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丁文玲(2003)。學校自我評鑑之探討。研習資訊,20(3),67-75。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令宜、吳清山(2010)。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系統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48,1-18。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8。 王保進(2003)。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11。 王保進(2006)。從專業評鑑機構發展檢視我國大學評鑑標準。教育政策論壇,9(1),43-70。 王保進(2010)。校務評鑑對學生學習成效機制自我評鑑之作業方向。評鑑雙月刊,27,6-8。 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原作者:H. R. Kells)。臺北市:正中。(原著出版年:1995) 王保進、王麗芬(1999)。師資培育機構自我評鑑現況與改進途徑之分析。暨大學報,3(2),13-42。 王漱潣(2003)。技術學院校務自我評鑑實施策略之研究─以一所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麗芬(1998)。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自我評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佳郡(2006)。中小學校長中心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憶如(2008)。大學系所自我評鑑過程之研究-以博雅弘達大學「成長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蔡菁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其啟示。師大學報,51(1),1-21。 呂佳霓(2008)。師資培育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明中(1997)。臺北市幼稚園園長對幼稚園評鑑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政翰(2008)。我國大學自我評鑑的實施與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54,175-192。 李惠美(2004)。大臺北地區私立大學自我評鑑政策執行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阮富月(2010)。學校本位教學品質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卓意屏(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宜蘭縣政府所屬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要點(2008)。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天祐(2006)。自我評鑑、自我研究。評鑑雙月刊,2,10-11。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要點(2008)。 侯永琪(2012)。從外部評鑑到內部評鑑的論辯─亞洲觀點。評鑑雙月刊,37,16-19。 施宜成(2007)。考量減災觀點之都市更新地區劃定評估指標─以臺北市萬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2004)。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臺北市與臺北縣。「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徐鳳禎(2002)。大學校院主管推動學校自我評鑑態度之探討─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慧晴(2001)。幼稚園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桃園縣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畫(2009)。 高珮菁(2011)。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自我評鑑之研究-以民國90-94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實施計畫-旗津等11個行政區(2011)。 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實施計畫-鳳山等22個行政區(2011)。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2011)。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與實例。臺北市:心理。 張素貞(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臺北縣政府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1,22-29。 張素偵(2004)。我國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評析。國教新知,51(1),51-70。 張德銳(1995)。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載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高雄市:復文。 張黎明(2008)。學務工作自我評鑑激勵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立大學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大學自我評鑑結果及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要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100年度校務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梁暖茱(2002)。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莊文靜(2003)。大學校院的自我評鑑、ISO認證制度與行政改革之研究—以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許添明、劉智豪(2006)。學校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媛翔(2006)。國際高教評鑑大師Dr. Kells:由內而外的大學自我評鑑與外部評鑑。評鑑雙月刊,2,19-21。 許順宗(2007)。學校本位取向評鑑指標權重體系在學校發展上的應用─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藤繼(1995)。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世傑(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宜君(2003)。幼稚園參與輔導評鑑方案之歷程--以臺北縣四所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郭昭佑 (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4)。學校評鑑的內與外?─初探學校本位評鑑、自我評鑑與內部評鑑概念區隔。教育資料集刊,29,195-207。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五南。 陳海雄(2006)。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以一所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惠芝(2003)。臺北縣幼稚園輔導評鑑方案實施狀況之研究--以民國90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漢強(1992)。學校評鑑。臺灣教育,504,1-6。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臺北市:五南。 陳憲傳(2004)。臺北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彭玉宜(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彭新強(2001)。香港優質學校教育的發展。「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淑惠(2011)。績效責任校務評鑑的發展與挑戰。教師天地,174,23-29。 曾憶樺(2010)。大學校院排名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曾祥榕(譯)(2005)。後設評鑑方法論。載於蘇錦麗(主編),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頁551-567)。臺北市:高等教育。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12,47-61。 辜敏郎(2008)。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建構研究-以ESSE觀點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馮如酚(2009)。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平衡計分卡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2011)。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手冊。雲林縣:作者。 黃慧心(1995)。香港師資培訓的評鑑。臺北市:教育部。 黃耀農(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標準之再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新北市100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畫(2011)。 新竹縣中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畫(2011)。 楊振昌(2005)。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自我評鑑實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國賜(2004)。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632,2-12。 楊國賜(2004)。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632,2-12。 楊朝祥(2007)。紓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困境之評鑑策略。「大學評鑑與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96-100學年校務評鑑100學年度評鑑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南市100年度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校務評鑑)實施計畫(2011)。 劉春榮(2003)。革新概念的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教育論叢,2,113-124。 劉智雄、林天祐、劉智豪(2006)。國民小學自我評鑑標準作業程序建構之研究。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09503813)。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劉鈞銓(2007)。高級中學學校自我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反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專訪。教育研究月刊,112,22-30。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之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5)。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136-145。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惠如(2004)。大學教師對系所自我評鑑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盧秋菊(2010)。國民中小學校園民主化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 譚以敬(2004)。學校自我評建之可行途徑。中等教育,55(2),16-27。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 英文部分 Commission on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2011). Accreditation Handbook 2011. Retrieved from http://cpss.neasc.org/selfstudy_ onsite_visit/selfstudy_ma-terials_for_2011_schools/ Baba, M. (1995). Current issues in Janpanese university evaluation: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ation seminar. Taiwan: Taipei municipal library. Delbacq, A.L.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quide to nomind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NJ: Scoot, Foresman and Company. Harman, G., & Meek, V L. (2000). Reposition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New England, England: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2003).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3rd ed.). Chicago: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Kells, H. R. (1988).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d-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 (3rd ed.).New York, NY: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 Phoenix, AZ: Onyx.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amizawa, G., To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 241-253. Macbeath, J. (1999). Schools must speak for themselves: The case for school self-evaluation.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Tel Aviv, Israel: Masada. Van Petegem, P. (2005). Vormgeven aan schoolbeleid: effectieve-schole- nonderzoek als inspiratiebron voor de zelfevaluation van scholen. Designing school policy: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school self evaluation. Leuven, Belgium: Acco. UNESCO(2005). UNESCO report spotlights issue of education quality. Reading Today, 22(4), 23. Sanders, J. R. (2002). Presidential address: On mainstreaming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3(3),1-19. Scheerens, J., Glas, C., & Thomas, S. M (2003).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ssessement,and monitoring. Lisse, Netherlands: Swets & Zeitlinger. Smith, M.F.(2001). Evaluation: Preview of the fu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 281-300. Stbinmetz, A. (2000). The discrepancy evaluation model.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second edition, (pp. 127-143). Norwell, MA: Kluwer Acaden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Boston, MA: Kluwer-Nijhoff. Vroeijenstijn, T. (2008). Internal and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Why are the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Retrieved from http://www. eahep.org/web/images/Bangkok/28_panel_ton.pdf Yarbrough, D. B., Shulha, L. M., Hopson, R. K., and Caruthers, F. A. (2011).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evaluators and evaluation user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