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級經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0(1),205-234。 王若甯(2006)。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乘法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淑俐(1989)。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淑鈴(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紫蘭(2007)。實施以自我接納為主題的圖畫書教學於國小一年級學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紫薇(1997)。與氣憤情緒共舞—氣憤情緒管理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51期,62-73頁。 皮玉鳳(1989)。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福祐(2003)。國小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何享憫(2008)。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應傑(2002)。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余秀玲(2007)。家庭概念繪本應用於國小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信慧(2006)。繪本式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明娟(2007)。運用繪本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 丹(1990)。兒童發展。臺北:五南。 李 選(2003)。情緒護理。臺北:五南。 李卓儒(2008)。繪本教學與性別態度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盈瑩(2008)。以繪本進行國小低年級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淑芬(2002)。國小學童生氣情緒激起狀態與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瑞玲(1993)。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探討生氣歷程對血壓心理生理機制之影響。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子琳(2006)。從教師觀點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生氣情緒調適。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阮欣怡(2009)。繪本應用於生活課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臺北:五南。 幸佳慧(1998)。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 良(1992)。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4版,19。 林 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文寶、徐守桃、陳正治、蔡尚志(1998)。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真美(2003)。在繪本花園裡。臺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淑玟(2000)。以手指月--從兒童讀書會談兒童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15-16。 林瑞雪(2005)。自尊與生氣情緒對國小學童說謊行為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施淑棉(2008)。國小兒童繪本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以「公平」為核心價值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柳毓珍(2006)。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昭岑(2005)。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麗遠(2005)。閱讀治療介入兒童情緒管理之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大偉(2000)。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素霞(2001)。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嘉政、陳薇后(2000)。童書翻譯之文化現象-以繪本的主題選擇為例。兒童文學學刊,4,177。 唐淑華(2000)。以讀書治療挑戰低成就學生之知識信念的實驗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21-50。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1998)。怒氣與健康現況調查。民97年2月19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1月,7-12。 高瑀羚(2009)。繪本在創意教學上的應用-以「三隻小豬」相關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高翠嶺(1999)。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學童輔導效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美惠(譯)(2006)。EQ(原作者:Daniel Goleman)。臺北:時報文化。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湘君、葛琦霞(2000)。開放教育總動員─25本童書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天衛文化。 張曉玲(2005)。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尊重」為核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汶沂(2007)。情緒主題教學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秀珠(2003)。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如(2003)。性別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以性別角色概念融入國小低年級課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明輝(2008)。繪本應用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以「人與自然」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玫靜(2007)。國小學童生氣刺激、激起狀態及因應方式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俐伶(2006)。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幸(2007)。臺北縣某國小四年級實施本土繪本教學對鄉土知識與鄉土態度學習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淑芬(2004)。理情行為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生生氣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淑玲(2005)。攻擊傾向兒童在讀書治療中之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雪靜(1999)。認知因素對國小兒童生氣情緒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翠吟(2008)。低年級學童繪本教學以增進祖孫情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靜宜(2008)。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值得信賴」為核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從吉(2001)。犯罪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氣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淑瑩(2008)。故事教學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動物保護繪本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梁麗雲(2000)。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國民教育,31,11-14。 彭界凱(2008)。國民小學應用繪本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以「負責」為核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華源、郭靜晃(1998)。健康心理學─跨越生活危機。臺北:揚智文化。 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臺北:五南。 游曉惠(2004)。繪本融入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麗倩(2000)。生氣情緒表現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 葉千芸(2006)。以繪本進行國小二年級英語教學之實驗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文正(2003)。高攻擊傾向學童的攻擊信念、衝動性格與衝突情境訊息處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逸倫(2007)。繪本系列介入教學進行社區環境問題探討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佩華(2008)。由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蔡永瑩(2005)。運用繪本圖像於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尚志(1992)。論「兒童故事的特質」。教師之友,33(5),42-46。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昌(1997)。情緒管理—淺談情緒教育。教師之友,38(1),33-35。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教育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淑瀅(1996)。已婚婦女在家庭事件中的生氣情緒諮商之改變歷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鍾玉鳳(1996)。近十年圖畫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鍾滿英(2006)。圖畫故事書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的閱讀動機、閱讀自我效能成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素菡(2004)。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藍梅瑛(2005)。繪本運用於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嚴單桂(2000)。以故事教學促進幼兒自我概念發展之嘗試歷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臺灣兒童圖畫書》第二章。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9, March 9).Controlling Anger Before It Controls You. Retrieved March 29,2009,from http://www.apa.org/topics/controlanger.html Averill, J. R. (1982). Anger and aggression:An essay on emotion .New York:Springer-Verlag. Averill, J. R. (1983). Studies on anger and aggress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1145-1160.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 Cavanagh, M. E. (1982). The counseling experience: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approach . Prospect Heights, Illinois:Waveland Press. Corey, G. (2003). Therap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Montere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Eckhard, C. I., & Deffenbacher, J. L.(1995).Diagnosis of anger disorder. In Kassinove, H.(Ed.),Anger disorders :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Jersey : Taylor & Francis. Ellis, A. (1977). How to live with and without anger. New York:Reader’s Digest. Fabes, R. A., & Eisenberg, N.(1995). The rel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vivacious emotional responding to social competence,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Cognition and Emotion, 9(2), 203-228. Fishman, C. G. (1982). Teaching preadolescents constructive responses to anger:A classroom curriculum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Izard, C. E. (1977). Human Emotions. New York : Plenum Press. Juvonen, J. (1992). Negative peer re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ct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314-321. Lazarus, R. S. (1991).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April, 352-367. Murphy,B. C., & Eisenberg, N. (1996). Provoked by a peer:children’s anger related respons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function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1), 103-124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 (2004, March) Anger: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This Complex Emotion. Retrieved May 17, 2009, from http://www.education.com/reference/article/Ref_Anger_Helping/ Novaco, R. W. (1977). Stress inoculation:A cognitive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u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5(4),600-608. Novaco, R. W. (1979).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anger and stress. In P.Kendal &S.Hollon(Eds.).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Theory, research and procedur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Tavris, C. (1989). Anger- the misunderstood emotion. New York:Simon&Schuster. Zeece, P.D.(2000). Books about feelings and feelings about books:Literature choices that support emotional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2),11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