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瑞玲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Jung-Ling
中文論文名稱:溼地課程之改進教學研究-以台北縣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陳建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溼地戶外教學流水學習法多元智慧
英文關鍵字:WetlandOutdoor EducationFlow LearningMultiple Intelligenc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台北縣水水國小(化名)為研究場域,研究者為改
進校園溼地課程,邀請校內教師組成溼地課程研究小組,共同設計為以流水學
習法為主,多元智慧為架構的溼地課程,教學對象為五年級某班學生35 人。課程實施時間為國小五年級上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十節的教學活動,探討多元智慧與流水學習法如何運用於溼地課程的教學,以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搜集資料,並且視教學情境或受試學生的答案對學生進行非結構性晤談,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和文件資料,做質性分析,探討研究教學活動對學生環境覺知的影響。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如何以校園溼地為教學場域,設計出運用流水學習法為教學方法,多元智慧為架構的溼地課程,並探討實施溼地課程對學生在溼地知識成就、生態保育態度、生態保育行為上的成效,以及探討教師在設計溼地課程時,所面臨的困境及解決策略。
本研究分別於溼地課程進行前、後,實施「溼地知識成就測驗」與「生態
保育態度」與「生態保育行為」問卷之前、後測。教學活動進行中蒐集教學活
動學習手冊、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課後意見調查表、學生晤談等資料。藉由上
述資料,分析溼地課程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影響,學生對溼地課程教
學活動的看法及教師省思與專業成長。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溼地知識成就測驗」的前、後測得分,進行成對
樣本T 考驗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顯示此次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在溼地知
識概念的理解。以學生在「生態保育態度測驗」、「生態保育行為測驗」的前、後測得分,進行成對樣本T 考驗分析,亦具有顯著性差異,教師在研究歷程中達到專業成長。本研究同時提出對課程設計、實施教學、充實教師專業知能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Based on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a under the Nine-Year Systematic Curriculum, school activities of wetland eco-exploration for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were designed. The lesson plans were further designed according to Flow Learning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is study,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used in both ‘Wetland eco-exploration wetland concept test’ and ‘eco-conserv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Working sheets, teachers’ self-evaluation notes,student’s opinions survey sheets and interview sheets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the students.
Comparing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scores in ‘Wetland eco-exploration wetland concept test’ using paired t-test, the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value=-11.14,p<.001) suggest that these school activities helpe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wetland ecology. Similarly, paired t-test analyses showed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test and post-test scores
with ‘eco-conservatio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t value=-4.061, p<.003) and‘eco-conservation behavior questionnaire’ (t value=-3.74, p<.001). Besides improved test scores, stud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n wetland ecology, and teachers achieved advancement in their professions.
In conclusion, organizing course activity development teams, 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analyzing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will help to improve school curriculum in eco-conservation. For future studies,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compil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 databases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accessibilit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圖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溼地..........................................9
第二節 戶外教學......................................21
第三節 流水學習法....................................31
第四節 多元智慧......................................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45
第三節 溼地課程的改進歷程..............................47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56
第五節 研究工具......................................60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實施溼地課程的教學歷程..........................67
第二節 實施溼地課程的學習成效..........................84
第三節 實施溼地課程對學生生態保育態度之影響..............88
第四節 實施溼地課程對學生生態保育行為之影響..............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95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文獻........................................103
二、英文文獻........................................107
附錄一 溼地知識成就測驗................................... 109
附錄二 溼地知識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 113
附錄三 生態保育態度成就測驗................................ 117
附錄四 生態保育行為成就測驗................................ 119
附錄五 溼地課程學生課後訪談大綱............................ 121
附錄六 水水國小溼地課程-拜溼學藝........................... 123
附錄七 深坑國小溼地課程計畫................................ 155
附錄八 溼地知識成就測驗的前後測得分情形分析表................ 191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守民(2008)。我國溼地自然保育政策及執行現況。2008 校園棲地營造種子教師研習營,19-26。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順美(1993)。在環境中教學的教學法。環境戶外教學指引。2004 年7 月10日,取自http://eeweb.gee.ntu.edu.tw/teach/action/front04-b.htm/
王佩蓮(1995)。戶外教學教師成長團探索。教師天地,75,12-23。
王儀臻(1998)。河口溼地之生態研究--以關渡沼澤地植群變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鑫(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1998)。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純姬(2003)。蕨類生態園校本課程發展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2001)。臺南西海沿岸溼地生態導覽手冊。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方潔玫(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方韻如(2008)。人工溼地。台北縣環境教育中心電子報。
田耐青(1999)。多元智慧理論。台北:世紀領袖教育中心。
田耐青譯(2002):(Silver, H. F., Strong, R. W., & Perini, M. J.原著, 2000. So eachmay learn: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1-38。
行政院農委會(1989a)。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中華民國78 年1 月21 日公佈。
行政院環保署(1994)。溼地的定義。台北市:溼地保護工作委員會。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玉鳳(200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明珠(1994)。記關渡紅樹林野鳥棲地疏伐計劃。173-176。
李淑幸(2005)。利用自然體驗活動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欣賞自然之美的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培芬(2002)。臺灣生物多樣性之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科學知識,52,73- 81。
李國祥(2003)。培訓家長戶外教學解說課程方案之研究─以植物、昆蟲成長課程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蕙宇(2001)。生態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鴻源(2008)。大河之縣─人工溼地保育的永續經營。2008臺灣溼地保育實務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沈競辰(2004)。和紅樹林生物做朋友。臺北縣:人人。
周儒(2008)。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永續環境教育成果專輯,77-81。台北:台北縣政府。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溼地鄰近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
版)。
林欽榮(2008)。台灣國家重要溼地的規劃與未來展望。2008 臺灣溼地保育實務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林鈺晟(2008)。以永續校園生態景觀池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探討─以台北縣深國小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容(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以台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可涵(2005)。以使用管理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生態池規劃之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育聖(2008)。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倩玉(2001)。運用多元智慧教學提昇學生的同儕互動─以自然科教學為例。
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政德(2001)。人工溼地應用於臺灣海岸地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邱文彥、曾憲郎(1996)。人與環境的永續互動資源管理的政策方案,在地方永續發展與生態決策研討會論文。高雄市。
邱文彥(1999)。臺灣溼地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24-31。
邱文彥、劉靜靜(1996)。溼地的形成與定義。科學月刊,29,1-12。
邱瓊霈(2008)。水學習法創意遊學活動之研究─以台北縣坪林鄉漁光國小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莉萍(2004)。以多元智慧理論設計「校園植物」教學模組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青蓉(2006)。台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使用後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儒、呂建政譯(2003)。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周儒(2008)。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永續環境教育成果專輯,23-27。台北:台北縣政府。
馬季鈿(2002)。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琪瑩(2004)。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象山生態探索為例。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啟明(2003)﹕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應用--一位教師的行動研究。台中市: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子超 ( 2001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2003)。環境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實務暨環境教育種子學校基礎課程研習手冊,33-41。台北:台北縣教育局。
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和李長燦等合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立莉(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滄敏(2001)。多元智慧之主題探索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瑞婷(2007)。情境感知式行動戶外生態教學系統建置與應用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正譯(2001):(Hoerr, T. R. 原著﹐Becoming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school)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台北﹕遠流。
陳建志(2004)。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23(4),10-13
陳建志(2008)。九年一貫vs. 校園環境生態之經營管理。2008校園棲地營造種子教師研習營,33-36。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建志、黃龍椿(2008)。台北盆地淡水溼地現況與棲地營造相關問題。2008校園棲地營造種子教師研習營,27-31。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建志、蔡宜君(2008)。大台北地區校園生態池現況。2008校園棲地營造種子教師研習營,19-26。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炳煌(1994)。臺灣中西部海岸溼地暨水鳥保育策略。在區域性環境保護策略研討會,55-61。臺中: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陳貞譁(2007)。台北市國小校園生態池類型暨環境效益之探討。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智帆(2005)。永續校園生態景觀池之規劃設計課題探討─以92年度申請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南區國民小學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宜壕(2008)。流水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多樣性之影響─以土城彈藥庫教學模組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敏(2003)。體驗自然活動對兒童欣賞自然的影響之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銘(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水生植物概念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成(2006)。以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高美溼地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運忠(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鏡毅譯(2002)(Peter H.Raven 著)。建立國家生物資源資料庫的重要性,臺灣生物資源調查及資訊管理研習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11,1-12。
楊冠政(1991)。環境教育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式,環境教育季刊,9,3-19。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台北市:明文書局。
雷敏君(2001)。多元智慧教學對學生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美莉、陳榮宗(2005)。溼地生態。2005年7月26日取自: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網頁 http://www.tesri.gov.tw/content/perch/perch_wet.asp
蔡宜君(2004)。大台北地區校園水生池經營管理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薏如(無日期)。溼地的價值與功能。2005年7月26日,取自:關渡自然公園解說教育資料庫 http://wagner.zo.ntu.edu.tw/guandu/index.htm
鄭雅勻(2007)。水生池運用於環境教育之探討─以永續校園為例。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碩琦(2004)。流水學習法與一般解說教學法之比較研究─以下坪植物園國中生之戶外教學為例。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慧敏(2002)。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麗真(2005)。國小二年級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以五股溼地為例。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湘蓉(2006)。溼地生態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戶外教學研究以社子島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蕙蓮(2008)。溼地生態之美。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永續環境教育成果專輯,23-27。台北:台北縣政府。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Cornell,J.(2005)。共享自然的喜悅,(方潔玫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78)。
二、英文文獻
Armstrong, T. (1999). 7 kinds of smart : Identifying and development your multiple intelligence(2th ed.). New York : Penguin Putnam Inc.
Carlsen,W.S.(1991).Questioning in classroom: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61, 157-178.
Chiang,T.H.(1996). Primary teachers in Taiwan :A study in professional autonomy.Unpublished ph.D.Thesis,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
Elliott, J. (1990).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Implica tions for supervision and for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1), pp.280-298.
Ford, P.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ation.
Fullan, M.,&Pomfret, A(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47(1), 355-397.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3), 200-203; 206-209.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 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 Basic Books.
Mitsch, W. J., & Gosselink, J. G. (2000). Wetland. New York: Wiley.
Monique, C. S.,&Jean, P. D.(1999).Competencies for the good life and the good society.Paris: OECD
Oja, S.,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London: The Falmer Press.
Rudduck, J. (1992). Practitioner research and programs of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 T.Russell & H. Munby (Eds.), Teachers and Teaching: From Classroom to Reflec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chon, D.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Shulman, L.S.(1986).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C.Wittrock(Ed),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pp.3-36).New York: Macmilla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Wright, R.(1985). Motivating teacher involvement in professional growth activities. The Canadian Administrator,24(5),1-6.
Tiner, R. W. (1998).In Search of Swampland: A Wetland Sourcebook and Field Guide.
Troff, B. (1997). Introduction :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B. Torff (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ssessment (pp. Vii-x). IL : IRI Skylight.
封面
摘要
謝誌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1.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