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國弘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探討
指導教授姓名:賴阿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人際關係國小學童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關係。以臺北市五和六年級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有效回收調查問卷873份,而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為「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量表、網路素養量表及人際關係量表」,並根據調查結果採用敘述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得到以下的研究結果:
一、國小學童家裡可以上網佔95.8﹪;通常每次網路使用時間以1小時以內最高佔35.5﹪;每週上網次數以2~3次最高佔41.2﹪;喜好在網路上使用的功能以上網玩遊戲最高佔68.3﹪。
二、國小學童網路素養以「網路安全」層面得分最高;各分層面皆在中間值以上,顯示出目前國小學童的網路素養情況良好。
三、國小學童人際關係整體屬中上程度,以「與家人的關係」層面得分最高,其次為「與朋友的關係」,而「與師長關係」得分最低。
四、臺北市國小學童「年級」、「性別」、「社經地位」、「家裡是否可以上網」及「家長對兒童使用網路態度」在網路素養及人際關係層面有差異。
五、國小學童「是否擁有個人網站」、「網站更新頻率」、「網路使用時間」、「每週上網次數」、「網齡」、「上網地點」、「網路使用動機」、「喜好使用的功能」、「是否喜好上網玩遊戲」及「喜好的網路遊戲類型」在網路素養及人際關係部份層面有差異。
六、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成正相關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表次 v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的概述及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網路素養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各變項間的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8
第六節 資料分析的方法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及人際關係之
現況分析 5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網路素養上之差異性分析 5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人際關係上之差異性分析 63
第四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在網路素養之差異性分析 68
第五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在人際關係之差異性分析 84
第六節 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的相關分析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21
附錄一:專家修正意見 121
附錄二: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預試問卷.....125
附錄三: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
係」正式問卷 135
附錄四:量表使用同意書 145
一、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柏壽(1985)。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做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5,47-198。
何志宗(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與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文平(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與人際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正飛(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10)。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五南。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李芝熒(2008)。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與國中生網路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網路素養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網路素養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林以正(1995)。人際與自我。學生輔導通訊,36,46-51。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佳旺(民92)。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欣玫(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玲(2004)。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翠湄譯(1995)。D.R.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心理。
施依萍(1997)。臺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MichaelArgyle&MonikaHenderson,1985)。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曼蘋(1996)。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翁婉真(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10年3月30日。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b.pdf
高希均(2003)。反冷漠的知識人。臺北市:天下文化。
涂秀文(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01)。臺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89學年度第二學期)。2004年6月11日。網址: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9)。國民小學校別資料。2009年11月21日。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18421
許平福(2005)。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倫理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玉霞(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仲毅(2002)。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31-34。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2,66-80。
郭啓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建長(2009)。臺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炳男(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淑惠(2000)。青少年與電子網路。社會變遷與新世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Ⅱ,87-96。
陳皎眉(1993)。如何作自己的公關?談人際關係。載於吳靜吉、林邦傑(主編),與年輕談心:青年人的自我追尋(頁97-118)。臺北:遠流。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空大。
陳雪梅(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增穎(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傅義婷(2008)。國中學生人際關係、網路素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家寶(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網路素養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孟元(1999)。國小學童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7-154。
黃厚銘(2002)。網路上的身份認同。資訊社會研究,2,226-228。
黃祝(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之研究-以臺北市吳興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富順(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載於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臺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黃琪皎(2008)。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煜峰、雷靂(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瑞琴(1994)。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際。彰中學報,20,125-133。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曉婷(2001)。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國樞、張春興(1990)。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臺北:環宇。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
葉合倩(2006)。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詹銘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翟本瑞(2001)。逃到網中:網路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何建明(主持人),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2004年6月30日,取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ios.sinica.edu.tw.autorpa.tmue.edu.tw:81/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關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蔣姿儀(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存裕(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沛錡(2005)。網路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文化。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鄭綺兒(2002)。影響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態度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浩傑(2007)。國小學童網路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昱霖(2007)。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羅瑞玉(1998)。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1,105-140。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緒論。臺北:心理。

二、英文部分
Berndt, T. J.(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lack, K. A.(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 Friends. Adolescence, 35, 499-513.
Brammer, L.M.(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5th ed).N.Y.:Allyn and Bacon.
Brown, T S, Brown, J T, & Baack, S A (1988). “A reexamination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usage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7, 261-269.
Buhrmester, D,& Furman, W(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 58, 1101-1113.
Cambell, N J (1990). Self-perceived computer proficiency, computer attitudes, and computer attributions as predictors of enrollment in college computer cours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Bost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7618).
Compaine,B.M.(198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In Compaine,B.M.(Ed.) Issues i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45-178.
DeVito, J. A. (1997).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8th ed.) 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Douvan, E A M, & Adelson, J (1966).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 New York: Wiley.
Duck, S & Wright, P(1993). Reexam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Same-Gender Friendship:A Close Look at Two Kinds of Data Sex Roles:A Journal of Research,28, 709-727.
Epstein, S. (1983). The unconscious, the preconsciou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J. Suls & A. Greenwald (Ed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Vol. 2, pp. 219-247). Hillsdale, NJ:Erlbaum.
Hamachek (1982). Encounters with others. New York: Dryden.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ule,P.A.(1996). Toward 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 in a Computer Skills Course.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4(1), 25-48.
Jones, G P & Dembo, M H(1989). Age and Sex Role Differences in IntimateFriendship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35(4), 445-462.
King, S. A. (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ebpages.charter.net/stormking/iad.html.
Koohang, A. A. (1989). “A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anxiety, confidence, liking, and perception of usefulnes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er in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22(2), 237-250.
Lockheed, M. E., Nielson, A., & Stone, M. K. (1985).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1), 81-96.
Loyd, B H, & Gressard, C P (1984). “The effects of the sex, age,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on computer attitude” AEDS Journal, 40, 67-77.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
Newcomb, A. F. & Brady, J. E. (1982). Mutuality in Boy’s Friendship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53, 392-395.
O’Dea, J. A., & Abraham, S.(1999).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ody Weight,Gender,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Adolescence,34, 69-80.
Reece, M J, & Gable, R K (1982).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2, 913-917.
R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Reis, H T, Senchak, M & Solomon, B(1985). Sex Differences in the Intimacy of Social Interaction: Further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8(5), 1204-1217.
Reisman, J M, & Shorr, S I (1978). Friendship Claims and Expectations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Child Development 49 (3), 913-16.
Sapadin, L.A.(1988). Friendship and Gender:Perspectives of Professional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 5(4), 387-403.
Schutz, W. C. (1958).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Oxford: Rinehart.
Shearn,E.T.,JR.(1995).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and Competencies for Network Literacy.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6/04A.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5). Inter-Act :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ternation Thomson Publishing.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y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3), 237-244.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