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中央氣象局(2000)。地震。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央氣象局(2000)。地震百問。臺北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牛頓出版公司編輯部(1999)。地震大怪獸。臺北市:牛頓。 王文科(1999)。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王乾盈(1997)。臺灣地震觀測。地球科學園地,創刊號,18-24。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 49,39-45。 朱傚祖(2000)。臺灣土地故事。大地地理雜誌,144(3),23。 李政隆(1987)。地震:預測和防災。臺北市:華視。 李建成(2000)。台灣的地體構造簡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李毓昭、張佳微合譯(2000)。大地震(初版)(原作者:阿布勝征)。台中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7年) 何春蓀(1981)。普通地質學。臺北市:五南。 何春蓀(1996)。普通地質學。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余錚皞、劉桓吉、紀宗吉(2000)。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探討地質災害造成的環境衝擊。環境教育季刊,41,14-24。 吳佳蓉(2004)。國小中年、低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聖、蕭謙麗(2003)。板塊構造學說。科學研習,42(4),10-32。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曉君(2006)。不同的地震防災教學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琳(200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概念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滿(1993)。國小學童地球科學概念之理解。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6,193-219。 馬國鳳(2000)。活躍的地球。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地震紀念專輯。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馬國鳳(2003)。地震生活中的未知與恐懼。科學發展,372,65-71。 梁雲芳(2004)。來自地底的脈動。科學發展,380,51-57。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03)。台灣地區重大天然災害-地震篇。臺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莊安祺(1997)。大地怒吼-地震和火山的故事(原作者:麥瑟斯.萊維、馬里歐.薩爾瓦多利)。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莊安祺(1997)。大地怒吼(原作者:Levy & Salvadori)。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5年) 張鈺梅(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板塊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1993)。奧斯貝爾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3,31-51。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科學教育學刊,8(1),49-56。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第三期。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科學教育中心發行。 許民陽(2000)。地震與地表破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紀實。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9,26-43。 教育部(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 郭重吉、許玫理(1992)。從哲學觀點的演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531-559。 郭瑞濤、林政宏(1994)。地球科學概論。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郭純慧(2001)。國民小學學童地震與地球內部構造之另有概念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 陳博亮(2000)。地震-地球的聲音。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地震紀念專輯。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國彥(1987)。台灣的地震與防災教育。教學與研究期刊,89,63-111。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期刊,49(6),123-130。 陳瓊森(1998)。從建構主義觀談概念形成及概念轉變。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50。 游繁結(2000)。地震與防災。「預約美麗新家園」走過百年大震紀念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9-48。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教月刊,66,45-56。 黃貞貞(2001)。災區與非災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地震知識程度、災後壓力、攻擊行為與震後學習之比較。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朝恩(1991)。人類與自然災害。臺北市:幼獅文化。 黃明豐(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原著:Glynn, S.M., Yeany, R.H.& Britton,B.K.)。台北:心理。 鄧景元譯(2005)。天崩地裂-毀滅性地震(原作者:阿尼達•加奈利)。臺北市:圓神。(原著年代:2000) 劉侑青(2001)。震災後災區國小學童的地震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南投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嘉茹(2000)。以研究綱領與本體分類論探究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衡、楊建夫(2004)。臺灣的斷層與地震。台北縣:遠足文化。 蔡義本(1984)。地震與地震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桂冠。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論。臺北市:五南。 盧秀琴、林玟均(2006)。高中生細胞膜生理現象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1),70-72。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科學研究資訊,3(2),89-110。 濱野洋三(2001)。圖解地球的構造。臺北市:世茂。 魏明通(1997)。防災教育與校園災害管理。台灣教育,554,2-10。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羅俊雄(2001)。地震危害分析。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羅財德(2003)。以建購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地震概念」之概念學習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秀梅(2008)。臺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地震相關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rown,J.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32-41 Chi,M.T.H(1992).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 categories: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 In R.Giere(Ed.),cognitive modles of science,129-186.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ove,J.E.(1998).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Earth science: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3(2),183-201 Kelly,G.A.(1965).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 New York:W.W. Norton & Co. Novak,J.D.(1988).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5,77-101 Pella,M,O.(1966).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implications of children’s science. Heienmann Publishers. Piaget,J.(2003).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8-18 Ross,K.E.K & Shuell,T.J.(1993).Children’s Beliefs about Earthquakes. Science Education,77(2),191-205 Schoon,K.J.(1992).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Earth and space.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40 ,209-214
網際網路部分 中央氣象局(2008):地震測報-災害地震。http://www.cwb.gov.tw/V5/index.htm(摘錄日期:2008/09/14)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2008):大陸飄移學說。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摘錄日期:2008/09/23) 撼天動地(2008):三大地震帶。http://www3.nstm.gov.tw/earthquake/A_1_4_a.htm# (摘錄日期:2008/09/28) 中央地質調查所(2008):地震地質與活動斷層研究。http://cgsweb.moeacgs.gov.tw/result/Fault/web/index-1.htm(摘錄日期:2008/10/03)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2008):地震發生機制。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摘錄日期:2008/09/28) 高弘(2004):臺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中央大學地球科學暨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gep.ncu.edu.tw/(摘錄日期:2008/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