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文明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 WIN MING
中文論文名稱:國民小學資源回收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王保進 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資源回收指標建構階層分析法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合台北縣國民小學可供依循之資源回收指標。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藉由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與分析,建構出「國民小學資源回收初步指標」;再以上述之初步指標作為訪談依據,藉由訪談五位專家學者及台北縣國小校長、主任的過程中,研究者和受訪者逐一檢視並修正,正式建構出「台北縣國民小學資源回收指標」。包含行政政策面向四項指標、資源設備面向四項指標、課程與教學面向五項指標、執行成效面向四項指標,共計四個主要面向和十九項細目指標。最後,本研究以階層分析法(AHP)將「台北縣國民小學資源回收指標」編製成相對權重問卷,由三十位專家學者及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主任與衛生組長,組成權重分析小組,進行權重排序。希望藉由階層權重順序,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利害關係人,作為評斷或實行國民小學資源回收之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獲得以下指標架構:
一、三大評鑑領域
包含了三個評鑑層面: 「輸入指標」權重為42.5%、「過程指標」權重為29.8%、「結果指標」權重為27.7%。
二、四個指標面向
包含了四個指標面向: 「行政政策」權重為22.0%、「資源設備」權重為20.5%、「課程與教學」權重為29.8%、「執行成效」權重為27.7%。
三、19項細目指標
(一)「行政政策」面向下包含四個細目指標,其權重如下:
「A-1」權重為10.4%,「A-2」權重為2.6%,「A-3」權重為4.2%,「A-4」權重為4.8%
(二)「資源設備」面向下包含四個細目指標,其權重如下:
「B-1」權重為5.4%,「B-2」權重為5.7%,「B-3」權重為3.1%,「B-4」權重為6.3%。
(三)「課程與教學」面向下包含五個細目指標,其權重如下:
「C-1」權重為4.4%,「C-2」權重為3.8%,「C-3」權重為5.9%,「C-4」權重為5.4%,「C-5」權重為10.3%。
(四)「執行成效」面向下包含六個細目指標,其權重如下:
「D-1」權重為1.8%,「D-2」權重為3.4%,「D-3」權重為5.2%,「D-4」4.8%權重為,「D-5」權重為5.4%,「D-6」權重為7.1%。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源回收制度的成效與推動歷程 …………………………9
第二節 指標的意涵與應用………………………………………17
第三節 資源回收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63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65
第一節 訪談資料之分析與討論……………………………………65
第二節 資源回收指標權重調查結果之分析………………………83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21
一、中文部份…………………………………………………………121
二、英文部分…………………………………………………………125
一、中文部份:
大紀元(2008)。台灣地方新聞。民97年12月13日,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t/7/12/16/n1943913p.htm
王保進(1994)。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59-17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 。環境白皮書。台北市:環保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a)。環境資料庫。民97年10月21日,取自:http://edb.epa.gov.tw/envdb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b)。大事紀要。民97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epa.gov.tw/ch/DocList.aspx?unit=7&clsone=513&clstwo=157&clsthree=0&busin=9075&path=907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c)。環保法規。民97年11月18日,取自:http://ivy3.epa.gov.tw/epalaw/index.aspx?ctype=B&cid=epalaw&oid=www
何昕家、張子超(2008)。淺談永續大學城推動模式。民97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node/18468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南明、張志誠與薛宏欣(2000)。我國資源回收法制之演進與評估。環境工程會刊,11,29-37。
吳彥輝(2000)。運用模糊層級分析法與管理才能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澤欣(2004)。資源回收管理制度評析。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陸(2001)。我國與世界主要國家資源回收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靜明、林文源、李欣怡、陳加慶(2000)。我國中等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分析—以北區九縣市中學為例。環境教育季刊,44,73-93。
車參賢(1996)。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昌(2006)。CIPP模式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以臺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台北:麗文。
林美卉(2000)。臺北縣市愛水教育種子教師參與中等學校環境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娟(2005)。階層分析法(AHP)在台北市國民中學優質教育指標系統之應用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惠珍(1996) 。台北市國中學生家中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第3卷,第1期,頁117-135。
晏涵文(1991)。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現況調查研究--學生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意向及需求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0-0421-S003-007-Z)。
基管會資源回收網(2008)。回收問答。民97年11月29日,取自:http://recycle.epa.gov.tw/epa/index.asp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雯(2004)。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之探討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瓊婷(1999)。台灣資源回收政策變遷之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市:作者。
梅德春(2006)。「資源回收」教學方案中國小五年級學童資源回收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育楨(2005)。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探討-以指標系統建構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郭文俊(2002)。台灣地區資源回收制度設計與誘因機制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267-274。
陳玉鳳(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沼舟(2000)。台北市中山區興亞里與下埤里家戶對垃圾減量行為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南宏(2004)。新竹縣國民中小學資源回收模式及資源回收成效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游進年(1999)。CIPP模式在臺灣省國民中學訓輔工作評鑑應用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游雅婷(2007)。幼兒園環境教育指標之發展、執行現況及阻礙因素。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童惠芬(1998)。 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台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1)。 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黃政傑、李隆盛、游家政(1994)。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靲知勤(1994)。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23,31-39。
劉佳芝(2002)。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李恆華、潘瓊如、馮玉嘉(2004)。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1,97-122。
劉力旗(2006)。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對資源回收分選廠設置效益探討研究-以花蓮縣北區廠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金智(2008)。環境績效評估在學校廢棄物管理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瑞祥(2006)。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月雲(2006)。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rbuthnot,J.(1977). The roles of attitudinal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in the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9(2),217-232.
Blank, R. K. (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s: Selecting, implementing,and reporting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1), 65-80.
Cuttance,P.(1990).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ED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Finn,C.E.(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Iozzi, I. A. (1989).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ion.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 (3), pp3-9.
Johnstone, J. N.(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Press.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 of behavior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Ins.
Nuttall, D. L. (1992). The functioh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rch,14,327-333.
Oa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of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ECD (1982).The OECD list of social indicators. Paris:OECD.
OECD (1992).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Author.
Phillips, L.E. (1999). Green attitude. American Demographics, 21(4), 46-47.
Saaty, T.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 McGraw-Hill.
Shavelson, R. J. et al.(1991). What are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nd indicator systems?2008.12.23. Retrieved from:http://erciae.net/edo/ED338701.htm.
Simmons, D. A. (1991). Are we meeting the goal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goal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2), 24-33.
Stufflebeam , D.L.(1971). Educat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Thomas,M.S.(1997).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7. Washington, 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1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