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江素蘭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碧湖公園蝶相及其生態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Studies on the Butterfly Fauna and Ecology of Bihu Park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陳建志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教育組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碧湖公園都會公園蝶相調查穿越線調查法
英文關鍵字:Bihu Parkurban parkbutterfly fauna investigationtransect coun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碧湖公園位於臺北盆地的東北方,是五指山系金面山尾稜伸入市區的都會公園,屬於亞熱帶闊葉林的低海拔地區,公園總面積為約為13公頃,其中湖面積約為8公頃,為昔日農業灌溉用水來源,是臺北市少數擁有大湖泊的水景公園。
本研究為探討碧湖公園的蝶相組成與生態環境之關係,自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間,選擇五條各為500公尺經過不同環境之穿越線,進行蝶相調查並蒐集其環境資料。穿越線之環境特色分別為湖畔次生林緣、湖畔開闊草地、湖畔人造林區、闊葉林低地及闊葉林稜脊。利用穿越線調查法記錄蝴蝶種類、數量及其行為。每月選擇2天於上、下午各進行一次調查,研究期間完成48次有效穿越線調查,共記錄5科109種8,882隻次蝴蝶。各月份蝶種數量以七月的63種最多,十二月的36種最少;蝶類數量以五月的1,098隻次最高,一月的383隻次最少;而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生物多樣性指數,則以七月的3.37最高,五月的1.89最低。各月份都發生的蝶種包括臺灣紋白蝶(Pieris canidia)等12種,另有17種發生期達9個月以上。不同樣區間,闊葉林稜脊的生物多樣性最高,其中又以林內間隙區塊之蝶種、隻次及多樣性較高。調查期間共記錄5科61種664隻次蝴蝶吸食23科45種蜜源植物,其中,粉蝶科、灰蝶科及鳳蝶科訪花頻率較高,受訪頻率較高的植物則是菊科、茜草科、馬鞭草科及無患子科。蜜源植物喜愛指數(PPI)最高的前3名依序是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矮仙丹花(Ixora x williamsii hort. cv. Sunkist)及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在碧湖公園中的蝴蝶與蜜源植物之關係,以鳳蝶和茜草科及馬鞭草科植物最為密切。本研究將調查結果彙整,編撰優勢蝶種與蝴蝶樹之解說資源,供環境教育自然體驗課程之參考,並建議未來繼續進行生物監測,以充實碧湖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之完整性。
碧湖公園位於丘陵地與都會區交接帶,長期以來是在地居民休閒活動的空間,本研究發現其具有豐富的蝴蝶多樣性,也建立了蝶相時空分布與其他生物的互動等基礎資料,對未來進行棲地經營及環境教育都具有實質的幫助。
Bihu Park is an urban lake park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aipei Basin, including a hill where Jinmian Mountain, a mountain of Wujhih Mountain system, extends into the urban area of Taipei city. With latitude and altitude typical of subtropical broadleaf forest, Bihu Park covers a total area of 13 hectares, a source of irrigation in former times, including a lake of 8 hectares,whichis one of the biggest lake parks in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of butterfly fauna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started from March, 2011 and ended in February, 2012. Five transect line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ere chosen for surveying butterfly fauna and environmental data. The environmental traits of transect lines were lakeside secondary forest margin, lakeside open land, lakeside plantation area, lowland broadleaf forest, and ridge of broadleaf forest. Butterfly fauna, species, individuals and behaviors were recorded by the line transect method. The investigation took place two days per month, two times per day, once in the morning and once in the afternoon. During the study, 48 valid surveys were completed. A total of 8,882 individuals which belong to 109 species of 5 families were recorded. The number of species reached the highest point, 63 species, in July, and came to the lowest point, 36 species, in December.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reached the highest point, 1098 individuals, in May and came to the lowest point, 383 individuals, in January. Analyzed by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H’), the result showed July(H’)3.37 the highest, while May(H’) 1.89the lowest. There were 12 species which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year, e.g. Pieris canidia, while other 17 species occurred in more than 9 months during the year.Among all sample plots, ridge of broadleaf forest diversity index was(H’)3.45 ranked on top of the year. Moreover, areas in the broadleaf forest with fewer stately trees had higher number of species, individuals and diversity index.
During the study,a total of 5families, 61 species, and 664 individuals of butterflies that visited 23 families and 45 species of nectar plants has been recorded. Among the recorded families, Pieridae, Lycaenidaeand Papilionidae havethe highest frequency on nectar feeding, while Compositae, Rubiaceae, Verbenaceaeand Sapindaceae are the plants most visited. Bidens pilosa var.radiate, Ixora x williamsii hort. cv. Sunkist and Koelreuteria henryi have the top three Plant Populality Index(PPI). The closest butterfly- nectar plants relationship in Bihu Park are Papilionidae-Rubiaceae and Papilionidae-Verbenaceae.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compiled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of dominant butterfly species and butterfly tree for interpretive services. Furthermore, I suggest the execution of an on-going Biological monitoring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Biodiversity data base of Bihu Park.
Bihu Park is situated between city and hill areas,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The study shows a rich diversity of butterflies in this area and also builds up a databas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butterfly faun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beings, which is helpful for habitat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 .................................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碧湖公園 ..........................................7
第二節 都會公園 .........................................12
第三節 生態監測與蝶相調查 .................................14
第四節 蝴蝶與植物的關係 .................................19
第五節 環境教育與戶外教學 .................................25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試驗地環境描述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2
第三節 穿越線的選定 .................................34
第四節 蝶相調查 .........................................39
第五節 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4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碧湖公園之蝶相 .................................43
第二節 碧湖公園蝶相之時空分布 .........................51
第三節 碧湖公園不同棲地類型之蝶相探討 .................58
第四節 蝴蝶與植物的關係 .................................63
第五節 碧湖公園蝴蝶歲時記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7
二、英文部分…………………………………………………………………100
三、網路部分…………………………………………………………………102
附錄
附錄 I.臺北市碧湖公園蝴蝶名錄 ......................103
附錄Ⅱ.臺北市碧湖公園各穿越線各蝶種之記錄 ..............106
附錄Ⅲ.臺北市碧湖公園各穿越線各蝶種之記錄 ..............109
附錄IV.臺北市碧湖公園蝴蝶利用蜜源植物一覽表 ..............112
一、 中文部分
山中正夫(1971)。臺灣產蝶類の分布(1)。日本鱗翅學會特別報告,5,115-193。
山中正夫(1972)。臺灣產蝶類の分布(2)。蝶與蛾,23(1),1-48。
山中正夫(1973)。臺灣產蝶類の分布(3)。蝶與蛾,23(2),1-13。
山中正夫(1974)。臺灣產蝶類の分布(4)。蝶與蛾,25(1),1-60。
山中正夫(1975)。臺灣產蝶類の分布(5)。蝶與蛾,26(1),1-100。
山中正夫(1980)。臺灣產蝶類の分布(6)。蝶與蛾,30(1),1-143。
中央氣象局(2006)。94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07)。95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08)。96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09)。97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10)。98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11)。99年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3)。臺北市生態環境都市設計規劃與生態設計準則之研究:臺北生態都市架構暨原則之研訂,88-111。臺北市: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日浦勇(1973)。都市化と蝶相の變遷。海をわたる蝶。東京:蒼樹書房。
王俊能(2009)。花與蝶的共演化。科學人雜誌,84,60-63。
王家祥等(譯)(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原作者: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白水隆(1960)。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日本大阪市:保育社。
白水隆(1961)。臺灣昆蟲相之由來。植保會刊,3(3),142-145。
臺灣昆蟲學會(2009)。蝴蝶監測標準作業手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朱耀沂(2005)。臺灣昆蟲學史話。臺北市:玉山社。
朱耀沂、何建鎔(1994)。臺灣產蝶類的保育工作。自然保育季刊,7,17-2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年6月5日)。環境教育法。華總一義字第09900137311號。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年7月12日)。動物生態評估技術規範。環署綜字第1000058655C號。
李大維(2011)。臺中大坑地區蝴蝶資源。臺中市,中臺科技大學。
李光中(2011)。鄉村地景保育的新思維─里山倡議。臺灣林業,37(3),59-64。
李美慧(2006)。生態監測概論。臺北市:明文書局。
李培芬(2007)。生態監測面面觀。林業研究專訊,14 (2),1-6。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探討。環境教育。29,62-69。
李寶和、方同生(譯)(1974)。視聽教學法(原作者:戴爾Dale, Edgar)。臺北市:環球出版社。
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原作者:Hammerman, D. R. Hammerman,W. M. & Hammerman, E. L.)。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晟智(2011)。玉山國家公園東埔地區之蝶類群聚結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勝由(2005)。臺灣低海拔植物的多樣性-兼談臺灣植被類型。陸域生物多樣性教學研習-基礎班研習手冊。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何健鎔(1995)。烏石坑地區蝴蝶資源。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何健鎔、顏聖紘(1994)。臺灣蝴蝶與植物間之生態關係。自然保育季刊,6,10-17。
沈秀雀(2005)。認識誘蝶植物。自然保育季刊,51,17-24。
吳善恩(2010)。臺北市五指山麓蝶相及其生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柏昌、林有義(2008)。蝴蝶食草圖鑑。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徐堉峰(1999)。臺灣蝶圖鑑第一卷。南投縣:國立鳳凰谷鳥園。
徐堉峰(2002)。臺灣蝶圖鑑第二卷。南投縣:國立鳳凰谷鳥園。
徐堉峰(2004)。近郊蝴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徐堉峰(2006)。臺灣蝶圖鑑第三卷。南投縣:國立鳳凰谷鳥園。
徐堉峰(2011)。2011陽明山國家公園之蝶類資源調查與監測期末報告。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
徐國士、宋永昌、呂勝由 (2001)。臺灣植被類型圖說。臺北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編印。
徐靜雯(2006)。Bray-Curtis指標與其他相似性指標之模擬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
孫旻璇(2009)。不同海拔的蝶類多樣性及其有潛力指標物種-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城孟(1992)。臺灣的植物群落。臺北市:教育部。
郭城孟(2001)。臺灣植物的生態觀察。福爾摩沙的生命力-臺灣實用植物。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章瑾瑜(1992)。蝴蝶幼蟲食草的選擇。東海學報,33,1231-1242。
章瑾瑜(2004)。灌木賞花圖鑑。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莊鈴木(2007)。蝴蝶監測及保育與其食性之關係初探。林業研究專訊,14(2),20-23。
莊士欣(2009)。亙古的戰爭—共同演化。蝶季刊,2009夏季號,9-13。
陳金讚(2000)。內湖傳家寶。臺北市:內湖文化史工作室。
陳建志(1994)。生物園中蝶類棲地之經營管理。第三屆動物園經營管理研討會專輯。臺北市:臺北市立動物園。
陳建志(1996)。臺北動物園蝴蝶公園之蝶類群聚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建志(1999)。臺北市立動物園蝴蝶公園蝶相之時空分布。動物園學報,11,27-48。
陳建志(2002)。臺灣的蝴蝶生態與保育。臺灣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班。南投縣: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陳建志(2003)。校園蝴蝶棲地之營造。蝴蝶與昆蟲多樣性保育研習營講義(1-6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
陳建志(2007)。如何參與蝴蝶保育行動。蝴蝶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經營教育推廣計畫研習手冊(33-40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動物園。
陳建志 (2010)。臺灣的蝴蝶保育與相關生態產業。臺灣昆蟲永續利用教師研習營研習手冊(41-54頁)。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陳琦維(2004)。英國都市棲地經驗及其引入臺灣空間規劃體系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野村健一(1930)。臺北產蝶類目錄。臺博報,20,181-297。
野村健一(1931)。臺北產蝶類目錄。臺博報,21,291-299。
楊平世(1993)。昆蟲生態調查之裝備和方法。生物科學,32(2),81-100。
楊平世(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昆蟲資源調查及監測研究:以蝶類資源調查及青斑蝶族群監測為例。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平世、李惠永(2005)。國有林蝶類重要棲地及資源—全區。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楊平世、徐堉峰(1986)。臺灣主要產蝶區之蝶相研究(I)烏來地區之蝶相調查研究。蝶類研究第二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楊遠波、劉和義(2002)。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六卷。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楊遠波、劉和義、彭鏡毅、施炳霖、呂勝由(2000)。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四卷。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楊燿隆(1997)。蝴蝶調查DIY分布調查。自然保育季刊,17,56-59。
楊燿隆(2007)。蝴蝶資源調查法與資料庫建立。蝴蝶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經營教育推廣計畫研習手冊(19-20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動物園。
裴家騏、陳美汀(2011)。臺灣淺山地區哺乳動物保育的迫切議題。國道永續經營環境復育研討會。臺北市: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董景生、楊平世(2007)。金門國家公園物種監測方法及調查技術之評析與建議。金門縣: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1987)。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2006)。揭開臺北生態密碼~風火山林水。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廖婉伶(2011)。陽明山國家公園天溪園之蝶相及蝴蝶解說資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仁方、方懷聖(2002)。臺東縣蝴蝶。臺東縣、南投縣:臺東縣政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鄭武燦(2000)。臺灣植物圖鑑。臺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濱野榮次(1987)。臺灣蝶類生態大圖鑑。臺北市:牛頓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Caldas, A & Robbins, R. K. (2003). Modified Pollard transects for assessing tropical butterfly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0, 211–219.
Carr, S. & Lane, A.(1993) Practical Conservation Urban Habitats. Milton Keynes : The Open University.
Clark,R(ed).(1986).The Handbook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Oxford:Clarendon.
Cornelis, J. and M. Hermy(2004). Biodiversity relationships in urban and suburban parks in Flanders. Landscape Urban Plan, 6, 385-401.
Donaldson, G. E., & Donaldson, L. E. (1958).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29(17), 63.
Feltwell, J.(1986).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utterflies.London,England:Croom Helm.
Feltwell, J.(1993). The Illustrated Fncyclopedia of Butterflies.London,England:Blandford A Cassell Imprint.
Ford, P. M.(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utdoor/Environment Education.New York:Jone Wiley &Sons.
Ford, P. M.(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U. S. :New Mexico.
Freedman, B.(1995). Environmental Ecology.(2nd ed.). SanDiego: Academic.
Gilbert, O. L.(1989). The ecology of urban habitats. London, England :Chapman & Hall.
Pielou, E. C.(1966).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in Different Type of Biological Collec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logy, 13, 131-144.
Kitahara, M. & Sei, K.(2001). A comparison of the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butterfly communities in semi-natural and human-modified grassland habitats at the foot of Mt.Fuji, central Japa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0, 331–351.
Kremen, C.(1992). Assessing the indicator properties of species assemblages for natural areas monitoring.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 203-217.
Lewis,C.A.(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4777)
Nelson, S. M.(2007). Butterflies (Papilionoidea and Hesperioidea) as potenti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of riparian quality in the semi-arid western United Stat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7, 469–480.
Noon, B. Y.(2003). Conceptual issues in monitor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D. E. Bush, & J. C. Trexler (Eds.), Monitoring Ecosystems , 27-71. Washington, DC: Island.
Pielou, E. C.(1966).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in Different Type of Biological Collec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logy, 13, 131-144.
Pollard, E.(1977). A Method for assessing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 of butterflies.
Conservation Biology, 12, 115-134.
Pullin, A. S.(1995).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Butterflies. Chapman and Hall.
Rodiek, J. & DelGiudice, G.(1994). Wildlife Habitat Conservation: Its Relationship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 National Symposiu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8, 1-3.
Scoble, M. J. (1992). The Lepidoptera-from function and diversity. London,England:Oxford Press.
Stilling, P.(2002). Ecology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Thomas, J. A.(1983). A quick method for estimating butterfly numbers during
surveys. Conservation Biology, 27, 195-211.
Yamamoto, M.(1975). Notes on the methods of belt transect census of butterflies. J.Fac.Sci. Hokkaido.Zoology, 20, 93-116.
Vickery, M. L.(1995). Gardens: the neglected habitat. In A. S. Pullin (ed.),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Butterflies.London,England:Chapman & Hall.
Wood, P . A. & Samways, M . J .(1991). Landscape element pattern and continuity of butterfly paths in an ecologically landscaped botanic garden, Natal, South Africa. Biol.Conserv,58,149-166.

三、 網路部分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訊網(2012.5.20)。專題文章【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subject.jsp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2012.5.20)。水水臺灣-海洋與海岸-油污染【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yucc.org.tw/water/features/sea-oil-pollution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2012.5.20)。臺灣的森林型-臺灣森林的垂直分帶【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erarc.epa.gov.tw/136/201011150105/archive/econgis_/forest_type/intro.htm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2012.5.20)。臺灣外來歸化植物名錄【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11111518371.pdf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資源(2012.5.20)。【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9d5e7e0b81d9d3980b81dc1570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圓山公園管理所(2012.5.20)。公園之美-碧湖公園【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kl.taipei.gov.tw/ct.asp?xItem=1068069&CtNode=46925&mp=10601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園藝科(2012.5.20)。登山步道公園簡介及導覽圖【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pkl.taipei.gov.tw/public/MMO/PKL/導覽圖bihu-2.jpg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園藝科(2012.5.20)。臺北市主題公園一覽表【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kl.taipei.gov.tw/ct.asp?xItem=112461&CtNode=8915&mp=106011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P10.( 2012,May 20).Retrieved from the http://www.cbd.int/cop10/doc/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3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