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曉旻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 Hsiao Min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三年級學童地震成因相關概念之研究-以桃園某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林明聖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7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地震另有概念晤談
英文關鍵字:earthquakealternative conceptionsinterview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地震的起源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自古以來有許多的猜測,現今我們知道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板塊運動。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頻率相當頻繁,但學校課程卻很少提及地震相關概念,為了推廣地震知識,本研究旨在探究現今國小三年級學童地震成因相關概念現況及其另有概念。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採取個別晤談的方式。晤談對象為桃園某國小三年級學童共82名。地震成因相關概念訪談大綱主要分三大部分:「地震成因」、「地球內部構造」、「專有名詞概念」。
全部學童都經歷過地震,有78.5%學童認為地震就是房子、地面或物體搖晃。有23.2%認為板塊運動是地震的主因。但91.5%學童對於人為地震的概念並不清楚。
僅有31.7%學童認為每個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地震,1.2%學童認為一天可以發生好幾次地震,對於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頻率以及地球內部構造,多數學童都具有另有概念。
約有五成多的學童並沒有「無感地震」的觀念,約有四成多的學童並沒有「餘震」的概念,而有六成多的學童認為震度與水平距離或垂直距離有所關係。
The origins of earthquakes have always been one of the public concerns, plenty of speculations have been evolved since the ancient past, and now, we recognize that earthquakes mostly occur due to plates interactions. Situated on the 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earthquakes occur frequently in Taiwan. Howeve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little chance to learn about the phenomena in class. In order to popularize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earthquakes ,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s of the 3rd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children’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The study applies the method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individual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ees were 82 schoolchildren of the 3rd grade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he outline interview of Earthquake cause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contains three parts:” earthquake causes”,
”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 and “the concept of proper nouns”.
All children have experienced earthquakes , and 80% of interviewed schoolchildren consider earthquakes as the shaking of houses , the ground or common objects.23.2% of them consider plate moving is the main cause of earthquakes. But 91.5% of them have an unclear concept of artificial seismicity.
31.7% of these schoolchildren consider that earthquakes occur probably in every places , and only 1.2% of them consider more than one earthquake could happen in one day. Most of these schoolchildren hav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the Earth internal structure and many respects of earthquakes, including time, location and frequency.
About 50% or more schoolchildren don’t have the concept of unfelt earthquake , about 40% or more schoolchildren don’t have the concept of aftershock , and about 60% or more schoolchildren think that intensit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horizontal distance or vertical distance.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Ⅸ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研究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地震的理論與成因……………………………………………………7
第二節 板塊相關概念………………………………………………………..15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21
第四節 概念的研究與討論…………………………………………………..26
第五節 相關的研究…………………………………………………………..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節 甘梯圖……………………………………………………………..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學童在「地震成因」之概念分析…………………………………….55
第二節 學童在「地球內部構造」之概念分析……………………………….74
第三節 學童在「地震專有名詞」之概念分析……………………………….9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5

參考文獻…………………………………………………………………………127
中文部分…………………………………………………………………..127
英文部分……………………………………………………………………131
網際網路部分………………………………………………………………132

附錄…………………………………………………………………………..…133
附錄一 訪談大綱(初稿)………………………………………………133
附錄二 訪談大綱(修訂版)……………………………………………134
附錄三 1901年到2006年臺灣地區災害性地震……………………….135
中文部分
中央氣象局(2000)。地震。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00)。地震百問。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牛頓出版公司編輯部(1999)。地震大怪獸。臺北市:牛頓。
王文科(1999)。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王乾盈(1997)。臺灣地震觀測。地球科學園地,創刊號,18-24。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
49,39-45。
朱傚祖(2000)。臺灣土地故事。大地地理雜誌,144(3),23。
李政隆(1987)。地震:預測和防災。臺北市:華視。
李建成(2000)。台灣的地體構造簡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李毓昭、張佳微合譯(2000)。大地震(初版)(原作者:阿布勝征)。台中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年)
何春蓀(1981)。普通地質學。臺北市:五南。
何春蓀(1996)。普通地質學。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余錚皞、劉桓吉、紀宗吉(2000)。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探討地質災害造成的環境衝擊。環境教育季刊,41,14-24。
吳佳蓉(2004)。國小中年、低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聖、蕭謙麗(2003)。板塊構造學說。科學研習,42(4),10-32。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曉君(2006)。不同的地震防災教學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琳(200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概念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滿(1993)。國小學童地球科學概念之理解。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6,193-219。
馬國鳳(2000)。活躍的地球。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地震紀念專輯。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馬國鳳(2003)。地震生活中的未知與恐懼。科學發展,372,65-71。
梁雲芳(2004)。來自地底的脈動。科學發展,380,51-57。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03)。台灣地區重大天然災害-地震篇。臺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莊安祺(1997)。大地怒吼-地震和火山的故事(原作者:麥瑟斯.萊維、馬里歐.薩爾瓦多利)。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莊安祺(1997)。大地怒吼(原作者:Levy & Salvadori)。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張鈺梅(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板塊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1993)。奧斯貝爾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3,31-51。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科學教育學刊,8(1),49-56。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三期。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科學教育中心發行。
許民陽(2000)。地震與地表破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紀實。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9,26-43。
教育部(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
郭重吉、許玫理(1992)。從哲學觀點的演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531-559。
郭瑞濤、林政宏(1994)。地球科學概論。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郭純慧(2001)。國民小學學童地震與地球內部構造之另有概念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
陳博亮(2000)。地震-地球的聲音。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地震紀念專輯。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國彥(1987)。台灣的地震與防災教育。教學與研究期刊,89,63-111。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期刊,49(6),123-130。
陳瓊森(1998)。從建構主義觀談概念形成及概念轉變。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50。
游繁結(2000)。地震與防災。「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震紀念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9-48。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教月刊,66,45-56。
黃貞貞(2001)。災區與非災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地震知識程度、災後壓力、攻擊行為與震後學習之比較。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朝恩(1991)。人類與自然災害。臺北市:幼獅文化。
黃明豐(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原著:Glynn, S.M., Yeany, R.H.& Britton,B.K.)。台北:心理。
鄧景元譯(2005)。天崩地裂-毀滅性地震(原作者:阿尼達•加奈利)。臺北市:圓神。(原著年代:2000)
劉侑青(2001)。震災後災區國小學童的地震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南投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嘉茹(2000)。以研究綱領與本體分類論探究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衡、楊建夫(2004)。臺灣的斷層與地震。台北縣:遠足文化。
蔡義本(1984)。地震與地震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桂冠。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論。臺北市:五南。
盧秀琴、林玟均(2006)。高中生細胞膜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1),70-72。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科學研究資訊,3(2),89-110。
濱野洋三(2001)。圖解地球的構造。臺北市:世茂。
魏明通(1997)。防災教育與校園災害管理。台灣教育,554,2-10。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羅俊雄(2001)。地震危害分析。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羅財德(2003)。以建購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地震概念」之概念學習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秀梅(2008)。臺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地震相關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rown,J.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32-41
Chi,M.T.H(1992).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 categories: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 In R.Giere(Ed.),cognitive modles of science,129-186.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ove,J.E.(1998).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Earth science: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3(2),183-201
Kelly,G.A.(1965).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 New York:W.W. Norton & Co.
Novak,J.D.(1988).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5,77-101
Pella,M,O.(1966).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implications of children’s science. Heienmann Publishers.
Piaget,J.(2003).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8-18
Ross,K.E.K & Shuell,T.J.(1993).Children’s Beliefs about Earthquakes. Science Education,77(2),191-205
Schoon,K.J.(1992).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Earth and space.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40 ,209-214


網際網路部分
中央氣象局(2008):地震測報-災害地震。http://www.cwb.gov.tw/V5/index.htm(摘錄日期:2008/09/14)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2008):大陸飄移學說。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摘錄日期:2008/09/23)
撼天動地(2008):三大地震帶。http://www3.nstm.gov.tw/earthquake/A_1_4_a.htm# (摘錄日期:2008/09/28)
中央地質調查所(2008):地震地質與活動斷層研究。http://cgsweb.moeacgs.gov.tw/result/Fault/web/index-1.htm(摘錄日期:2008/10/03)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2008):地震發生機制。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摘錄日期:2008/09/28)
高弘(2004):臺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中央大學地球科學暨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gep.ncu.edu.tw/(摘錄日期:2008/09/30)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8.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8.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