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建安
研究生英文姓名:Chien-An Chen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Serious Leisure and Leisure Benefit of Morning Exerciser in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指導教授姓名:戴遐齡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7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臺北市綜合公園深度休閒休閒效益
英文關鍵字:comprehensive park inTaipeiserious leisureleisure benefi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為探討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十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前往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為研究樣本。採問卷調查法,並以SPSS 12.0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將所得之有效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現況調查、差異比較、相關分析、多元迴歸預測,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之構面包括「努力投入」、「團體特
質」、「生涯規劃」、「自我實現」、「認同感」五個構面,其中以「自
我實現」及「認同感」受重視程度最高。休閒效益之構面包括「社交效
益」、「心理效益」、「生理效益」及「教育效益」四個構面。其中以
「生理效益」、「心理效益」所受重視程度為最高。
二、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月收入及參與年數之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
於深度休閒各因素間均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月收入及參
與年數之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於休閒效益各因素間均有顯著差異。
三、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間,有中度正相關。
四、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之「團體特質」、「努力投入」、「認同感」
及「實現自我」對「休閒效益」有顯著的預測。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Serious Leisure and Leisure Benefit of Morning Exerciser at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The study duration is between 10th-24th, Aug. 2007 by Morning Exerciser in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as study samples. Then it conducts SPSS 12.0 package software to statistic the valid data from respondents to present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1.The perception of serious leisure of Morning Exerciser
in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includes effort, unique
ethos, career, self-actualization, and identify. In
addition, self-actualization and identify are valued
mostly. The perception of Leisure Benefit contains
public relations benefit, psychology benefit,
Physiological benefit, and education benefit. Among all,
physiological benefit and psychology benefit are valued
mostly.
2.Different gender, age, occupation, income and
participation year of morning exerciser in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serious leisure and leisure benefit.
3.There is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ious leisure
and leisure benefit.
4.Serious leisure from unique ethos, effort, identify,
andself-actualization has significant prediction on
leisure benefit on Morning Exerciser in Comprehensive
Park in Taipei.
目次…………………………………………………………………… ⅰ
表次…………………………………………………………………… ⅲ
圖次……………………………………………………………………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七節 名詞解釋………………………………………………… 6
第八節 研究的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公園研究………………………………………………… 8
第二節 深度休閒…………………………………………………15
第三節 休閒效益…………………………………………………23
第四節 休閒型態與休閒效益之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程序…………………………………………………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9
第一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之基本背景現況…………49
第二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之構面…………53
第三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休閒效益之構面…………54
第四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現況及
基本背景變項在深度休閒上之差異……………………56
第五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休閒效益現況及
基本背景變項在深度休閒上之差異……………………66
第六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與休閒
效益之相關………………………………………………75
第七節 臺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對休閒
效益之預測情形…………………………………………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4
參考文獻 ……………………………………………………………… 86
中文部分 …………………………………………………………86
英文部分 …………………………………………………………89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91
附錄二 正試問卷…………………………………………………95
一、中文部份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再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
公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全國碩
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571028。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
網,090NTNU057100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四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吳永發(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2005)。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4NCPE5567032。
吳明隆(2005)。SPSS統計運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2006)。全國碩
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CP5567019。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洪煌佳(200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
探討-以臺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
學,2004)。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DYU00675008。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
益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4)全國碩博
士論文資訊網,092YUNT5571009。
李玉麟(1998)。攀岩技術報告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桃園縣。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2003)。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CYUT5675018。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0142016。
塗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2002)。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0571012。
陳怡麟(2006)。居民對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究
(碩士論文,大葉大學,2006)。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4DYU00675006。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以臺北
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1)。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571003。
許吉雄(2007)。臺北市天母古道使用者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6NTPTC567007。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模式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張治文(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
泛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運動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
(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6)。全國碩博士論文
資訊網,094YUNT5571011。
黃孟立(2006)。深度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以晨泳會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2006)。
黃威涵(2007)。新竹市十八尖山登山者休閒效益與休閒壓力之研究(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07)。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6TMTC5567019。
黃淑姿(1982)。都市鄰里公園區位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為例。國
立中興大學建築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
究(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2006)。全國碩博士論文
資訊網,094PU005026007。
楊宗文(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夏淑蓉、謝智謀(2002)。這個世界需要認真休閒。大專體育,62,163-16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雙月刊,78,116-122。
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
「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2003)。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PE5567044。
蘇敏隆(1994)。臺北市居民認養公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1994)。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2NCHU1347014。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11-
418).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Arai, S. M., & Pedlar, A. M.(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 167-183.
Baldwin, C. K. (1999).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ious
leisure: “Love me-love my do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1), 1-17.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th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 12-18.
Driver, B. L., & Brown, P. J. ,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Jones, I. (2000). A model of serious leisure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football fandom. Leisure
Studies, 19(4), 283-298.
Mannell, R. C., & Styness, D. 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61-
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Stebbins, R. A.(198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 251-272.
Stebbins, R. A.(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Quebec: Mcgill-Queen’ s University
Press.
Stebbins, R. A.(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onceptual
statement.Leisure Studies, 16, 17-25
Stebbins, R. A.(1999). Serious leisure: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69-79).
Stebbins, R. A.(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
57.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臺北市政府http://taipei.gov.tw/
臺北市路燈工程管理處http://pkl.taipei.gov.tw/
內政部營建署http://www.cpami.gov.tw/
01封面
02摘要
03謝辭
04目次
05第一章
06第二章
07第三章
08第四章
09第五章
10參考文獻
11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01/0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01/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