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余媺舲
研究生英文姓名:yu-mei-ling
中文論文名稱: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之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改變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f a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on Emotion Awareness Ability and Emotion Expression for Children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指導教授姓名:熊曣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完形取向團體輔導情緒困擾傾向兒童情緒覺察情緒表達
英文關鍵字:Gestalt Approached Groupchildren-inclined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emotional awarenessemotional expres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5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形取向的團體方案」對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之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之改變研究。

本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低年級六名情緒困擾傾向兒童為研究對象,以「情緒障礙量表」為工具,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前測、後測的評量。研究者以小團體帶領方式,對研究對象施以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一共十二次的「完形取向團體輔導」。

本研究以團體歷程為主要分析內容,在團體輔導歷程中,分析團體成員在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之改變情形。此外更在團體結束後,分別與導師、家長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訪談,來瞭解受試者於團體外的改變,藉以進行量化與質性資料的對照與相互印證。

本研究的研究的發現如下:
1、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於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能夠增進其在覺察方面的表現情況。
2、完形取團體輔導對於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能夠增進成員情緒外界、中界、內界之覺察表現。
3、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於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能夠增進其在口語、非口語方面情緒表達的正向改變。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且提出在實際運用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關鍵字:完形取向團體輔導、情緒困擾傾向兒童、情緒覺察、情緒表達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as it explores how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can have converted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for lower-grade children

This study has resorted to 6 children of lower-grade students with inclination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s its subjects of study, while Scale for Assessing Emotional Disturbance (SAED) is employed as the tool that will conduct pre-test and post-test assessment with all the subjects. The study will be lead in small group, and the subjects of research will be implemented once every week, with duration of 50 minute in every occasion. In total, there will be 12 occasions of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The study will exploit its group processes as its primary content of analysis,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group counseling it will analyze the scenario of changes among group members during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Besides, the study has conducted interviews respectively with home teachers and parents with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after the group session is completed, in the hope to appreciate the changes of the subjects outside the group. Thus, it can compare and correlate it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1.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is helpful to lower-grade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as it could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awareness.
2.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is helpful to lower-grade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as it could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performance in outer zones, middle zones, and inner zones.
3.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is helpful to lower-grade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as it could enhance their positive change in terms of their oral and non-oral expression of their emotion.

At the end, this study ha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s to carry out discussion, and put forth suggestions that can be utilized in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Gestalt Approached Group, children-inclined with emotional disturbance, emotional awareness, emotional express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完形治療理論 …………………………………………………………12
第二節 情緒困擾理論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完形治療理論於兒童團體輔導的應用及相關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團體方案設計 …………………………………………………………69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75
第六節 測試性團體修正與檢討 ………………………………………………78
第七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分析 ……………………………………………87
第二節 團體成員自我覺察分析 ………………………………………………91
第三節 團體成員情緒表達之改變……………………………………………128
第四節 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於情緒覺察與情緒表
達改之討論……………………………………………………………181
第五章 研究發現、限制與建議 ……………………………………………1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88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文化國小「學生情緒自我辨識」簡易篩檢測驗表
附錄二 邀請函暨家長同意書
附錄三 哆啦A 夢情緒體驗營邀請卡
附錄四 活動通知單
附錄五 家長結構式訪談大綱
附錄六 導師結構式訪談大綱
附錄七 完形取向團體方案之詳案


圖次目錄
圖2-1-1 完形理論與其它領域之關係圖…………………………13
圖2-1-2 完形理論六組相互關連之觀念一覽表…………………13
圖2-1-3 完形的形成與毀滅圖……………………………………16
圖3-1-1 研究流程圖………………………………………………61
圖3-4-1 團體方案架構設計圖……………………………………71
圖4-3-1 團體成員情緒表達改變分析架構圖……………………128
圖5-1-1 團體成員於團體中之情緒表達階段呈現一覽表………185


表次目錄
表3-1-1 「情緒障礙量表」五個分量表標準分數之解釋………63
表3-4-1 完形取向團體方案摘要表………………………………72
表3-5-1 研究進度甘梯圖…………………………………………76
表4-1-1 團體成員基本資料………………………………………88
表4-1-2 團體成員「情緒障礙量表」前後測之評量結果………89
表4-3-1 團體成員在團體內情緒表達口語方面的改變情況……147
表4-3-2 團體成員在團體內情緒表達非口語方面的改變情況…168
表4-3-3 團體成員在團體外情緒表達方面的改變情況…………180
中文參考文獻
王淑俐(1999)。情緒管理DIY。台北:黎明。
王淑俐(2005)。情緒管理。台北:全華。
王桂英(2006)。舞蹈教育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情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方紫薇(1990)。團體發展歷程。諮商與輔導,56期,31-38。
方紫薇 (1997)。與氣憤情緒共舞---氣憤情緒管理策略。學生輔導,51,62-74。
田美惠(2004)。完形技術(雙椅法)-創造內在自我對話的空間。諮商與輔導,222
期,1-19。
吳雅雯(2006)。引用完形治療模式的性別刻板活動方案。諮商與輔導,248期,57-60。
吳文傑(2008)。波爾茲-完形治療的理論與運用。任兆璋修女與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喚醒心靈的大師系列課程。
吳武典(1991)。團體輔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02)。團體輔導。台北:空中大學。
吳秀碧(1994)。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復文。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李欣怡(無日期)。兒童偏差行為之評估與治療。2008年9月22日,取自www.vghks.gov.tw/swd/form/pedpsy.ppt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未版碩士論文。屏東。
何麗儀(1997)。完形治療與教師情緒管理。諮商與輔導,143期,23-27頁。
何長珠(1998)。諮商歷程中之改變與認知。諮商輔導文焠,1期,51-57。
呂淑玲(2004)。情緒困擾兒童的家庭動力畫表現與敘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詅文。台南。
呂欣茹(2006)。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情緒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沈益君譯(2000)。開啟孩子的心窗(原作者:Violet Oaklander)。台北:心理。
林佩儀(2003)。完形治療在童年創傷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05期,28-35。
林怡君(2006)。放掉頭腦,讓心引路-完形諮商的情緒覺察、經驗與表達。諮商與輔導,250期,18-21。
林香君(1997)。在「破車輪」與「劇場」之間-完形團體焦點的選擇。諮商與輔導,143期,11-16頁。
林幸台(1992):性格及行為異常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林亮吟(2008)。兒童情緒方程式需父母用心解答。2008年11月12日,取自www.newstory.info/2002/03/post_100.html
林蕙瑛(2003)。情緒溝通。台北:紅葉。
林展穗(2005)。繪本團體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周明月(2004)。擺脫壞情緒。台北:維德。
周立勳(1996。)書法學習活動對國小兒童情緒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書法學習活動方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卓紋君等譯(2005)。完形治療觀點與應用(原作者:Edwin C .Nevis)。台北:心理。
卓紋君等譯(2002)。完形治療的實踐(原作者:Clarkson,P.)。台北:心理。
洪嘉蓮(2005)。完形取向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增進自我概念與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洪儷瑜(2005)。必也正名乎--行為異常、性格異常、情緒障礙、或嚴重情緒困擾。特殊教育季刊,54,10-15。
洪蘭譯(2002)。大腦的秘密檔案。台北:遠流。
胡幼慧(1997)。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紀惠(2000)。一個情緒困擾兒童在讀書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五南。
施香如(1993)。從完形治療法的觀點談諮商過程中的「覺察」。諮商與輔導,91期,31-34。
唐子俊等譯(2004)。心理動力團體治療(原作者:J.Scott Rutan & Walter N.)。台北:五南。
徐西森(2002)。從「完形」案例談Pearls治療技巧的運用。諮商與輔導,195期,31-32。
徐斌、郭涓(1998)。醫學心理學-應激。北京:北京醫科大學。
徐大偉(1991)。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理性思考、情緒反應、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高麗芷(2000)。兒童情緒障礙與情緒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高明薇(2001)。完形團體的過程與介入技巧。諮商與輔導,183期,9-11。
莊雅惠(2007)。一個被情緒困擾的兒童在敘事取向的輔導歷程中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郭燕黛(2004)。團體歷程。諮商與輔導,224期,17-20。
郭修廷(2001)。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此:五南。
曹中瑋(2000)。完形治療取向的夢工作。輔導季刊,36(4),56-59。
曹中瑋(2008)。曹中瑋與完形治療的夢對話-夢境.女人與大圓滿。張老師月刊,359期。
曹中瑋(2008a)。人人都是情緒馴獸師。張老師月刊,366期,48-53。
曹中瑋(2008b)。是心傷還是神傷。張老師月刊,365期,46-50。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雙月刊,51期,26-39。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選輯。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游淑瑜(1997)。完形雙椅對話技巧及其治療改變機轉。諮商與輔導,143期,2-10。
游恆山譯(2002)。情緒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
張玉鈴(1997)。「形」與「背景」概念在完形治療法中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143期,17-22頁。
張嘉莉譯(2000)。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原作者:Clarkson,P.& Mackewn,J.)。台北:生命潛能。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玉佩(2006)。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研究--以小團體輔導為例。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
張寶珠(1997)。我在完形過程裡。諮商與輔導,143期,31-39。
張瑋琪(2005)。改變生命的樂章-不斷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分析。諮商與輔導,239期,65。
黃淑珍(1995)。覺察完形輔導團體中個人改變的契機。測驗與輔導,133,2744-2766。
黃淑珍(2005)。覺察-完形團體中個人改變的契機。諮商與輔導,238期,32-34。
黃創華、謝曜任(2003)。完形學派的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206期,2-6。
黃彩雲(1998)。父母離異兒童對父母離婚事件歸因與因應歷程之研究-以一個團體諮商歷程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傅娟芬(2004)。治療取向的繪畫研究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汳碩士論文。高雄。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楊極東(1992)。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詹淑瑗(2002)。完形取向團體方案對國小害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袖琪(2003)。父母離異兒童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之輔導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劉秀雅(2002)。完形取向喪慟團體對喪親國中生之輔導效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泰一(2005)。東西方對情緒管理的看法。諮商與輔導,235期,2-7。
鄭小萍、詹東興、田秀蘭(1989)。波爾斯與你-面對此時此助你解決困阨。諮商與輔導,42期,42-43。
鄭玄藏等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Gerald Corey)。台北:雙葉。
鄭安如(1997)。以太極拳的觀點詮釋完形學派。諮商與輔導,143期,28-30。
鄭麗月(2002)。情緒障礙量表。台北:心理。
蔡雪月(2002)完形取向諮商對兩位退縮兒童改變過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版碩士論文。台北。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鍾瑞麗、曾琼蓉(2006)。情緒焦點治療(原作者:Greenberg, Leslie S.)。台北:天馬出版社。
魏麗敏(1994)。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
謝曜任、徐西森(2004)。完形取向遊戲治療對兒童害羞行為的改變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期,1-30頁 。
謝曜任(2001)。完形治療對身工作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83,2-5。
蘇完女(1990)。以「未完成事件」為主題之團體諮商的治療因素、改變機制以及成員的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嚴霽虹(1986)。完形治療學派理論在學校輔導上應用之我見。諮商與輔導,10期,5-10。






英文參考文獻
Blom,G.E.etal.,(1986).Stress in childhood an intervention model for teach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New York:Teachers Colla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Clarkson,P.(1999).Gestalt Counselling in Ac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Clarkson,P. & Mackewn,J.(1993).Fritz Perls.London:Sage.
Dye,A.& Hackney,H.(1975).Gestalt approaches to counseling .Boston:Houghton
Mifflin.
Daniel Goleman(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rockman Inc.
Edwin C .Nevis(2000).Gestalt Therapy :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Wiley.
Erikson,E.H.(1950).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
Fraser,E.M.(1997).Aid to the Child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y Means of Gestalt Therapy.Africa:Univeraity of Pretoria.
Gerald Cory(2001).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6th ed).California:Brook/Core.
Georgr Gazda(1978).Group counseling:Adevelopmental approach
(4th ed.).Boston:Allyn&Bacon.
Golomb,C.(1992).The Childs Creation a Pictorial World(pp.267-307).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ess.
Gesell,A.(1929).Maturation and Infant Behavior Pattern. Psychology
Rev.36,307-319.
Goleman,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antam Books.
Harman,R.L.(1989).Gestalt Therapy with Groups,Couples,Sexually Dayfunctional Men,and Dreams.Charles Thomas Pub Illi.
J.Scott Rutan & Walter N.(2001).Psychodynamic Group Psychotherapy.Arrangement with Paterson Marsh Ltd.
Kepner,E.(1980).Gestalt Group Process.In B.Feder and R.Ronall(Eds.),Beyond the hot seat:Gestalt approaches to group.New York: Bounner/Mazel.
K.T.Strongman (1993).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
Levine, K. (1995). Children depression. \A_;Parents Magazine\A_;,October 1995.
Lewin,K.(1952).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first published 1951)
Izard,C.E.(1972).The Face of Emotion.Appletion-Century-Crofts,New York.
Izard,C.E & Malatesta,C.Z(1897).Prespectives on emoyional development I”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 of early emotional development.in J.D.Osofsky(Ed.),Handbook of infant development(2nd.ed.).New York:Wiley.
Michel,C.(2002).What is Emotion?Behavioural Process ,60,69-83.
Matzko,H.M.(1995).Gestalt therapy:an alternative additions treatment.Addication Letter,11(1),4-7.
Oaklander(2000a).Short-Term Gestalt play therapy for grieving children.in K.H.Gerard & C.E.Schaefer(Eds.)Short-Term Play Therapy for Children.(pp.28-52).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Oaklander,V.(2000b).Window to Our Children—A Gestalt Therapy Approach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ew York:The Gestalt Journal Press.
Oaklander,V.(2001).Gestalt play 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10(2),44-45.
Pearls,F.S.(1976)The Gestalt Approach,and Eye Witness to Therapy:New York:Bantam.
Pearls,F.S.(1959).Gestalt therapy verbatim,Galif:Real People Press.
Pearls,L.(1992).Concepts and misconceptions of Gestalt therapy.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32(3,)50-56.
Reese,S.H.(1996).Art therapy as a catalyst for affective expression with emotionally/behaviorally disturbed children in education. AAC1378723 ProQuest-Dissertation Abstracts.
Simon,L.S.(1998).Finding a voice:Art therapy used to promot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AAC 1390267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imkin,J.(1976).Gestalt therapy Mini-Lectures. Millbrae,Culif:Celestial Arts.
Smuts,J.C.(1987).Holism and Evolution.Cape Town,SA:N&S press(first published 1926).
Sroufe,L.A.(1979).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In J.D.Osofsky(Ed.),Handbook of infant development.New York and London:John Wiley.
Watson,J.B.(1919).Psychology.From the S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3rd ed.,revised).Philadelphia and London:J.B.Lippincott.
Yalom,I.D.(198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hy(3rd ed.).New York:Basic Books.
Yssel,J.M.(1999).Gestalt Therapy with the Allergic Child in Middle Childhood.Africa:University of Pretoria,(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Zinker,J.(1997).Creative Process in Gestalt Therapy.New York:Bounner
封面
摘要
謝誌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12.14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12.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