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丁祖蓮(譯)(1987)。幼兒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洲出版社發行。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局出版。 王冉卉(2002)。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王同茂(1992)。美國與奧地利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概況。臺灣省學校體育,7,8-9。 王美芬(199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健次(1978)。幼兒體育遊戲。健行文化出版。 王薰禾(2003)。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甘學琳(2005)。中小學體育健康課程-體適能遊戲。永和市:諾亞文化出版社。 李三煌(200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文田(1996)。大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李金泉(1995)。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松岡電腦。 李招譽(2002)。臺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李敏雯(2006)。影響家長選擇幼兒課後才藝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幼稚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勝雄(譯)(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鴻江(2004)。學校體能教程。臺北市:諾亞文化出版社。 李鳳琴、顧望平(1990)。臺東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小學兒童體格發展概況。國教之聲,23(3),6-8。 呂龍珠(2005)。小學生放學後的Second Round-職業婦女為國小學齡子女安排課後托育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文忠(1997)。運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吳佳鴻(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敬謙(2005)。國小學生校內外活動參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何雅娟(2006)。健康寶貝快樂向前行-臺北市幼稚園五足歲幼兒體能調查概述。 教師天地,142,42-47。 林正鳳(2007)。家長參與方式對兒童參與新興休閒活動之影響研究-以樂樂國小射箭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佑璐(2005)。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風南(1988)。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晏如(2006)。家長選擇國小學童課後托育中心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雯涓(200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高中(職)學生觀點。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林麗美(2006)。國小學童家長選擇課後托育服務機構與對課後托育服務品質評價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洪正倫(2006)。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義村(1996)。幼兒肥胖與心肺適能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玉金(1998)。幼兒體能及幼兒體能教育-以YMCA幼兒園為例。學前教育,21(3),54-55。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高彬(2006)。宜蘭縣國中學生課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顯宗(1998)。適合國小學生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3)。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臺北:文笙出版社。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水牛出版社。 張志豪(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選手之家長支持子女參與田徑代表隊之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樺(2005)。學童家長對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偏好之實證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翠娟(2006)。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榮勳(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樹立(2004)。臺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燕紅(2006)。臺北市私立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品質需求與家長滿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亭吟(2007)。大高雄地區學前幼兒才藝教育與影響家長選擇才藝班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莊珮瑋(2001)。臺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黃月嬋(1998)。幼兒體能教學之理念。幼兒教育年刊,10,119-129。 黃秀蓮(2002)。高雄市公私立幼稚園體能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臺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鈺婷(2001)。大學生對運動項目主觀聲望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6(1),1-6。 鄒碧鶴、張鳴珊、李岫蓉、顏懿汝(2004)。南部地區幼兒體能發展現況研究。嘉南學報,30,404-417。 廖介宏(2007)。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佳珍(2008)。家長對體育類課後活動班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為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義祥(1998)。體重控制教學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29-242。 劉文菁(1993)。臺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毓秀(2006)。北歐托育制度。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7-22。 黎煒(譯)(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昭明出版社。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盧素碧(1978)。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市:文景出版社發行。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薛銘卿(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課餘時間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鍾偉志(2005)。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謝鴻隆(2003)。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運動障礙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鄉雨(1954)。心理學原理。臺北市:中華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Blair, S. N.(1984). How to assess exercise habits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J. D. Matarazzo, S. M. Weiss, J. A. Herd, N. E. Miller, & S. M. Weiss(Eds.), Behavioral health:A handbook of health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pp.424-447).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Bois, J. E. Sarrazin, P. G., Brustad, R. J. Trouilloud, D. O. & Cury, F. (2005).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volvement: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role modeling behaviours and perceptions of their child’s competence.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6(4),381-397. Deci, E. L.(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Plenum. Ebel, R. L.(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George, G.(2008). Children’s and adults’ 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08(3), 241-246. King, K. A., Tergerson, J L., & Wilson, B. R.(2008).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and engagement in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5(3),374-384. Kelly, T. L.(1939). 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30, 17-24。 Lawrence, G ,A.(2000). YMCA Fitness Testing and Assessment. Champaign, III : Human Kinetics. Miller, M. B.(2001).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7),6-12. Raudsepp, L.(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cta Padiatrica,95,93-98. Stephens, T., Jacobs, D. R., & Whit, C. C.(1985). A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 Report,100,147-158. Sollerhed, A. C. Apitzsch, E. Rastam L. & Ejlertsson G.(200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young children’s self-perceived physical competence and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3(1),125-136. Wilson, K. S., Spink, K. S., & Whittaker, C.(2007).Parental response to lapses in child’s physical activity. To control or not to contral. Jourmal of Sport & Exercise Phychology,2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