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許金華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縣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of Senior Physical Educational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姓名:曾慧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自我概念行為困擾國小高年級體育班
英文關鍵字:self-conceptbehavioral disturbancessenior physical educational grad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的現況,並考驗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社經背景的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的相關性。
本研究取樣臺北縣8所國民小學高年級體育班學童226位為研究對象,以「兒童自我態度問卷」、「行為困擾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百分比、次數分配、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為統計方法。茲將研究結論說明如下:
一、國小體育班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普遍偏低,其自我概念正向積極,而行為困擾尚屬良好。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分析。
1、國小體育班男童在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與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顯著高於女童。
2、國小體育班學童高社經地位者在對外界接納的態度上,顯著高於低社經地位。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行為困擾上的差異分析。
1、不同性別之國小體育班學童,其行為困擾沒有顯著差異。
2、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體育班學童,其行為困擾沒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體育班學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呈現顯著負相關。
本研究的最後,並對教育行政單位、教師、家長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al students in grades five,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n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was also discussed.
This study sampled 226 senior physical educational 5th graders from 8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research tools were“Scale of self-concept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Scale of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percentage test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al students appeared to be relatively low. They had positive self-concept, but their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are still good.
2. The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on senior graders’ self-concept based on their gender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 Gender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ir recep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outside world.
3.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on senior graders’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based on their gender an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b.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economic status.
4.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of senior graders:
In the five subscales and main scale of self-concept and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the two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Lastly,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bureaus,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行為困擾的理論與研究 36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62
第四節 運動和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4
第四節 實施步驟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基本資料、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現況分析 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分析 8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在行為困擾上的差異分析 93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體育班學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性研究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0
中文部分 110
英文部分 117
附錄一:個人基本資料 121
附錄二:兒童自我態度問卷 123
附錄三 行為困擾量表同意書 124
中文部分
王亦榮(1988)。理性情緒治療法對視覺障礙學生情緒困擾、自我觀念之效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建宇(2009,4,28)。韓國學生運動員缺課適應力差。國語日報,A2版。
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何福田(1978)。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武典(1989)。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國銑(1990)。我國運動員運動成就與家庭因素關係之研究。亞洲體育季刊,3(2),140。
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吳裕益(1987)。兒童自我觀念量表之修訂及其在輔導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82,1564-1569。
吳裕益與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
呂佳璇(2002)。音樂治療教學對一般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坤崇與歐慧敏(1993a)。行為困擾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坤崇與歐慧敏(1993b)。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淑楨(2006)。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6-9。
周文欽、賴保禎、金樹人與張德聰(2000)。諮商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美珍(2003)。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觀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林正文(1982)。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及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台南師專學報,15,79-143。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若和(1993)。兒童自我概念之評量研究。台北:心理。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胡海國(譯)(1992)。Elizabeth B. Hurlock著。靑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
胡舜安(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徐大偉(1992)。理性團體諮商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理性思考、情緒反應、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啟偉(1996)。體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德聰(1998)。少年心理輔導。載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編),青少年白皮書(頁299-332)。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莊鵬輝(1996)。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樹淵與崔凌震(2004)。健康與體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1987)。兒童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玉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碩文,未出版,台北。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怡如與陳孟文(2001)。運動對兒童中期身心影響之探討。台灣體育學報,9,117-182。
陳明終與劉春榮(1996)。學生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國教月刊,43(1、2),34-48。
陳芬芳(2004)。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彰化。
陳美華(1992)。運動員的自我概念探討-以體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華(2006)。有氧舞蹈對大學女學生身體自我概念及自尊之影響暨其因果模式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燕珠(2004)。靑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靜江(1993)。從生態觀點談身心障礙兒童問題行為之處理。載於何素華(主編),特殊教育研習專輯(頁173-176)。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曾文鑑(2002)。新竹縣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002(2),233-270。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端真(1991)。德哈二氏自我瞭解發展模式在中國文化中的驗證及其在評估認知治療效果上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
曾廣森(1983)。國民中學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廣森與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曾慧桓(2002)。國小運動代表隊和非代表隊身體自我概念及自我概 念之差異及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曾慧敏(1985)。自我統整性別角色與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德祥(1998)。靑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玉女(1991)。兒童的生活壓力、自我能力評估及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與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417-463)。台北:環宇。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的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主編),青少年行為與輔導-對學校道德教育與訓導工作的檢討(頁3-19)。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楊國樞(1983)。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馥綸(1985)。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臺北縣政府電子法規資料庫(2007)。臺北縣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8年9月1日,擷取自
http://web.law.tpc.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A0050184
臺北縣教育局(2008)。九十七學年度各鄉鎮學校國民小學體育班五年級人數統計表。2008 年12月1日,擷取自http://www.tpc.edu.tw/_file/2052/SG/25501/39347.html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慧娟(1989)。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子女社會適應比較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歐慧敏(2002)。國中小學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賡續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215-254。
鄭石岩(1999)。在運動中養身養心。學生輔導,63,112-119。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文(1990)。行為困擾學生的認識與處理。輔導月刊,26,13-15。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與張德聰(2003)。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高橋(1986)。社會學。台北:巨流。
簡瑞隆(2005)。參與運動校隊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影響
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魏麗敏(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
究。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racken, B. A. (1996).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Wiley.
Burns, R. B. (1984). The self-concept in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3nd. ed.). New York: Longman.
Cooke, A. K.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elf-esteem. The Journal of
Gender-Specific Medicine, 2, 46-52.
Corey, G. F.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
Crain, R. M., & Bracken, B. A. (1994). Age, race, and differenc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 E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 acquisition, cintext-dependent model.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496-511.
Crews, S. J., & Landers, S. M. (1987).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erobic fitness and reactivity to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In V.Seefeld (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 being(pp.304-341). London: Routledge.
Damon, W., & Hart, D. (1988). Self-understanding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gra, N., Parkin, A., Gale, F., & Frake, C. (2003). A multidisciplinary
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for front-line
professionals (2th ed.). London and Philadephia.
Egan, G. (1986). The skilled helper. Chicago: Brooks.
Ellis, A., & Dryden, W. (1997). The practice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New York: Springer.
Fitts, W. H. (1965). Manual: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ox, K. R. (2000).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self-perceptions and self-esteem. In S.J. H. Biddle, K. R. Fox & S. H. Boutcher (Eds.),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p. 88-117). London: Routledge.
Frey, J. H., & Eitzen, D. S. (1991). Sport and socie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 503-522.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per, J. F., & Marshall, E. (1991). Adolescents’ proble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104),
799-808.
Hurlock, E. B. (198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Jones, C. J. (1992). Enhancing self-concepts and achievement of mildly handicapped students: Learning disabled, mildly mentally retarded, and behavior disorder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Kloomok, S., & Cosden, M. (1994).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self-concept,
academic “discounting”, non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2), 140-153.
Koocher, G. P. (1971). Swimming competence and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75-278.
Lynch, M. D. (1978, September).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ymposicem on self-concept, Boston, MA.
Lynch, M. D., Norem-Hebeisen, A. A., & Gergen, K. J. (1981). Self concep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MA.: Ballinger.

Marsh, H. W., Barnes, J., Cairns, L., & Tidman, M. (1984). The 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Age eff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level of self-concept for preadol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940-956.
Marsh, H. W., Perry, C., Horsely, C., & Roche, L. (1995).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s of elite athletes: How do they differ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7, 70-83.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ontemayor, R., & Eisen, M.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ions from children to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3(4), 314-319.
Morrison, G., & Cosden, M. (1997). Risk, resilience and adjust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0(1), 43-60.
Nicholson, S. I., & Antill, J. K. (1981). Personal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eer acceptance and sex-role ident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0, 309-325.
Richard, F. M., Kathy, G. B., & Craig, M. R. (1983).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New York: Burgess.
Rutter, M. (1980). Changing youth in a changing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lokun, S. O. (1990). Comparison of nigerian high school male athletes and anonathletes on self-concept.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70, 865-866.
Seefeldt, V. D., & Ewing, M. E. (1997). Youth sports in America: An overview.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 2(11), 1-11.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hields, D. L. L., & Bredemeier, B. J. L. (1995).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nyder, E. E., & Kivlin, J. E. (1975). Women athletes and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body image. Research Quarterly, 42(2), 191-199.
Sonstroem, R. J. (1984). Exercise and self-esteem.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2, 123-155.
Tattersfield, C. R. (1971). Competitive sport and person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Author.
Walters, S. T., & Martin, J. E. (2000). Does aerobic exercise really
enhance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 3rd- 5th grade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3, 51-60.
Wastlund, E., Norlander, T., & Archer, T. (2001). Explor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 meta-analysis of the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1. Cross-Cultural Research, 35, 208-303.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insler, A., & Wallace, G. L. (2002). Behavior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parent-teacher agreement and relations wit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3(1),
41-58.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謝詞
中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