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寬裕
中文論文名稱:林文義散文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n Lin Wen-yi Essays
指導教授姓名:余崇生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7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林文義散文旅行文學浪漫文學寫實文學
英文關鍵字:Lin Wen-yiprosetravel literatureromantic literaturerealism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1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論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當代作家林文義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文學創作觀點、作品特色、散文創作主題,探討他的散文藝術內涵,試題標誌林文義在當代散文創作上的特色、成就以及重要性。
正文共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其次回溯文獻探討,整理迄今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最後界定研究範疇與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林文義的生活歷程」。從作家孤寂的童年、求學生涯談起,學生學生時期即熱愛繪畫及文字創作,但卻不為雙親所接受,文學創作之夢在父母的反對下依舊日漸增長。當兵時期在文壇嶄露頭角,出版個人散文集,進入職場後,迫於現實,曾停筆兩年,復筆後以〈千手觀音〉榮獲一九七九年中國時報文學獎,開始展開旅行,透過旅行來觀察台灣,作品呈現寫實的風格。擔任施明德國會辦公室主任期間暫時擱筆,中斷文學創作,離職後受邀於電視媒體,自我要求以文學家悲憫之心,力求中肯來評論新聞時事,亦曾主持文學性廣播與旅遊節目。
第三章「林文義散文創作觀」。林文義的散文創作觀可分為四種:個人抒懷、反應現實、旅行尋找靈感、文學是良心事業,他認為作家最重要的是寫出「如實感人」、「真實紀錄」、「不愧於讀者」的作品,主張反應現實,不為頭銜名利,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與讀者。
第四章「林文義散文的分期與主題類型」。依其文學歷程的形成、不同的寫作觀念書與寫作表現,可分為:浪漫唯美期、客觀寫實期、成熟轉型期、拓展多元期。寫抒情散文是林文義創作早期特色,隨著個人成長歷練,由浪漫唯美轉為社會寫實,作品展現人道關懷與社會鄉土之愛,除了呈現個人抒懷外,更有環境保育、政治關懷、歷史關注等文風類型。文學種類由散文出發,於一九九九年轉向寫作小說,年過半百之際,跨行創作新詩。
第五章「林文義散文藝術內涵」。參考修辭學及散文批評理論,萃取林文義的藝術內涵,從「形式精練,內蘊豐富」、「形容具體,擴大想像」、「意象密集,善於刻畫」、「托物寫志」來討論林文義散文的藝術內涵,善用意象,以詩、台語歌曲入文。特殊的寫作方式、文字中充滿音樂性與色彩感成為他的獨特風格,在其作品中穿插詩作,藉以烘托散文營造的氣氛,文中充滿色彩語詞的圖像式構圖為文方式,結合他曾經身為漫畫家的身分,以引用歌曲、加入色彩詞的方式,讓他的散文結合節奏美與圖像美。林文義的散文創作中,在現實景觀的現象,藉由人文精神加以詮釋,遊記中呈現對於社會的觀察,針對社會的動態變遷、歷史的滄桑、人民的生活型態,批判隱現於其中。
第六章「結論」。林文義持續書寫三十餘年,他認為文學是人心的最後一片純淨的土地,旅行與回憶組成他的創作來源,創作類型由散文擴及小說、詩,但仍保持一貫對從人間得來的生命思考,文風也因而益發深沉、令人發省。就創作形式而言,屬於多產、富有創造力並且勇於嘗試。

關鍵字:林文義、散文、旅行文學、浪漫文學、寫實文學
Abstract
This thesis would mainly investigate the prose works of contemporary writer, Lin Wen-yi, analyze the creative viewpoint of his literature, features of his, and creative theme of his prose, explore the artistic content of his prose, and attempt to mark out the features of Lin Wen-yi in contemporary prose creation, his achievement, and his importance.
The work is made up of six chapters, and the first chapter is of the “introduction” which will elaborate the motif of research,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n, it will conduct literature review and arrang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until today. At the end, it will define the research scope and explain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life process Lin Wen-yi,” it will begin with solitary childhood of the writer and his schooling life. During his days as student, he had great fondness for painting and writing, but his likings were not accepted by his parents. Therefore, his dream for literary writing continued to increase as opposed by his parents. During the days when he was serving the military terms, his talent as writer was gradually witness in the literary circle, and he had his personal prose anthology published. When he began to work, he was forced to stop writing for two yeas as life constrains. When he once again began to write, his work “Thousand-hand Guanyin” was awarded China Times Literary Award in 1979. Then he began to travel, and he would like to observe Taiwan through traveling, and his work has well demonstrated such realistic style. Later on, when he served as the parliament office director for Shi Ming-the, he had to temporarily stop writing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 was interrupted. Afterwards, he was invited to work in TV, and he would demand himself to comment on events of the times with great o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heart of compassion as a literary writer, and he was invited to host literary broadcast program and travel program.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 Viewpoints of Prose Creation by Lin Wen-yi, “ we have his viewpoints of prose creation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expression of personal sentiments, reflection of reality, pursuit of inspiration from travel, and literature as conscience career. Lin believes that it is most important that writer should have create works that “touch people realistically,” “record as they are,” and “be honest to readers.” And he further proclaims that writers should reflect reality, and should not bow down before reputation and interest as what writers should do is how their conscience guid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period classification and modes of motif on prose of Lin Wen-yi,” and the chapter will classify, based on formation of his literary process, and different creative belief and writing expression, his works as the period of romantic and fancy thoughts,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period, matured and harvest period, and the period of expanded attempts. On one hand, writing prose is the creative features during early days of Lin Wen-yi, and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grow he has shifted from pure romantic aestheticism to socially realism, while his works have demonstrates such humanitarian concern to love for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As such, there are, aside from expression of personal concern, more of the literary styl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tical concern, and historical interests. In 1999, he has shifted to the writing of realism fiction, and he has, when he is over 50, strived over the new horizon for the creation of novel poetry.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artistic content of prose by Lin Wen-yi,” this paper has resorted to reference of rhetoric and criticism theory of prose, and attempt to extract the artistic content of Lin Wen-yi, which ranges from “concise form, rich content,” “abundant description, expanded imagination,” “intensive image, good at portrayal, “expression of view through object” to discuss the artistic content of Lin’s prose as he is so well versed using image making use of poetry, and Taiwanese songs into his works. With such unique ways and styles of writing, and words that are full of musicality and colorfulness, he has interlaced his works with poetry so as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created by prose. Furthermore, he has rendered his works of writing with diagrammatic composition of images with colorful phrases, in combination of his identity once as comic strip writer, he has also introduced song lyric and colorful phrases, turning the tempo of his prose as integrated with image beauty. In the prose creation of Lin Wen-yi, he has made use the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m the phenomenon of realistic landscape, and while his travelog demonstrates his observation of the community, while his criticism is found hidden in his comments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community, historical changes, and life mode of the people.
In the 6th chapter of “conclusions,” it has noted that Lin Wen-yi has been writing for more than 30 yeas, and Lin believes that literature is the last virgin land of human soul. As can be viewed, travel and recollection have helped make up his sources of creation, while the modes of creativity have expanded from prose to fiction, and poetry. However, Lin has always retained his consistent way of meditation for life throughout, while his style of writing has then become more profound and turned one to deeper refl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on, he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is given with abundant vitality as he is most willing to attempt something different.

Keywords: Lin Wen-yi, prose, travel literature, romantic literature, realism literature
林文義散文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研究範疇•••••••••••••••••••••9
第二章 林文義的生活歷程••••••••••••••••••11
第一節 童年生活•••••••••••••••••••••11
第二節 求學時期•••••••••••••••••••••13
第三節 當兵時期•••••••••••••••••••••20
第四節 工作時期•••••••••••••••••••••22
小結•••••••••••••••••••••••40
第三章 林文義的散文創作觀••••••••••••••••41
第一節 情感與抒懷••••••••••••••••••••41
第二節 對現實的書寫•••••••••••••••••••46
第三節 旅行尋找寫作的靈感••••••••••••••••54
第四節 文學是良心事業••••••••••••••••••59
小結•••••••••••••••••••••••64
第四章 林文義的散文分期與主題類型•••••••••••66
第一節 浪漫唯美期(1972—1980)•••••••••••••66
第二節 客觀寫實期(1980—1990)•••••••••••••79
第三節 成熟轉型期(1990—2000)•••••••••••••108
第四節 拓展多元期(2000— )•••••••••••••112
小結•••••••••••••••••••••••122
第五章 林文義的散文藝術內涵•••••••••••••••129
第一節 語言文字•••••••••••••••••••••129
第二節 修辭技巧•••••••••••••••••••••143
第三節 組織結構•••••••••••••••••••••158
第四節 表現手法••••••••••••••••••••165
第五節 形象營照•••••••••••••••••••••176
第六節 多樣風格•••••••••••••••••••••187
小結•••••••••••••••••••••••191
第六章 結論••••••••••••••••••••••••••193
參考書目••••••••••••••••••••••••••••202
附錄一(訪談稿)••••••••••••••••••••••••1
附錄二(林文義記事與創作年表)••••••••••••••39
一、參考書目
(一)專書方面

A、林文義作品

1、 林文義:《諦聽,那潮聲》(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
2、 林文義:《歌是仲夏的翅膀》(台中:光啟出版社,1974年)。
3、 林文義:《天瓶手記》(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6年)。
4、 林文義:《承恩門》(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8年)。
5、 林文義:《山脈一九七三》(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6、 林文義:《不是望鄉》(台北:蘭亭書店,1983年)。
7、 林文義編繪、吳承恩原著:《漫畫西遊記》(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8、 林文義:《走過豐饒的田野》(台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9、 林文義:《大地之子》(台北:號角出版社,1984年)。
10、林文義:《千手觀音》(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11、林文義:《多雨的海岸》(台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12、林文義:《塵緣》(台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13、林文義:《颱風眼》(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6年)。
14、林文義:《寂靜的航道》(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
15、林文義:《撫琴人》(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16、林文義:《島嶼之夢》(台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17、林文義:《銀色鐵蒺藜》(台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8、林文義:《無言歌》(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19、林文義:《從淡水河出發》(台北: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20、林文義:《三十五歲的情書》(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21、林文義:《家園.福爾摩沙》(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年)。
22、林文義編繪、羅貫中原著:《漫畫三國演義(上)》(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
23、林文義:《鮭魚的故鄉》(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24、林文義:《穿過寧靜的邊緣》(台北: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25、林文義:《蝴蝶紋身》(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26、林文義:《菅芒離土—郭倍宏傳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27、林文義編繪、羅貫中原著:《漫畫三國演義(下)》(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
28、林文義:《篳路藍縷見家園:漫畫台灣歷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29、林文義:《漂鳥備忘錄》(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30、林文義:《母親的河—淡水河紀事》(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31、林文義:《港,是情人的追憶》(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32、林文義:《旅行的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33、林文義:《銀色鐵蒺藜》(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34、林文義:《玫瑰十四行》(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5、林文義:《少年情愛初旅》(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36、林文義:《關於一座島嶼: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
37、林文義:《蕭索與華麗:林文義散文一九八○—一九九○》(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38、林文義:《手記描寫一種情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39、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40、林文義:《從淡水河出發》(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41、林文義:《北緯23.5度》(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42、林文義:《多雨的海岸》(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43、林文義:《北風之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44、林文義:《藍眼睛》(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5、林文義:《茱麗葉的指環》(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46、林文義:《流旅》(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47、林文義:《時間歸零》(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48、林文義:《幸福在他方》(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49、林文義:《妳的威尼斯》(台北: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0、林文義:《旅人與戀人》(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B、專著方面

1、 季野、林文義、詹錫奎合著:《西格奈里的故事》(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9年)。
2、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
3、 許達然:《吐》(台北:林白出版社,1984年)。
4、 林文義、楊豪主編:《壯麗與婉約(上)》(台北:長弓出版社,1985年)。
5、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6年,再版)。
6、 阿盛:《如歌的行板》(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
7、 林雙不:《小喇叭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
8、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9、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10、林央敏:《惜別的海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7年)。
11、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12、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3、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晨星出版社,1988年)。
14、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15、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16、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年)。
17、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18、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19、徐學:《台灣當代散文綜論》(廈門:廈門大學,1992年)。
20、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等人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
21、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22、何寄澎主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23、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24、鄭明娳:《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25、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
26、林水福主編:《林耀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27、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28、李瑞騰主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29、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0、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31、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32、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余光中:《消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34、何永清:《修辭漫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35、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36、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37、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38、陳義芝主編:《散文教室》(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39、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40、吳晟:《一首詩一個故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年)。
41、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42、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43、陳義芝主編:《新世紀散文家9 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44、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45、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二)學位論文

A、碩士論文:

1、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2、 王敏馨:《林雙不寫實小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 涂文芳:《蔣勳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三)期刊論文

A、雜誌論文

1、梅遜:〈談散文欣賞〉,《幼獅文藝》第32卷第9期(第201期)(1970年1月),頁14。
2、鄭雅云:〈讀書.談書.評書─林文義的人生寫照—試評「千手觀音」〉,《文藝月刊》第150期(1981年12月),頁43-57。
3、張愛華:〈堅穩的暗示─評介林文義散文集《千手觀音》〉,《明道文藝》第69期(1981年12月),頁94-99。
4、陳寧貴:〈讀書.談書.評書─走向更廣闊的文學世界—讀「不是望鄕」及一些聯想〉,《文藝月刊》第167期(1983年5月),頁24-25。
5、鐘麗慧:〈一隻揮灑散文與漫畫的手〉,《明道文藝》第93期(1983年12月),頁24-27。
6、許達然:〈從感覺到希望─我對寫作的想法〉,《文學界》第11集(1984年8月)。
7、呂昱:〈內斂與自抑之後〉,《新書月刊》第21期(1985年6月),頁76-77。
8、吳鳴:〈試論林文義《大地之子》〉,《文訊》第14期(1984年10月),頁205-207。
9、林素美:〈苦難的歲月─讀《寂靜的航道》〉,《文藝月刊》第210期(1986年12月),頁68-71。
10、陳幸蕙:〈喜鵲烏鴉並存的文學草原—評「撫琴人」〉,《聯合文學》第32期(1987年6月),頁212-213。
11、宋田水:〈從相思河畔到淡水暮色─論《母親的河》兼談林文義的散文發展〉,《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1期(1995年10月20日),頁79-85。
12、王仲偉〈尷尬、曖昧和自我─評林文義《旅行的雲》〉,《文訊》第136期(1997年2月),頁11-12。
13、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卷2期(1988年7月),頁68。
14、簡媜:〈一個名叫早春的季節〉,《幼獅文藝》第84卷第5期(1997年5月)。
15、林文義口述、陳錦穗筆錄:〈以生命尋找文學版圖—林文義談閱讀〉,《幼獅文藝》第544期(1999年4月),頁8-11。
16、孫梓評:〈抒情革命家─訪問林文義〉,《文訊》第193期(2001年11月),頁91-94。
17、毛文芳:〈閱讀與夢境─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三期(2000年9月)。
18、范銘如:〈他要何處去?〉,《聯合報》2001年7月2日第30版。
19、王基倫:〈穩健的美學完成―我讀林文義《茱麗葉的指環》〉,《文訊》第215期(2003年9月),頁24-25。
20、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19卷9期(2003年7月)。
21、林文義:〈文學是永恆的信仰〉,《文訊》第244期(2006年2月)。
22、林文義與張瑞芬對談、蕭安凱紀錄:〈純淨.散文的人間修行—林文義V.S.張瑞芬〉,《文訊》第248期(2006年6月),頁105-111。
23、黃雅歆:〈散文創作四講―從基本認識與準備出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年7月),頁13―28。

B、報紙文章

1、 林文義:〈在自然中追尋―「響自小徑那頭」讀後〉,《台灣新生報》1975年1月14日第10版。
2、 林文義:〈休閒新主張〉,《聯合報》1993年8月1日第39版。
3、 陳冠學:〈談上下淡水溪〉,《台灣新聞報》1994年4月24日第15版。
4、 沈怡:〈林文義真情創作《旅行的雲》一書有他行旅外地,懷想台灣之情〉,《聯合報》1996年12月11日第35版。
5、 張騰蛟:〈筆記乾坤―初讀林文義《旅行的雲》〉,《中華日報》1997年1月6日第15版。
6、 宋澤萊:〈論林文義散文的高度成就〉,《中華日報》1997年4月9-12日第14版。
7、詹宏志:〈書寫與影像的旅行日記─我看BBC《大旅行》上〉,《中國時報》1998年7月28日第37版。
8、詹宏志:〈書寫與影像的旅行日記─我看BBC《大旅行》下〉,《中國時報》1998年7月29日第37版。
9、孫瑋芒:〈哀樂中年的深情告白〉,《聯合報》2000年3月20日第48版。
10、趙靜瑜:〈林文義享受小說創作—《北風之南》將縱橫銀幕〉,《自由時報》2000年3月28日第40版。
11、李令儀:〈林文義披露革命家的夜間生活〉,《聯合報》2001年6月6日第14版。
12、宋澤萊:〈昔日風昔日女人─閱讀《北風之南》〉,《自由時報》2001年2 月24日第39版。
13、張夢瑞:〈革命家的夜間生活,毫無保留跨步伐〉,《民生報》2001年6月6日第A7版。
14、陳玲芳:〈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台灣日報》2001年6月18日第14版。
15、范銘如:〈他要何處去?〉,《聯合報》2001年7月2日第30版。
16、丁文玲:〈林文義追憶50年代〉,《中國時報》2002年6月23日第21版。
17、陳玲芳:〈林文義《北風之南》—書寫台灣50年代女人顏色〉,《台灣日報》2002年6月24日第18版。
18、林文義:〈三十年前 三峽河〉,《聯合報》副刊2006年7月5日第E7版。

(四)電腦網路網站

1、太史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rticle_id=4128073。
2、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
3、《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自由副刊》: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4/life/article-3.htm。
4、賴和紀念館:http://cls.hs.yzu.edu.tw/laihe/C1/c12_011bc.htm。
5、台北市工農類科課程資訊報:http://lib2.mcvs.tp.edu.tw/c_epaper/工農類課程資源報-第19-2期松農業960416.doc。
6、夢幻騎士〜不可能的夢:http://web.my8d.net/x29df/mancha.html。
7、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
8、林文義:〈動靜幽然―文學與生命對話〉《嶺東技術學院電子報》第三十期(2003年12月16日):http://192.192.100.1/epaper/data/30/writer.htm。
9、綠色年代影像館—【519綠色行動】解嚴20週年:http://www.wretch.cc/blog/feidy/7997013。
10、國家圖書館台灣研究入口網台灣人物誌(1895―1945):http://twstudy.ncl.edu.tw/。
11、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http://lit.ncl.edu.tw/hypage.cgi。
12、《海角七號》電影官方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cape7/post/19439940。
13、博客來書籍館: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6363。
14、向陽詩房:http://hylim.myweb.hinet.net/xiangyang/f3_1.htm。
15、曾郁雯 :Xuite日誌:http://blog.xuite.net/ke.ha7081/2008010703。
16、台灣e散文:http://dcc.ndhu.edu.tw/essayblog/。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辭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書目
附錄一訪問稿
附錄二記事與創作年表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