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美齡
中文論文名稱:運用EME Model於帶分數、假分數及其互換之教學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李源順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帶分數假分數互換
英文關鍵字:EME Mode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使用「數位數教模式(EME Model)」和「傳統教學法」兩種不同教學方式,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認識帶分數、假分數及其互換單元」學習成效之差異。
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進行教學實驗,選取桃園縣大型某國小四年級學童共71名做為研究對象,並以研究者原先任教班級為實驗組,另一班則為控制組。兩組教學內容皆以課本為主,實驗組以NAEP的數學評量架構做為教學的理論架構,重視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並利用Math PS軟體設計數位教材,進行EME Model教學。控制組則進行傳統教學。
經由實驗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接受「EME Model」教學後,實驗組學童之學習立即成
效與保留成效皆優於「傳統教學」的控制組。
(二)接受「EME Model」教學,對於實驗組高、中、低分群
學童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三)接受「EME Model」教學後,實驗組學童概念性知識的
學習保留成效優於「傳統教學」的控制組。
(四)接受「EME Model」教學後,實驗組學童數學之溝通表
現已有進步。
(五)「EME Model」對於學童的情意影響是正向的。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9
第二節 數學教育理論 23
第三節 帶分數假分數及其互換 29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 41
第五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研究規劃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1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65
第一節 學習成效分析 65
第二節 數學能力分析 82
第三節 學童在數學溝通上的表現 91
第四節 EME Model對學生情意的影響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 分數學習成就測驗試題(預試) 138
附錄二 分數學習成就測驗試題 140
附錄三 EME Model學習問卷 142
附錄四 EME Model教學活動設計 146
分數符號。檢索日期:2009.07.01,取自:http://www.edp.ust.hk/previous/math/history/7/7_8.htm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融入教學。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6,p.1-36。
文耀光(2002)。古埃及的單位分數問題。數學傳播,26(4),52-59。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3-12。
李詠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源順(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2-26。
李源順、余新富和李勇諭(2006)。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教學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6專刊,114-141。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37-606。
呂玉琴(1996)。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處理。嘉義師範學院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著(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北:五南。
何榮桂(2000)。電腦教師v.s.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雜誌,77,1-2。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沈慶珩(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概念、應用與活動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1),139-155。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73-88。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建偉(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交通大學理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周麗萍(2001)。資訊融入數學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2-58。
柯漢祥(2007)。國小四年級學童在電子試算表的輔助模式下對於分數基本概念之補救教學。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洪素敏和楊德清(2002)。創意教學〜分數的補救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9,33-52。
洪榮忠(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為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碩士論文,新竹市。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3。
徐新逸(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之意義與需求。載於張霄亭所著,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文化。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洸淑(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基成(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能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3,36-45。
張靜嚳(1995a)。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
張靜嚳(1995b)。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5。
莊一凡、陳光勳(200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24。
陳玉芬(2004)。埃及分數與分數啟蒙的關係,HPM通訊,7(4)。
陳伶伶(2005)。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之加、減、乘法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陳明璋(2006)。數學簡報系統 -一個克服數位落差之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第十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研討會,Jun.2~5.2006,北京清華大學。檢索日期:2009.02.22,取自:http://www.cc.nctu.edu.tw/~mjchen/Publish/GCCCE2006-FullPaper-MS.pdf
陳建安(2002)。國小三年級學生運用電腦教學軟體學習「分數和小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建安、詹勳國(2003)。小三「分數和小數」CAI 光碟教學之研究。資訊與教育,93,87-97。
陳素敏(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分數概念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淑貞(2004)。國小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省思。師說,180,11-13。
陳雅芬(2003)。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教學碩士論文。
陳慧佳(2005)。網路即時互動系統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等值分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男(2002)。於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中生動態心像建構與幾何推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燈超(2003)。從教師資訊能力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困境及因應之道~以內湖高工為例。資訊與教育,95,69-74。
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理論實證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263-287。
溫嘉榮(2001)。資訊化社會的學習變革。屏縣教育季刊,6,9-14。。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雄(2002)。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課程設計。生活科技教育,35(6),24-31。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堅、蔣治邦和吳淑娟(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量關係。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謝堅(2008)。分數(2)。大嘴鳥親子教育雜誌,143,40-45。
鍾樹椽、程璟滋(2005)。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科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249-266。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羅鴻翔(譯)1980。分數的數之發展。國教之友,454-455,36-41。
Behr,M.J., & Post,T.R.(1988).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In T.R.Post(Eds.),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190-229.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Chen,M.J., & Tan, N. C.(2007, December 16-17). A study of interactive mathematical environments for teacher with trigger-based anim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Technology Conference in Mathematics,Taipei, Taiwan.
Greeno,J.G.& Roger,B.H.(1997).Practicing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and about Representational Forms.Phi Delta Kappan 79,361-367.
Hunting,R.P.(1983)Alan:A case study of knowledge of units and performance With fraction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4(3),182-197.
Kaput, J.J. , & Thompson, P. W. (1994).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The first 25years in the JRME.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5(6),676-684.
Kieren,T.E.1976).Rational number on the number line. Mathematic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Grade5:Teacher’s Commentary,partⅡ,Yale University.
Lesh,R. , Post,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 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In C.Janvier(ED.).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Hillsdale,NJ:Erlbaum.
Amato,S.A.(2005).Develop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fractions as numbers.In H.L. Chick & J.L. Vincent(Eds.),Proceedings of the 29th P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49-56.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2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2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