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福彬
研究生英文姓名:Wu Fu Bin
中文論文名稱:台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政策實施現況與學童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tudents’ Self- Concep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黃旭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課外社團政策參與類別參與滿意度自我概念
英文關鍵字:extracurricular club policytype of extracurricular club 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self-concep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政策實施與學童自我概念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上的差異及其關係。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資料,編製成「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卷」,其中參與滿意度包含「個人認知」、「教師教學」、「學習成效」、「同儕關係」、「行政服務」等五個構面,自我概念包含「 能力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及「生理自我」等五個構面,採分層立意抽樣原則,針對臺北市15所國民小學,588位參與課外社團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並以平均數、標準差、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平均數差異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臺北市國民小學不同類別課外社團的發展有落差,其中以體育性課外社團最為蓬勃。
二、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呈現中高度的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
三、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參與學童自我概念呈現正向良好狀況。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小學童在課外社團參與類別有明顯不同。
五、臺北市國小學童之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非獨生子女明顯高於獨生子女。
六、臺北市國小學童之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以體育性課外社團最高。
七、臺北市國小課外社團參與學童之自我概念,在部分不同背景變項上有明顯不同。
八、臺北市國小學童之自我概念在不同課外社團參與類別間無明顯不同。
九、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呈現中等正相關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家長學生提出具體建議,並對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club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tudents’ self-conception development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and compare its difference based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was used to collect related information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the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ion of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which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includes five concepts as follows: “personal cognition”, “mentor teaching”, “learning outcomes”, “peer relationship”, and “administrative service”. Besides, “self-conception” includes “ability self-concept”, “psychological self-concept”, “family self-concept”, “social self-concept”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research adopts stratifies and purposive sampling to survey 588 students who join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15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zed using the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

1. There is discrepan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municipal schools in which sports clubs prosper in particular.
2.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ir high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in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3.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show positive and excellent condition.
4.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in participation category when students comes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5. Non-only children have higher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than only children do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6. Sports clubs enjoy higher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mong extracurricular clubs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7.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veral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students’ self-concept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s.
8.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self-concept when talking about the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in extracurricular clubs and their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 shows medium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schools, parents, student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as wel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課外社團政策的發展與基本概念 11
第二節 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的基本概念 24
第三節 自我概念的基本概念 31
第四節 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93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類別、參與滿意度
與自我概念的現況分析 9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類別、
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 100
第三節 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之
相關分析 124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5
中文部分 135
西文部分 141

附錄 143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143
附錄二 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
卷【專家效度問卷】 144
附錄三 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
卷【預試問卷】 155
附錄四 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外社團參與滿意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
卷【正式問卷】 159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田瑞良(2003)。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伍至亮(2001)。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伍啟良(2003)。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江姮姬( 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249-262。臺北市:臺北師範學院。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6)(Stephen P.Robbins,2006原著)組織行為學(11版)。臺北市:華泰。
李柏佳(2006)。從課程改革談社團活動的倡導與建構---並為國小新興學習領域「特別活動」選修課程催生。載於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團管理手冊。(頁51~58)。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縣。
李建雄(2005)。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之探討~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財福(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維(譯)(1995)(Jane Loevinger & Augusto Blasi,1980原著)自我的發展概念與理論。臺北市:桂冠。
李慶泰(2001)。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邱霓敏(200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 , 6-15。
林佩榛(1994)。淺談自我觀念之發展與輔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7,73-85。
林昀萱(2006)。國民小學音樂性社團經營與展望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國泰與洪國峰(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73,47-51。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吳思達(1999)。高職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煒增(2000)。 多元活潑的課後社團活動。載於溪口國小主編,共築教育花園的希望工程~溪口國小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紀實(頁190~196)。臺北:溪口國小。
洪若和( 1993)。兒童自我概念表電腦化操作簡介。國教之聲,2(27), 43-50。
胡心怡(2002)。大學社團帶動國校社團發展之實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胡舜安(2002)。臺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3),11-23。
侯雅齡(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141-166。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夏其玖(2003)。科學社團活動對國小學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7)。大專校院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臺北市:作者。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再版)。臺南市:開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仲庚、張雨新(198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江松(1994)。臺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國鑫(2007)。大專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意義與功能。大專體育,91,1-5。
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國立編譯館(1979) 教育概論 。臺北:作者。
曾志朗(2003)。人格理論,曾志朗序文。臺北:揚志。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52-61。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增川(2001)。舞獅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沂浴(2005)。 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186 , 58-62。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定版37刷)。臺北市:東華。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宗文(1989)。自我肯定訓練對育幼院院童、單親兒童自我觀念、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臺北市:環宇。
楊惠婷(2004)。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趙曉美(2000)。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團管理手冊。臺北市:作者。
鄧欣怡(1999)。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佳靜(2001)。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慶成(2008)。學校社團經營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賴錦堂(2004)。臺北縣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謝美雲(2005)。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美姿(2001)。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
羅中展(2001)。課外活動與全人教育之探討。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 ), 31-33。
顏妙桂(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臺灣教育,602, 2-8。
蕭安成(1998)。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頃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西文部分
Domer, D.E., Carswell, J.W., & Spreckelmeyer, K.F.(1983).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260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York: Basic Book.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Halpern, R., Spielberger, J.&Robb, S.(2008). Making the most ofout-of-school time.Retrieved April 20,2009,From http://www.chapinhall.org/sites/default/files/old_reports/70.pdf
Lind, C., Relave, N., Deich, S., Grossman, J., & Gerick, A.(2006). The costs of out-of-school time programs:A review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Retrieved April 20,2009,From http://ppv.org/ppv/publications/assets/199_publication.pdf
Locke. J. (1969).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 (1) , 57-89.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407-441.
Widra, J.M., & Amidon, E. (1987). Improving self-concept through intimacy group training. Small Group Behavior, 18(2), 269-2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