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翁淑娟
研究生英文姓名:weng shu chuan
中文論文名稱:八里坌地名意涵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Place-name Baliboon
指導教授姓名:郭大玄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八里坌地名環境景觀描述特徵分布現象人地互動
英文關鍵字:BaliboonPlace-nameenvironmental landscapedescription for characteristicscattering phenomenon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roun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八里坌地名為主題,藉由史料文獻,田野調查的方法,普查、考證八里坌清代時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都市計畫發布前,三大區域內的大小地名。並據其意涵,將其歸納為八大類,藉由這八類地名所呈現的環境景觀、描述特徵及分布現象,以探究昔日八里坌人地互動的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由八里坌的地名意涵得知,昔日的住民為原住民、客家人及閩南人,其中
以閩南人為主體。
二、八里坌地名目前調查到有四百一十二個,其中與地形類相關的地名佔了近
1/2的比例,顯見地形樣貌多樣是命名的主要來源。
三、昔日呈現在地表的景觀,藉由地名的考證,主要以山、埔、坑、竹的自然
景觀及厝、埤、寮、份、園、路、營的人文景致為主,大致呈現一個農村
的面貌。
四、藉由聚落名的特徵,可還原昔日八里坌先民擇居的條件,八里坌以厝及竹
為名的地名,可作為聚落的指標。
五、八里坌各類地名的描述特徵不外乎以外型、位置,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為
主,其中以位置的表示為昔日先民最主要的描述特徵。
六、八里坌各類地名的分布主要以小八里坌居多,大八里坌次之,下罟子、長
道坑最少,足見地形及人文發展的因素是造成地名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name of Baliboon in northern Taiwan. Starting from Ching Dynasty to the time before the enforce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gram in the Republic in 1970s’, all the names about it will be collected. Through some of the literatur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field study, general investigation, textual research, we categorize the names into 8 classif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description for characteristic and scattering phenomenon. We try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cs as its name suggests so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round in Baliboon area.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name, Baliboom, shows that the residents were consist of the Native-Taiwanese, the Hakka, and the Fujianese at that time. The Fujianese is the majority in the early Baliboom population.
2.There are 412 names for Baliboon. Among them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names are related to the geography.
3.Mainly the names for this place on one hand,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originate from mountain, plain, a pit in the ground and bamboo.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me from house, pound ,shelter, portion/division, section, road and
camp.
4.By the distinctions of the name of the village we realize what the conditions for our ancestors to choose to live are.
5.The names for Baliboon appear to be appearance, location, nature and humanity oriented.
6.Among those classifications more are called small Baliboon than big Baliboon . Xiaguzi and Tzangdaokung are mino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時間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二章 八里坌之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 14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 14
第二節 歷史發展 24
第三章 八里坌地名分布與釋義 29
第一節 大八里坌地名分布與釋義 30
第二節 小八里坌地名分布與釋義 60
第三節 下罟子、長道坑地名分布與釋義 96
第四章 八里坌地名之意涵分析 117
第一節 與地形有關的地名分析 117
第二節 與植物有關的地名分析 141
第三節 與住民聚落有關的地名分析 148
第四節 與水利有關的地名分析 154
第五節 與產業有關的地名分析 163
第六節 與開墾田地有關的地名分析 171
第七節 與交通有關的地名分析 177
第八節 與政治、軍事有關的地名分析 183
第五章 結論 189
參考文獻 191
表 次
一、史料及方志:
清‧余文儀(1962),《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周元文(1960),《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諸羅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范咸(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高拱乾(1960),《台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清‧陳夢林、周鍾瑄(1987),《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
大通書局。
清‧劉良璧(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日‧八里庄役場編(1937),《八里庄勢一覽》排印本,台北市:成文。
民國‧李平(2005),《八里鄉志》精簡版,台北縣:八里鄉公所。
民國‧李平(2006),《八里鄉志》完整版上冊,台北縣:八里鄉公所。
民國‧李平(2006),《八里鄉志》完整版下冊,台北縣:八里鄉公所。
二、輿圖:
不著撰人(1963),《臺灣地輿全圖》,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1993),《八里鄉全圖》,臺北縣:八里鄉公所。
洪英聖(2002),《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洪英聖(2002),《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國防部聯勤總司令部測量署第四○一廠(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
千分之一地形圖》。
清官方檔案(前繼余志、後迨夏圖)(1963),《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漢光、賴永祥(1957),《北臺古輿圖集》,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現代工程規劃資訊社(2001),《八里鄉都市計畫街道圖》,臺北縣:八里鄉公所。
現代工程規劃資訊社(2006),《八里鄉都市計畫街道圖》,臺北縣:八里鄉公所。
農林航空測量隊(1981),<八里>、<下罟子>、<長道坑>、<龍形>、
<觀音山>、<大崁腳>、<八里海水浴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五千分一像片基本圖》,1/5000,第一版,台灣省林務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96),《台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根據1905年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堡圖複製發行。

三、專書部分:
逤爾(1973),《人文地理學原理》,台北市:華岡。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鑫(1999),《台灣的地形景觀》,台北市: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1956),《台北縣文獻叢輯》,台北縣:台北縣文獻委
員會。
台北縣八里鄉鄉公所(1995),《台北縣八里鄉鄉情介紹》,聚奧環境科技工
作室。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
安倍明義(1996),《臺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林一宏(2001),《八里坌全覽手冊》,台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林呈蓉(2001),《台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
院。
洪敏麟(1979),《臺灣地名沿革》,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洪敏麟(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
洪敏麟,(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
市: 臺灣省文獻會。
洪英聖(1995),《情歸故鄉壹總篇—台灣地名探索》,台北市:時報文化出
版。
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
縣:新竹縣文化局。
高賢治(2003),《大臺北古契字集》,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二集》,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陸師成(1987),《辭彙》,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
國分直一(1991),《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市:武陵。
陳正祥(1959),《台灣地名手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93),《臺灣地名辭典》,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陳國章(1994),《臺灣地名學文集》,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川(1996),《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市: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
陸傳傑(2001),《裨海記遊新注》台北市:大地地理 。
郭大玄(2005),《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台北市:五南
曾玉昆(1997),《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
景兆璽(1995),<對地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思考>,收錄於馬永立主編《地
名學新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溫振華,戴寶村(1999),《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
詹素娟,張素玢(2001),《台灣原住民 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的鄉志》,台北市:聯經。
簡後聰(2002),《台灣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四、學術論文及期刊:
王一剛(1954),<淡水河流域的變遷>,《台北文物季刊》,第2卷4期。
王志文(2004),〈歷史地圖的地名探討-以社子地區為例〉,《第一屆地名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柏山等(2006),<台灣地區動物地名的內在意涵>,《社會科教育研
究》,第11期。
池永歆(1997),〈臺灣地名學研究回顧與地名義蘊的詮釋〉,《臺灣師範大
學地理教育》,第23期。
林衡道(1976),〈台灣地名的分類〉,《台灣文獻》,第27卷4期。
林衡道(1996),〈地名社會學〉,《台灣風物》,第46卷4期。
林玉茹(1994),〈清代臺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之形成〉,《臺灣風物》,
第44卷第1期。
林一宏(1994),〈八里坌地區地名的演變及居民對地方的辨認〉,《台灣史
料研究》第4號,頁63-85。
林一宏(1998),〈由地景變遷與地域屬性論八里的發展〉,《北縣文化》第
五十六期,頁:49-57。
林修測(2005),〈台灣地名學的困境與地名管理帶動的拓展空間〉,《第一
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偉仁(2005),〈地名的創作、複製與詮釋,以台北八里鄉為例〉,《第一
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聖欽(2006),<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地理研
究》,第45期,頁23-49。
吳健蘭、張政亮、鄧國雄(2004),〈台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
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40期。
周國屏(1992),〈地名與鄉土教學〉,《教師之友》,第33卷2期,頁:
43-44。
韋煙灶(2004),〈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
的實例〉,《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柯佳伶(2005),<大肚鄉地名特性>,《地理教育》,第31期,頁105-
121。
翁佳音(1998),<十三行遺址的主人-荷蘭時代的十三行番社>,《北縣文
化》,第56期,頁14-26。
許淑娟(2004),〈從地名解讀台南市的區域特色〉,《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陳正祥(1958),〈台灣地名之分析〉,《台灣文獻》,第9卷3期。
陳宗仁(1998),〈沙湧港塞-清代八里坌的興衰〉,《北縣文化》,第56期
陳佳穗(2004),《臺灣地名傳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
陳美鈴(2002),<嘉義縣水上鄉的地名源起與地區特色>,《人文藝術學
報》,創刊號,頁301-336。
陳美鈴(2004),<朴子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與地名>,《人文藝術學報》,
第3期,頁227-266。
陳國章(2004),<台灣與氣候有關之地名的探討>,《地理教育》,第30
期。
陳國章(2005),<數字與地名-以台灣地名為例>,《地理教育》,第31
期。
陳國章(2007),<從舊地名學習傳統台語>,《地理教育》,第33期。
張明雄(1989),<明清之際台灣移肯社會的原型>,《台灣文獻》,
第40卷4期。
陳國棟(1994),<清代中葉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台灣史研
究》,第1卷1期。
陳宗仁(1998),<沙湧港塞-清代八里坌的興衰>,《北縣文化》,第56
期,頁27-36。
陳慶芳(1999),<從番契的社名談平埔族群聚落之變遷與地段名之關係>,
《台灣地政史料系列報導(10)》,台灣地政。
陳聰信(2005), 《台南市轄境內鄉土地名尋源 》,國立臺南大學台灣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豐(2007),《八里坌空間發展與變遷(史前-1895)》,華梵大學建築
學系碩士論文。
曾瓊慧(2007),《屏東地區舊地名的研究:以內埔鄉為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1998),<從滬尾形勢圖看八里舊城與布防>,《北縣文化》,
第56期,頁48。
楊錫福(1950),〈台灣『地名地理』〉,《文獻專刊》,第1卷4期。
溫振華(1978)<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學報》第1卷1期。
溫振華(2005),<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台灣風物》第55卷3期。
楊雅心(2005),《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忠俊(2008),<從地名分類看台灣傳統地名>,《台灣文獻》第58卷,
第3期。
潘朝陽(1994),《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
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益昌(1998),<文獻歷史以前的八里>,《北縣文化》,第56期,頁4-
13。
劉慧雯(2007),《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
戴秀玉(2005),《竹東地區地名之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雅惠等(2006),<台灣與水果有關的地名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
第11期。

五、網站:
1.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http://gis210.sinica.edu.tw/placename/
2.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989-1904):中研院GIS編製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3. 捕魚的學問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2200268/nowledge.htm
4.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5.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tw/index.htm
6. 臺灣主要之土壤之分布與特性http://www.ac.ntu.edu.tw/soilsc/Soilsc/Taiwan.htm
7. 糖業文化,橋頭第一http://www.ctc.gov.tw/book-14.htm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7.3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7.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