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俊偉
中文論文名稱:教學日記:陳俊偉版畫創作論述
英文論文名稱:Teaching Diary : A Discourse on Linocut Artworks by Jyun-Wei Chen
指導教授姓名:林雪卿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自我實現高峰經驗教室觀察橡膠版畫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8
  • 收藏收藏:0
教師是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因應近年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及社會各界的期待。身為教師,對於自身必須不斷的自我進修與提升,以順應潮流,運用最新的教學方法授課。更需要用專業與耐心,與家長一同為兒童的學習發展建立共識。

筆者是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本創作研究是筆者透過橡膠版畫創作的歷程,重新體認教育的正向價值,並透過版畫創作得到自我實現。藉由這兩股正向的力量,筆者得以更加積極的教育熱忱,獻身教育工作。

本論述包含: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方法。本創作研究源自於筆者追尋失去的教育熱忱,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回溯與內省法、文獻探討法與創作實踐法。
第二章:學理基礎。探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實現與高峰經驗、教育理論中的校園觀察、美學領域的距離美感,建立論述基礎。並從藝術史中德國表現主義及其代表藝術家之一費利克斯穆勒的木版畫,以及畢卡索的橡膠版畫的風格中,探索與筆者創作相關的元素。
第三章:創作實踐。探討在學理的支持下,本創作研究的理念、內容、形式與技法。
第四章:作品說明。分析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作品代表的教育理念。
第五章:結論。透過研究歷程提升創作能力與激發教育熱忱,幫助筆者確立未來的方向,邁向更高的層次。
Teachers are educators standing on the front line of education, who have to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y and more expectations giving by the society because of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forms lately. As teachers, we not only have to keep learning constantly, teaching with the latest methodology, but also have to establish consensus with par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kids, using our specialty and patience.

I am a teacher as well as an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is to re-realize the positiv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gain self-actualiz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linocut works. By the influence of aforementioned positive strength, I devote myself to education more proactively and passionately.

The study includes 5 chapter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which cover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search for the lost enthusiasm for education, the study starts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campus.

Chapter 2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chapter probes self-actualization and peak experience in psychology, campus obser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ies, and the aesthetic of distance. The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my creation in the woodcuts of Conrad Felixmuller of German Expressionism and the linocut of Pablo Picasso.

Chapter 3 is the creation practice.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reation philosophy, contents, forms, and techniques of the study,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theories.

Chapter 4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y creation.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perspectives, forms, techniques, and the education concepts of my crea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tudy, my creation ability is elevated and my enthusiasm for education is stirred. My future direction is confirmed and lifted to a higher level.
1. 緒論
1.1. 創作研究動機............................... 1
1.2. 創作研究目的............................... 3
1.3. 創作研究方法............................... 4
1.3.1. 觀察法...................................5
1.3.2. 回溯與內省法..............................7
1.3.3. 文獻探討法................................7
1.3.4. 創作實踐法................................8
1.4. 名詞釋義....................................10
1.4.1. 教學日記..................................10
1.4.2. 教室觀察..................................10
1.4.3. 自我實現..................................11
1.5. 創作研究論述架構圖...........................13

2. 學理基礎
2.1. 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14
2.1.1.生命的意義在自我實現........................14
2.1.2. 自我實現的途徑............................15
2.2. 高峰經驗...................................17
2.2.1. 高峰經驗的特點............................17
2.2.2. 高峰經驗的價值............................18
2.2.3. 版畫創作的高峰經驗........................19
2.3. 校園觀察...................................19
2.4. 距離的美感.................................20
2.4.1. 適當的心理距離...........................21
2.4.2.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22
2.5. 德國表現主義木版畫.........................23
2.6. 費利克斯穆勒的木版畫.......................25
2.7. 畢卡索的橡膠版畫.........................28

3. 創作實踐
3.1. 創作理念................................31
3.1.1. 高峰經驗的動力.........................32
3.1.2. 自我實現的創作.........................34
3.1.3. 抒發情緒與自我風格呈現..................35
3.2. 創作內容................................35
3.2.1. 「童趣」系列..........................37
3.2.2. 「親子」系列..........................37
3.2.3. 「人際互動」系列......................37
3.2.4. 「多元發展」系列......................38
3.3. 創作形式...............................38
3.3.1. 刻痕線性表現.........................39
3.3.2. 色面氛圍經營.........................40
3.3.3. 攝影式構圖...........................41
3.4. 創作媒材與技法.........................44
3.4.1. 橡膠版.............................44
3.4.2. 雕刻刀表現技法......................45
3.4.3. 單版複刻...........................46

4. 作品說明
4.1. 「童趣」系列.........................50
4.1.1. 作品一 飛呀!.....................50
4.1.2. 作品二 校園夜談...................54
4.1.3. 作品三 官兵捉強盜.................58
4.1.4. 作品四 小提琴獨奏.................62
4.2. 「親子」系列........................65
4.2.1. 作品五 依賴......................65
4.2.2. 作品六 特別座....................69
4.2.3. 作品七 母子.....................72
4.2.4. 作品八 愛心便當..................75
4.2.5. 作品九 明日之星..................78
4.3. 「人際互動」系列....................82
4.3.1. 作品十 衝線.....................82
4.3.2. 作品十一 傳、接.................86
4.3.3. 作品十二 繩采飛揚...............90
4.3.4. 作品十三 雲霄飛車...............94
4.4. 「多元發展」系列...................98
4.4.1. 作品十四 自由空間...............98
4.4.2. 作品十五 指尖魔法.............102
4.4.3. 作品十六 看齊.................105
4.4.4. 作品十七 髮現自我.............109
4.4.5. 作品十八 各有抱負.............112

5. 結論
5.1. 創作實踐檢核與心得................116
5.2. 展望............................117
中文部份:
Richard Carlson, Benjamin Shield 編、柯清心 譯(1998)。《心靈私房書:三十位新世紀生活導師的靈性修鍊》,初版。臺北市:遠流。ISBN:9573234631。
朱光潛(2001)。《談美》。臺北市:尼羅河書房。ISBN:957-0444-43-6。
朱哲良 譯(2002)。《版畫技法百科全書》。臺北縣:視傳文化。ISBN:957-30140-5-X。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ISBN:957-483-091-8。
呂明、陳紅雯 譯(1991)。《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ISBN:957-9565-13-9。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中華色研出版社。
吳光亞 譯(2009)。《攝影師之眼》。臺北縣: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ISBN:978-986-85088-1-1。
張正仁 譯(2001)。《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臺北市:遠流。ISBN:957-32-4375-X。Riva Castleman (?). Prints of the 20th Century:A History.
張心龍 譯(1992)。《前衛藝術的理論》。臺北市:遠流。ISBN:957-32-1671-X。Renato Poggioli (?). Teoria dell arte d avanguardia.
張心龍 譯(1993)。《藝術與文化》。臺北市:遠流。ISBN:957-32-1762-7。Clement Greenberg (?). Art and Culture.
郭為藩 主編(1992)。《現代心理學說》。臺北市:師大書苑。ISBN:957-9565-20-1。
彭仁郁 譯(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縣:桂冠。ISBN:957-730-424-9。Kristeva, J.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ISBN:957-469-297-5。
朝倉直巳 著。呂清夫譯(1993)。《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臺北縣:北星圖書。ISBN:957-8548-24-9。
黃美基 譯(1997)。《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臺北市:光啟。ISBN:957-546-320-X。Piero Ferrucci (?). Inevitable Grace : breakthroughs in the lives of great men and women : guides to your self-realization.
黃光男(2007)。《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ISBN:986-6833-04-5。
楊國斌(1990)。《沒落的行業—木刻專輯》。臺北縣:新形象出版。
廖修平 (1991)。《版畫藝術》,11版2刷。臺北市:雄獅圖書。ISBN:957-9420-65-3。
劉思量 (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05-0727-6。
魏伶容等 譯(2004)。《世界美術全集-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ISBN:986-7487-15-X。

網路資源:
呂燕卿(2005)。http://www.ist.edu.tw/s2/lecture/3/2.ppt。(2011/2/10瀏覽)。
林致妘(2012)。〈論布洛的心理距離說〉。《2012台灣哲學學會哲學研討會》。http://tpa.hss.nthu.edu.tw/events/2867。(2013/1/2瀏覽)。
陳美玉(1998)。〈教室觀察(上)-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教育與人力發展雙月刊》。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5_05_0606.htm。(2012/12/5瀏覽)。

參考文獻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市:北市美術館。ISBN:957-00-0331-6。
李松泰 譯(1992)。《野獸派》。臺北市:遠流。ISBN:957-32-1670-1。Marcel Giry. (1981). Lefauvisme.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ISBN:957-531-529-4。
李美蓉(1997)。《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圖書。ISBN:957-9420-97-1。
吳宜澄、盧姵綺(2004)。《論文寫作格式手冊》。臺北縣新店市:桂冠。ISBN:957-730-457-5。
吳莉君 譯(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ISBN:986-7252-79-9。John Berger. (1972). Ways of Seeing.
雨云 譯(2005)。《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ISBN:957-08-1697-X。E. H. Gombrich. (1995).
林雪卿(2012)。〈當代版畫藝術教育課題〉。發表於精英傳承-2012國際迷你版畫邀請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發表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藝術中心德群藝廊。
黃光男(1989)。《畢卡索橡膠版畫展 = Picasso linograveur》。臺北市 : 臺北市立美術館。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