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雯婷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Wen-Ting
中文論文名稱:蛙類生態保育課程融入動物單元之提升國小五年級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陳建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蛙類生態生態保育課程融入式教學
英文關鍵字:frog ecologyecology conservational curriculuminfusion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用單組前測—後測設計(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以量為主、質為輔的方式,並採方便取樣。實驗對象為台北市大安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教學班級進行融入式教學,接受研究者自編之「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搭配室外蛙類生態遊戲教學,融入牛頓版自然與生活科技五上第四單元的「動物」教學,以探討蛙類生態保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蛙類生態保育概念學習之成效、蛙類生態保育態度以及行為之影響。量的研究工具包括「蛙類生態保育知識學習成就測驗」、「蛙類生態保育態度量表」及「蛙類生態保育行為量表」,質的資料收集包括活動學習單、教學者省思札記、學習心得紀錄、以及半結構式晤談。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接受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的學童其「蛙類生態保育知識學習成就測驗」
總分、「什麼是青蛙」、「蛙的生活習性」、「蛙的繁殖」、「愛護蛙
蛙」等分量表後測之得分顯著高於前測之得分。
二、接受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的學童其「蛙類生態保育態度量表」總分、
「環境污染與防治」、「生物與環境」、「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資
源的保育與利用」等分量表後測之得分顯著高於前測之得分。
三、接受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的學童其「蛙類生態保育行為量表」總分、
「親身力行生態保育行為」、「消費行動」、「說服行動」等分量表後測
之得分顯著高於前測之得分。
四、質性資料分析中發現,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對學童在蛙類生態保育知
識、態度及行為上均有正向幫助。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在課程方面,加長室外課程時間、調整實驗課程的實施時間點、即時修正實驗課程、實施實體蛙類觀察提昇專注力、體驗遊戲的運用效果佳、鼓勵教師投入蛙類生態保育課程的融入與推廣;同時建議教學者充實專業知能及提昇自己的教學能力;研究尚可考慮改變研究對象、擴大研究範圍、進行以其他生物為主題的融入式生態保育課程研究,或進行以蛙類生態保育課程做為內嵌課程發展之研究。
This study uses a methodology of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quasi-experiment to primarily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as the second,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is adapted. The sample students were the fifth graders in Da-an Dist of Taipei City, infusion instruction i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which employed “Frogs Ecology Conservational Curriculum(FECC)”. The curriculum is cooperated with outdoor frog ecological game instruction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fourth unit “Animal” in Nature and Life science course of Newton edition. To inquire how the curriculum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of and the attitude, behavior toward fro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ertaining to Grade-5 students. The instruments were “Frog Ecology Conservational Knowledge Scale (FECKS)”, “Frog Ecology Conservational Attitude Scale (FECAS)” and “Frog
Ecology Conservational Behavior Scale (FECBS)”. The qualitative data we collected were acivity learning sheets and teachers’ self-evaluation notes as well as students’
learning reflections, tape recording, and Semi-Sutured Interview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1. The students who were employed “FECC” got higher scores in posttest than in pretest, among “the total scores of ”FECKS”, “the Knowledge of what is Frog”, “the
Knowledge of Frog’s Living Custom ”, “the Knowledge of Frog’s Reproduction” and“the Knowledge of Frog Conservation”.
2. The students who were employed “FECC” got higher scores in posttest than in pretest, among “the total scores of ”FECAS”,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ure”, “the Attitude of Creatures and Environment”, “the Attitude of Affin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Attitude of Cradling and Using of Resource”.
3. The students who were employed “FECC” got higher scores in posttest than in pretest, among “the total scores of ”FECBS”, “the Behavior of Auto Ecology
Conservational Behavior”, “the Behavior of Consuming Behavior” and “the Behavior of convictive Behavior”.
4. “FECC” is assistant to promote students’ frog ecology conserva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o add outdoor curriculum hours, adjust the timing of curriculum, correct and reflect the curriculum in time, putting living frogs into curriculum can raise students’ attention, the effect of outdoor frog ecological game is surprising good, encourage teachers to fuse and popularize the FECC. Besides, the researcher also recommends that teachers should enrich their own specialty about this field and increas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Since the sampling were restricted to only fifth graders. In the future, the sampling need cover other areas, integrating other creatures into the curriculum as another research, or try
to make the FECC an inside curriculum as another research.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V
圖 表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8
第三節 研究假說..................................9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生態保育..................................15
第二節 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30
第三節 蛙類的生態................................44
第四節 生態保育教育..............................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71
第一節 研究設計..................................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7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79
第五節 教學活動設計...............................9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1
第一節 蛙類生態保育教學對學生生態保育概念理解之影響...101
第二節 蛙類生態保育教學對學生生態保育態度之影響.......117
第三節 蛙類生態保育教學對學生生態保育行為之影響.......125
第四節 蛙類生態保育課程對學童的影響.................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147
一、中文文獻.......................................147
二、英文文獻.......................................153
附錄壹 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155
附錄貳 蛙類生態保育課程教學活動晤談大綱......................185
附錄參 蛙類生態保育知識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187
附錄肆 蛙類生態保育知識學習成就測驗..........................191
附錄伍 蛙類生態保育態度量表向度題目分配表.....................195
附錄陸 蛙類生態保育態度量表.................................197
附錄柒 蛙類生態保育行為量表向度題目分配表.....................201
附錄捌 蛙類生態保育行為量表.................................203
附錄玖 教學者省思札記......................................205
附錄拾 學習心得紀錄........................................206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十一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怡今(2005)。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實施生物多樣性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王淑君(2003)。以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王進龍(2004)。利用昆蟲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臺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
王雅麗(2003)。國小兒童對「螞蟻社會性行為」的學習歷程。未出版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
王瑞芬(2002)。以螞蟻為主題之統整課程設計與實務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
王爾敏(1992)。先秦兩漢之自然生態保育思想。漢學研究,10(2),1-26。
王鴻濬(1998)。自然保育行動的經濟效益。載於劉小如、黃勉善(主編),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25-36 頁)。台北市: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04)。兩生類。載於顏仁德(主編),生物多樣性(130-141 頁)。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3)。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無日期-a)。台灣地區自然保護區域現況。上網日期:2008,08.07。取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3002&CtNode=205&mp=1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2009)。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上網日期:2009,05.05。取自: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lp.asp?ctNode=631&CtUnit=407&BaseDSD=7&mp=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996)。綜合性保育措施。2008 年8月5 日,取自:http://cec.tesri.gov.tw/cec/html/02/02_content12-04.htm
余興全(1985)。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
吳聖才(2001)。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生鳥類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運全、謝智謀(2002)。生態旅遊遊客環境態度之研究~以綠島為例。旅遊健康學看,2(1),37-51。
吳聰賢(1983)。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6 版)(439-491 頁)。台北:東華書局。
呂光洋(1990)。臺灣的兩棲類動物。台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光洋、陳世煌(1982)。臺灣實用登山求生自然全集3-台灣的兩棲類。台北市:張正雄策劃編著。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巫偉鈴(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李三畏(1990)。我國自然保育工作現況。第二屆自然保育研習會論文集暨會
議紀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佳蓮(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昆蟲多樣性 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李承恩(2002)。蛙類的價值。2008 年7 月15 日,取自:http://n.froghome.info/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周金陵(1992)。國民中小學教師對環境問題的態度調查。未出版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華、黃榮村 等(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在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50)。台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周昌弘、夏禹九(1994)。福山森林生態系研究。科學發展月刊,21,24-29。
周義國(1998)。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林育聖(2008)。蛙類生態教學對學童的生態知識、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秀蓁(2007)。國小四年級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享能(無日期)。國際自然保育發展之趨勢。國家政策論壇,92,239-247。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林春富、戴孜文(2002)。夏夜蛙鳴。自然保育季刊,38,34-37。
林春富、戴孜文(2003)。兩棲類的覓食。自然保育季刊,41,45-48。
林音(1993)。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4(3),265-299。
林淑人(2006)。台中縣市國小中年級學童昆蟲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登秋、林文雄、紀正良、梁晏綾(2000)。影響大一學生環境知識因子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8,93-107。
林慧容(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 --以台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應本(2004)。一個國小鳥類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邱美蘭、彭國棟(1994)。大家一起來保育野生動物:生態保育推廣手冊。南投縣集集鎮:省特有生物中心。
邱銘源(2003)。淺談蛙類棲地的營造。自然保育季刊,44,29-35。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約瑟夫.柯內爾(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初版)(王家祥譯)。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約瑟夫.柯內爾(1995)。共享自然的喜悅(初版)(方潔玫譯)。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威廉.劭德(2004)。青蛙大浩劫(黃薇菁譯)。台北縣:經典傳訊文化。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6,12-21。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43(1),27-45。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戚永年、許慧苓(2001)。新環境典範在環境態度分析上之應用。臺灣林業,27(4),47-5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年7 月24 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莊素珍(2002)。探討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校園昆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許凱琳(2006)。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與學習表現之探討-以景美仙跡岩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許毅璿(2007)。生命密碼。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陳立國(2003)。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發展昆蟲教學模組課程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佳珣、陳忠峰(2007)。面對臺灣-生態氣候篇,台北市:公共電視。
郭金水(1992)。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台北師院學報,10,177-214。
陳采綸(2006)。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之教學初探研究───以基隆潮境公園為例。未出版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郭信宏(2004)。深坑地區昆蟲資源調查與教學設計(以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陳建志(2004)。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23(4),10-13。
陳建志、紀純真、金志美(1997)。台灣鄉土動物的保育與教學。動物園學報,9,79-85。
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3-30。
陳是瑩、曾怡禎(1991)。台灣地區國小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載於周昌弘、台灣環境教育研究(主編),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7 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淑齡(1991)。環境保護研習活動對國中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陳曉萍(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自然生態保育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彭立(2005)。國民小學鳥類生態與保育課程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曾明麗(2006)。影片教學融入國小四年級水生家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曾淵郁(2004)。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之行動研究 以南投縣光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曾富生、吳詩都(1992)。台灣地區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老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在81 年度環境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摘要(頁39-44)。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
程柏璋(2005)。外來種生物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怡嘉(2004)。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校園裡的昆蟲」單元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
教育研究所。
黃芳銘、楊世安(2006)。家庭因素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影響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51(1),159-183。
黃政傑(1988)。臺灣地區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77-0301-H-003-18)。
黃政傑(1989)。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的比較。現代教育,15,48-54。
黃乾全、王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乾全、黃松元、高慧芬、董貞吟、高翠霞、吳裴瑤 等(1991)。台灣地區教師環保在職研習追蹤評估及課程內容建構分析。衛生教育論文集刊,5,1-43。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5,24-31。
楊冠政(1977)。環境教育簡介。科學教育月刊,11,4-9。
楊冠政(1988)。台灣地區推行環境教育之規劃研究。行政院環保署。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2。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龍立、江啟昱、陳茜如(2000)。國小自然教科書內容屬性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0 專刊,18-46。
楊懿如(1992)。蛙-訪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類。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懿如(1998)。賞蛙圖鑑。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協會。
楊懿如(1999)。青蛙學堂。2008 年7 月24 日,取自:
http://www.froghome.idv.tw/index.htm
楊懿如(2003)。賞蛙呱呱叫。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懿如(2004)。無尾目。在脊椎動物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著,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兩棲爬行類(頁29-95)。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楊懿如、李鵬翔(1999)。保育專題-台灣的青蛙。2008 年7 月22 日
,取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111305471.pdf2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5。
靳知勤(1994a)。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季刊,23,31-39。
靳知勤(1994b)。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廖啟政、周昌弘(2000)。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科學發展月刊,29(2),81-90。
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劉家伶(2008)。青蛙生態大浩劫-蛙壺菌感染。2008 年8 月2 日,取自:
http://e-info.org.tw/node/32904
劉雅玲(2004)。「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保育行動及相關變項之影響。未出版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孟芬(2006)。國小四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基隆紅淡山為例。未出版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惠卿(1994)。台灣的自然生態保育。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未出版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鄭宗弦(1993)。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師生環境知識、態度之研究暨專業教材環境內容分析。未出版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鄭益明(無日期)。化學污染風起雲湧--生態隱性殺手環境荷爾蒙宜儘速立法管制 (上)。2008 年8 月3 日,取自:
http://e-info.org.tw/issue/environ/2002/en02051401.htm
蕭新煌(1983)。台灣地區環境意識之實證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未出版)。
賴啟文(2005)。水域生物多樣性教學對國小學童生態保育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影響。未出版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薛郁欣(2006)。外來種牛蛙傳染蛙壺菌 造成本土青蛙滅絕。2008 年8 月2 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624
環境教育網(2002)。關於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2008 年10 月1 日,取自:http://sdee.nsysu.edu.tw/mainlist.php?main=history1.htm
蘇宏仁(1999)。國小在職教師對於環境行為的認知、技能及表現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69-380。
二、英文文獻
AmiphibiaWeb (2000). Amphibian species lists. May 5,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amphibiaweb.org/lists/index.shtml
Blum, A.(1981). Knowledge and opinions of ninth grade students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npublished Research report (Hebrew) dissertation,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Rehovot, Israel.
Eyers & Vivian, G.(1975).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s among grade 10 students in austral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an State University.
Global Amphibian Assessment (2004). Key Findings on Threat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All Amphibians Known to Science. May 4, 2009, Retrieved from:http://www.pacificbio.org/ESIN/News/global_amphibian_assessment.htm
Hungerford, H. R., Litherland, R. A., Peyton, R. B., Ramsey, J. M., Tomera, A. N., & Volk, T. L. (1985).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Columbus, Ohio, ERIC/SMEAC. ED 257664.
Jardine, D. W. (2000). “Under the Tough Old Stars”: Ecopedagogical Essays.Vermont: A Solomon Press Book.
Johnson, M., Berger, L., Philips, L., & Speare, R. (2003). Fungicidal effects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 uv light, desiccation and heat on the amphibian chytrid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57, 255-260.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
McNeely J. A. (1999). The great reshuffling: How alien species help feed the global economy, Invasive species and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Klum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pp.11-31.
Morell, V. (2001). The fragile world of frog. National Geographic, 1, 106-123.
Odum, E. P. (1971).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3rd ed.). Phila., Saunders.
Pounds, J. (2006). Global warming and amphibian losses. Nature, 439, 161-167.
Reagan, D. P., & Waide, R. B. (1996). The food web of a tropical rain fores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hard, T. W. (2005). Environment science. NJ: Pearon Education, Inc.
Stuart, S. N., Chanson, J. S., Cox, N. A., Young, B. E., Rodrigues, A. S. L., Fischman,D. L., & Waller, R. W. (2004). Status and trends of amphibian declines and
extinctions worldwide. Science 306:1783-1876.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An Analysis of Amphibians on the 2008 IUCN Red List-Summary of Key Finding. May 4, 2009, Retrieved
from:http://www.iucnredlist.org/amphibians/key_findings.
封面
摘要
謝誌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1.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