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曾淑惠
中文論文名稱:提升外籍國小學生中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Research on Promoting Foreign Elementary Students’ Mandari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姓名:葉興華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語文教育外籍國小學生中文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學策略
英文關鍵字:language educationteaching strategylearning motivationMandar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foreign elementary stud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0
  • 收藏收藏:0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零中文程度的非華語系外籍國小學生,就讀語文教育班接受兩年的中文銜接課程時,教師如何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並了解教師們運用哪些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對其中文學習之成效之影響。希望研究成果,可供教導外籍學生學習中文之教師參考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依據研究目標進行資料蒐集,其方式為入班觀察、訪談及資料分析等,訪談對象選定研究個案學生與其語文教育班教師。經整理與分析蒐集而來的資料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壹、教師提升外籍學生中文學習動機之策略
一、從學生的優點與興趣出發,掌握有利的學習條件,引發學生內在動機,以設定學習目標,明確了解學生的自我期望。
二、鼓勵同儕交流溝通,形成合作互助的學習團體,營造友善接納、尊重的學習環境,幫助語教生適應,融入環境。
三、善用獎勵與讚美措施,提供或創造學生成功經驗的機會
貳、教師提升外籍學生中文學習成效的教學策略
一、採用大量刺激的語言學習策略。
二、依循漸進式的教學設計,增進學生的中文能力
三、採行多元多樣的教學形式、規畫個別化的學習進度。
四、運用雙語教學、輔助教材、彈性適性評量及連結生活情境,促進學習成效。
參、學生中文學習成效的表現
一、個案學生中文學習表現逐步進步,對班級有認同感,熱愛學校生活,喜歡上語教課。
二、順應個性,因勢利導,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明確認識
三、學以致用的學習成效,促進中文學習動機
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相關教師提出若干建議。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he teache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motivates her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er teaching strategies to the student’s Mandarin learning. The study purpose w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to teachers who teach Mandarin to foreign children.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ata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cluded one student and one teacher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of a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teacher’s strategies to motivate her student included:
1.To help the student set learning goals and trigger his/her learning motivation by finding his/her favorable learning conditions based on his/her benefits and interests;
2.To cultivate peer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by providing a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acceptance, respect and encouragement;
3.To provide of create stud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 by making good use of reward measurement and praises.
Secondly,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ies to motivate learning were:
1.To provide large amount of Mandarin as stimulation to learning;
2.To reinforce student’s Mandarin proficiency by spiral teaching strategies;
3.To adopt multipl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lan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4.To promote the student’s Mandarin learning by using bi-lingual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lexible adaptive assessments and elastic and genuine Mandarin contexts.
Thirdly,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ere analyzed as follows:
1.The case student’s Mandarin academic performance progresses gradually. He has a sense of identity on his home room class. He also loves school life and the Mandarin class.
2.The students’ lively, outgoing personality facilitates his learning goals.
3.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Mandarin knowledge to daily life situations facilitat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and relative teachers are provided.
Keywords: language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y, learning motivation, Mandar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eign elementary student.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學習之相關理論 ………………… 7
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 …………………………………………… 12
第三節 教學策略理論 …………………………………………… 20
第四節 增進中文學習成效的教學策略 ………………………… 24
第五節 外籍學生學習中文的現況與困境 ………………………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4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整理 …………………………………… 4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 49
第一節 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策略之分析. .………………………… 49
第二節 教師的中文教學策略分析 ……………………………… 66
第三節 學生的中文學習表現 ……………………………………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9
第一節 結論 ……………………………………………………… 99
第二節 建議 ……………………………………………………… 104
附 錄 ………………………………………………………………. 109
附錄一 ……………………………………………………………… 109
附錄二 ……………………………………………………………… 111
附錄三 ……………………………………………………………… 113
附錄四 ……………………………………………………………… 125
附錄五 ……………………………………………………………… 135
附錄六 ……………………………………………………………… 139
參考文獻 ……………………………………………………………… 1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 珩 (2005 )。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 人文藝術類2005年,19(2),89-100。
王金國 (2000 )。表現有效教學行為,發揮小班教學精神,國教輔導,40(2),20-24。
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文化。
白秀玲 (1995)。文化價值差異及主觀價值影響留美學生生活及心理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8, 163-89。
伍振鶩(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淑貞等著 (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
吳坤璋、黃臺珠、吳裕益 (2005)。影響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7(2) ,147-171。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吳新華 (1994 )。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臺南師院學報, 27, 31-74。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型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79,22-24。
李永吟(1984)。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大洋。
李永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李美瑩 (1994 )。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隆盛( 1995)。國中工藝/ 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阮美蘭 (1979)。影響師專學生英文學業成就之心理因素。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6,4-11。
林玉如、陳淑娟(2005)。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松山工農學報,3, 106-111。
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Keller)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105-120。
林蕙蓉(1999)。淺談國小兒童的外語學習動機。班級經營,2,20-24。
姚季沁 (2006 )。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 蘭 (2006)。大腦的主張,天下。
洪美雪 (2001)。字幕對外語學習成效影響之探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洪鳳美(2004)。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以臺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儷瑜(2000)。以教師的觀點研究弱勢學生的困境與教育的因應-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弱勢生的補救教育方案之研究。載於邱上真、張新仁、洪儷瑜、陳美芳、鈕文英(合著),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41-9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胡永崇 (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 179-218,屏東。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2008)。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 香港: 政府印務局。
徐慕蓮 (18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高月梅、張泓著(1995)。幼兒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湘君 (1999)。 Krashen 之第二與研習得理論及其對臺灣國小英語教學之啟示。 臺北師院語文集刊,42(5),37-42。
張新仁、韓孟蓉 (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22,71-88。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許淑玟(1998)。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教學上應用。國教輔導,38(2),16-24。
郭雄軍 ( 2006 )。有趣的語文教學。取自http://ceag.phc.edu.tw/~lang/l/ch/write/a.doc。
郭瑞芬 (2006)。都會區弱勢學生之學習處境。現代教育論壇,465-484。
陳月英 (2001)。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2,21-26。
陳正治 (1996)。國小國字教學基本能力之探討。載於國小語文教學論集,1-51。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秀芳 (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 (1993 )。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 (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業研究報告。
陳浩敏、趙貞怡 (2005)。漢字之數位學習探討-以一對國小語教班之外籍兄弟為例。國北師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陳涵青 (2002)。淺談學習動機。翰林文教月訊,37,10-14。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型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 : 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月紅 (2000a)。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臺北:五南。
曾金金 (2001)。語言學概論。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
湯廷池(1997)。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華文世界,86,51-61。
黃秀霜 (1997) 。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之縱貫性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 30, 268-288。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保勝(1997)。臺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譯 (1994)。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黃淑娟(2000)。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P2-8。
黃意舒 (1994 )。幼稚園教師教學角色認同及餞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瑋琳(1996)。臺灣兒童在英語教學情境下疑問句學習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嘉雄(1996)。建立新課程實施的評鑑,邁向更合理的課程改革工程。國民教育,37(1),49-55。
楊淑晴(1990)。英文學習策略、學習類型與英文能力之相關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35-59。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
萬雲英 (1991 )。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性與教學。載於楊中芳及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1-446。臺北:遠流。
葉郁菁 (2002 )。歸國學人子女學習適應之研究。嘉南藥理學院。 
詹志禹 (2002)。影響科學創造力的因素─從小學教育環境與脈絡來考量。學生輔導,79 ,32-4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0)。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要點。臺北:同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5)。臺北市雙語教學研討會專刊。臺北:同作者。
劉安彥(1994)。運用動機來促進學生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43。
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取自http://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article/jsliu.html
簡茂發 (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 99,11-17。
劉美娥(1999)。雙語教育實施研究。臺北:新生國小籌備處。未出版。
劉美娥、葉美萍 (2005)。臺北市雙語教學研討會專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翠娟 (1997) 。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
盧秀鳳 (1995)。 國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可行途徑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淑玲 (1997)。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為架構。比較學科技與媒體,26, 36-46。
儲慧平(2003)。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研究,55, 109-115。
鍾鎮城、陳思惠 (2008)。變動中的華語閱讀師資培育。中原華語文學報,2,
155-177。
魏麗敏(1996)。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臺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33-155 。
西文部分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Erlbaum.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2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