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王銘彥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六年級學生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探究
指導教授姓名:楊瑞智 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減問題的想法與思考過程。研究者以台北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將異分母分數加減問題分為圖形題、應用題、計算題三種概念,並以紙筆測驗及訪談兩種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共蒐集了120 份紙筆測驗資料,並根據根據紙筆測驗的結果分組,並從各組中隨機各選取四位同學,共對十二位學生進行訪談,以探究其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根據資料分析結果,將學生的答題表現與發現歸納如下:

一、在計算題方面,高成就學童可利用最小公倍數策略,先將分數通分,再進行加減法運算。低成就學童無論分母呈現何種關係,其解題大部分直接將兩分母直接相乘做為通分後的公分母,造成通分後之分母過大,容易造成擴分錯誤。部分學童利用直接將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策略答題。此外,測驗結果也顯示,學童缺乏了解擴分的意義或等值分數概念的了解。在以圖形計算方面,許多學童不知如何利用圖形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
二、在圖形題方面,顯示部份學童缺乏「部分/整體」或單位分數之先備分數概
念,無法將圖形轉換為分數,造成錯誤。在計算過程中,亦出現或擴分錯誤或計
算錯誤之類型。
三、在應用題方面,由於需要將問題轉換為分數,使得學童容易出現誤解題意的錯誤類型。此外,在計算過程中,亦出現擴分錯誤或計算錯誤之類型。
四、異分母分數加減需要了解通分和擴分的意義,因此分數通分與擴分概念的學習對於異分母分數加減十分重要。此外,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對未來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的教學及研究方面的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分數意義與概念發展 5
第二節 分數加減概念 17
第三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的子概念 20
第四節 現行教材分析 28
第五節 學生的認知 38
第六節 表徵形式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設計 4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9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0
第一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計算題分析 50
第二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圖形題分析 77
第三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應用題分析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文獻 129
二、英文文獻 132
附錄一 國小六年級學生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探討紙筆測驗試題A卷 133
附錄二 國小六年級學生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探討紙筆測驗試題B卷 140
一、中文文獻
教育部 (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台北。
教育部 (2006)。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台北市:教育部。
王瑞慶 (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瑩、呂玉琴(1997)。潛在類別分析對兒童等值分數概念結構之解析。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精簡報告。
呂玉琴 (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0-15。
呂玉琴 (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 (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2-11。
呂玉琴 (1994)。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玉琴(1996)。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處理。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呂玉琴 (1998)。分數的四則運算與等值分數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協助兒童認知發展的數學課程。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李源順 (無日期)。認知心理學。取自:數學教師知識庫: http://www.mtedu.tmue.edu.tw/index.asp。
李源順 (無日期)。學童對分數的認知。取自:數學教師知識庫: http://www.mtedu.tmue.edu.tw/index.asp。
李源順 (無日期)。學童對加減法的認知。取自:數學教師知識庫: http://www.mtedu.tmue.edu.tw/index.asp。
李源順 (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2-26.
李俊淵 (2002)。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以
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
林大錦 (2002)。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兒童在分數詞類型發展的探討研究。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碩士論文。
林佩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明 (2006)。國小數學領域「擴分、約分」補救教學系統發展與評估。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山譯、Mayer, R. E. 原著 (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遠流出版社。
林業泰(2004)。國小教師對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的了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辯證。科學教育學刊,
1(1),1-27。
邱慧珍 (2002)。國小學童倍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日齊 (2002)。由分數詞的評量看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熙明 (2007)。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表徵教學之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
郭伯臣 (2003) 。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和貴 (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及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伶玲 (2005)。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之加、減、乘法為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海燕 (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政雄、呂玉琴 (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台北
師院學報,15。
湯錦雲 (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數理教育碩士論文。
黃素華 (1988)。國小數學科加法教材類型之分析研究。國教學報,1,107-115。
黃素華 (1989)。國小數學科減法教材類型之分析研究。國教學報,2,153-182。
黃寶彰 (2002)。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權貴 (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合成之解題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 (1993)。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3),45-51。
楊壬孝 (1988)。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瑞智 (2000)。探究師院生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婉華、呂玉琴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
學刊,12(2),241-263。
蔣治邦、陳竹村、謝堅、陳俊瑜與林淑君 (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概念與運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昆穎 (2003)。國小數學領域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之內容開發及試用─以「擴分、約分」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ehr, M. J., Harel, G., Post, T., & 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96-333.
Frobisher, L., Monaghan, J., Orton, A., Orton, J., Roper, T., & Threlfall, J. (2002). Learning to Teacher Number: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anley Thrones Ltd.
Kieren,T. E. (1988). Personal knowledge of rational number:Its intuitive and formal development. In Hibert, J. & Behr, M. J. Nn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162-181. Reston,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ational number relations and proportions. In
C. Janvier (Ed.),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41-58. Hillsdale, NJ: Erlbaum.
Piaget, J., Barbel, I., & Alina, S.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Vance, J. H. (1992).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 number by any other na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 263-266.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