年:1986)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臺北縣志,卷三,地理志下,第二章土壤概要,頁837-838。
臺北縣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第五梯次,收錄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2007),台北縣鄉土史料(下冊),南投:省文獻會。
潘朝陽(1987),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地理研究,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167-192。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潘英(2002),台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布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頁132-168。
賴克富、劉英毓、謝嘉榮合著(2006),臺灣的煤礦,臺北:遠足文化,頁185。
賴守誠(2010),農村特色食品之形成與發展:以深坑綠竹筍為例,臺灣農業推廣文彙,55,頁94。
蕭莉芳(2008),以地景敘事記敘產業遺產空間記憶之研究-以濁水水利發電所場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論。
謝依璇(2001),黃氏宗族在深坑地區的墾拓歷程及其古厝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謝翠玉總編輯(2006),臺北縣鄉土DNA:人文歷史、產業文化,臺北:文化總會,頁29。
總務局(1943),市庄街概況 昭和18年,臺北:總務局。
顏松濤(2001),深坑文化藝術-鄉情風物誌,臺北:台北縣深坑鄉,頁67。
羅敏儀(2003),台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臺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鐘寶珍(1992),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 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頁115。
二、外文文獻
Duncan,D.(2000),Landscape,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th edition,edited by R.J. Johnston[et al.],MA:Blackwell,429。
Escobar A.(2001),Culture Sits in Places: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 ,Political Geography,20,143。
Gilbert A(1988),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
speaking countri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8,208-228。
Galliano, Steven J. and Gary M. Leoffler (1999), Place Assessment: How People Define Ecosystem,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Hirsch,Eric(1995),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1996),Justice,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296。
Lippard L.(1997),The Lure of the Local:Sense of Pla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New York:The New Press,7。
May J.(1996),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Inner London Neighbourhood,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y,21:I,201。
Pudupmb(1988),Arguments within regional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2,369-390。
Relph.E(1976),Place and Placenessless,London:Pion。
Tuan, Yi-Fu(1976),Humanistic geography,An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66,76。
Tuan, Yi-Fu(197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三、網路資料
文山報導雜誌網站http://wenshan-weekly.blogspot.tw/2011/06/blog-post_1975.html,
檢視時間:2013年7月7日。
行政院環保署地方資料查詢系統http://erarc.epa.gov.tw/94/201108030956/archive/edb.epa_/localenvdb/TaipeiCounty/firstdbc4.html?admip=TaipeiCounty&admit=&item=location&theme=blue&SelectPage=1,檢視時間:2012年7月1日。
行政院農委會-綠竹筍主題館網站http://kmweb.coa.gov.tw/subject/lp.asp?ctNode=6656&CtUnit=4170&BaseDSD=7&mp=263,檢視時間:2013年4月25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一鄉一特色 擦亮地方特色產業明珠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191,檢視時間:2013年6月9日。
交通路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http://www.freeway.gov.tw/Default.aspx,檢視時間:2013年4月13日。
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E0724114,檢視日期:102年5月6日。
深坑區農會網站http://shenkeng.tpcgo.org.tw/ch/CH2/2527/W/280712.html,檢視時間:2013年7月7日。
國家圖書館(2012),臺北學研究主題資料庫-深坑鄉概況http://taipeidoc.ncl.edu.tw/tmtaipei/browse_map_1.jsp?map=0218&tag=1,檢視時間:2012年1月7日。
新北市深坑區公所網站http://www.shenkeng.ntpc.gov.tw/_file/2981/SG/40489/FG0000002981000000_4_4.html,檢視時間:2012年7月1日。
新北市政府主計處http://ebas1.ebas.gov.tw/pxweb2007P/Dialog/statfile9C.asp?strCC=01,檢視時間:2013年01月06日。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http://163.29.37.101/pxweb2007-tp/dialog/statfile9.asp,檢視時間:2013年01月06日。
臺北縣綜合發展計畫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pei_county/county/county.html,檢視時間:2013年7月7日。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4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5.08.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