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蔡佩真
研究生英文姓名:Tsai Pei-Chen
中文論文名稱:論陳永華的歷史評價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Chen Yung-hua’s History Evaluation
指導教授姓名:秦照芬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陳永華明鄭東寧王國歷史評價
英文關鍵字:Chen Yung-huaMing Dynasty Zheng’s ReignKingdom of Tungninghistorical appraisa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4
  • 收藏收藏:0
陳永華是臺灣開發史上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他首創了許多臺灣的典章制度,對於臺灣的文教更是影響深遠,不過由於史料缺乏,尚未出現完整的考證,或是吸引大量學者研究其人其事,因此,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為主,收集有關陳永華的史料文獻,考證其生平及其明鄭時期的政治作為,並分析陳永華的人格與政治觀,最後據此給予其應有的歷史評價。本研究期能促使後人重視陳永華在臺灣歷史上的歷史地位。
Chen Yung-Hua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He did not only establish the first public school but also set out regulations. Though Chen Yun-hua had had a major influence over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aiwan, there has not been a sufficient amount of research about his life, mostly due to lack of materials. To evaluate the historical impact from Chen Yun-Hua, a methodology has been proposed.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s from available books are used as sources to describe his personality and political views. As the result, the study has shown Chen Yun-hua's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Taiwan, which possibly should lead the appreci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架構、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回顧 8
第二章 陳永華的生平 19
第一節 陳永華的生卒年考證 20
第二節 陳永華的籍貫 36
第三節 陳永華的家族親戚 39
第三章 陳永華與明鄭政治發展 48
第一節 鄭成功時期 50
第二節 金廈兩島陷清前的鞏固時期 61
第三節 三藩之亂前的經營時期 74
第四節 鄭經西征時的留守總制時期 84
第四章 陳永華的政治觀、人格及評價 91
第一節 陳永華的政治觀 93
第二節 陳永華的人格 111
第三節 陳永華的歷史評價 116
第五章 結論 126
參考書目 132
附錄一 陳永華大事年表 141
一、 文獻史料(依史料時代先後排列)
范 曄,《新校本漢書》,臺北市:鼎文,民國94年。
李惟楨,《大泌山房集》,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民國86年。
陳邦贍,《新校本宋史記事本末》,臺北市:鼎文,民國67年。
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成功傳》,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7年。
楊 英,《從征實錄》,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7年。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7年。
查繼佐,《東山國語》,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8年。
彭孫貽,《靖海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8年。
夏 琳,《閩海紀略》,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7年。
夏 琳,《海紀輯要》,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7年。
邵廷采,《東南紀事》,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0年。
鄭 達,《野史無文》,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4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8年。
施 琅,《靖海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7年。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8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6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8年。
徐 鼒,《小腆紀年》,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1年。
徐 鼒,《小腆紀傳》,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2年。
蔣毓英,《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市 : 文建會,民國93年。
陳 衍,《臺灣通紀》,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0年。
陳 衍,《福建通志列傳選》,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3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范 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0年。
劉良璧纂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0年。
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1年。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1年。
丁曰健輯,《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8年。
凌 雪,《南天痕》,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林 豪,《東瀛紀事》,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6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6年。
周 凱,《廈門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0年。
林焜熿,《金門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沈 雲,《臺灣鄭氏始末》,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7年。
倪在田輯,《續明紀事本末》,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1年。
王葆心,《蘄黃四十八砦紀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6年。
連 橫,《劍花室詩集》,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9年。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1年。
連 橫,《雅堂文集》,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3年。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6年。
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7年。
施士浩,《後蘇龕合集》,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雜詠合刻》,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4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諸番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志》,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關係文書》,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4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續編》,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2年。
黃典權輯,《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泉州府志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漳州府志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6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市 : 臺灣銀行,民國59年。
鄭喜夫選輯,《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61年。
林學增、吳錫璜,《同安縣志》,臺北市:臺北市福建省同安縣同鄉會,民國75年。

二、 專書 (按姓氏筆劃排列)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市:聯經,民國69年。
Robinson,何炳松譯《新史學》,臺北市:文星書局,民國54年。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市:文津,民國86年。
方 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8年。
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王旭東,《史學理論與方法》,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尤隨終,《明鄭至日治時期(1661~1945)臺灣儒學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民國92年。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江鑀萍,《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市:聯經,1997年。
李嘉祥,《鄭荷勢力在臺灣消長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
吳調公、王愷,《自娛自在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正龍,《十七世紀中葉鄭成功與清政權談判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周士煌,《鄭成功的民族學研究》,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周育賢,《由『華夷變態』看鄭成功──以國姓爺一族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臺灣一百位名人傳》,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73年。
高諸觀,《臺灣人的根──八閩全鑑》,宜蘭市:臺灣新聞文化出版社,民國70年。
章學誠,《章氏遺書》,吳興:嘉業堂,民國14年。
莫光華,《臺灣本土文化論集》,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93年。
許世宗,《明鄭歷史經驗對臺灣海權發展之啟示。》,國防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陳春生,《明鄭復國論》,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9年。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6年。
陳純瑩,《明鄭對臺灣的經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陳漢光、賴永祥合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54年。
陳乃乾、陳洙,《徐闇公先生年譜》,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50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4月。
張 翰,《松窗夢語》,臺北市:新文豐,民國78年。
張 岱,《石匱書後集列傳》,臺北市:明文,民國80年。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市:聯經,民國67年。
張廣智、周兵,《心理史學》,臺北市:揚智文化,民國90年。
賀幼玲,《《臺灣外記》之人物與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黃典權,《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蔣鳳墓誌銘研究》,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7年。
楊瑟恩,《鄭成功傳說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楊友廷,《明鄭四世興衰史》,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若萍,《臺灣與大陸文學關係簡史(一六五二~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葉其忠,《明鄭主要官兵降清、反清的研究(一六四六~一六八三)》,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趙吉惠,《歷史學方法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 元,《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潘 耒,《遂初堂集》,臺北縣板橋:藝文,民國61年。
蔡相煇,《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民間信仰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2年。
蔡郁萍,《鄭氏時期臺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
蔡桂美,《鄭成功的政治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蔡清波,《臺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鄭仰峻,《鄭成功民族英雄形象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謝碧連,《陳永華:理臺功臣東寧總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民國94年。
簡蕙盈,《明鄭時期臺灣海外貿易及其轉運地位之研究》,臺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華文化,民國43年。

三、 期刊論文
毛一波,〈陳永華〉,《臺灣風物》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72年。
王彥章,〈撥開歷史天空的迷霧──心理歷史學幾組概念釐析〉,《綏化師專學報》第二十卷,2000年。
尹章義,〈延平王國的性質及其在國史上的地位──兼答廈門大學鄧孔昭教授〉《輔仁歷史學報》第十三卷,民國91年6月。
石萬壽,〈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四期,1989年。
石萬壽,〈鄭氏之兵鎮〉,《臺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四期,2004年。
朱寶琴,〈淺談運用心理史學研究魏特琳──讀《魏特琳日記》〉,《民國檔案》2008年2月。
李明仁,〈另類的繼承──以明鄭海上利益集團之更迭為例〉,《史原》第二十一期,民國88年。
向 隅,〈延平郡王的軍師──陳永華,並述天地會的創始和組織及其對民族革命的影響〉,《藝文誌》第二百二十三期,1984年。
江錫賢,〈鄭成功舉義抗清失敗原因探討〉,《臺灣文獻》第五十卷第三期,1999年。
沈雲龍,〈萃廬扎記:陳永華與天地會〉,《紙業知識》第四十三卷第三期,1954年3月。
何冠彪:〈明季士大夫對忠與孝之抉擇〉,《九州學刊》第十九期,1993年2月。
余香云,〈在高雅與世俗之間對自由人格理想的追尋──晚明文人心態新論〉,《北方論叢》2008年第六期。
吳承學,〈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六期,1997年。
吳旭彬,〈中國秘密會社初探──以天地會的起源為中心〉,《中興史學》第五期,1999年。
李 慶,〈錢謙益:明末士大夫心態的典型〉,《復旦學報》1989年第一期。
李金松,〈晚明小品新論〉,《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六期。
李豐楙,〈臺南迎王與民藝傳承〉,《民間藝術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界限的穿透》,2005年10月。
林澤榮,〈心理史學與歷史人物研究〉,《學習與探索》第一二九期,2000年。
金成前,〈明鄭重要將領史事分析〉,《臺灣文獻》第二十四卷第四期,1973 年。
金成前,〈陳永華、馮錫範與明鄭後期之成敗〉,《臺灣文獻》第十七卷四期,1965年。
翁佳音,〈臺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二三五期,2007年。
高露露,〈當代心理史學的變化〉,《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
馬向真,〈評艾里克森對馬丁˙路德的心理史學分析〉,《東南大學學報》第四卷第六期,2002年
陳名實、王炳慶,〈鄭成功、陳永華與臺灣的儒學教育〉,《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
陳圓融,〈鄭氏王朝之教育〉,《臺南文化》第五十八期,2005年。
陳昭瑛,〈明鄭時期臺灣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雜誌》季刊二十五期,1998年8月。
陳娟英,〈試論17世紀鄭氏海上貿易對閩臺社會經濟的影響〉,〈南方文物〉2005年第三期。
陳捷先,〈鄭成功的抗清及其成敗得失〉,《歷史月刊》2002年六月號。
陳愛娟,〈晚明商潮中儒士的價值取向及其心態〉,《安徽史學》1999年第四期。
陳曼娜,〈二十世紀中外心理史學概述〉,《史學史研究》一○九期,2003年。
盛 成,〈復社與幾社對臺灣文化的影響〉,《臺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三期,1962年。
張瑞德,〈心理學理論應用於中國傳記研究的一些問題〉,《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1981年。
張廣智,〈心理史學在東西方的雙向互動與回響〉,《學術月刊》2002年第十二期。
黃小平,〈朱元璋:一個歷史和人格的研究〉,《師大學報》第二十四期,1979年。
黃師樵,〈臺灣陳氏世系源流〉,《臺灣文獻》第二十四卷第二期,1973年。
黃典權,〈陳永華史事研究〉,《臺灣文獻》第二十六卷第一期,1975年。
黃典權,〈東寧宰輔Punhee中文原名考〉,《臺南文化》季刊第七卷第一期,1979年。
黃桂蘭,〈晚明文士風尚〉,《東南學報》第十五期,1992年。
黃仁宇,〈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歷史月刊》第五十六期,1992年。
彭衛,〈試論心理歷史學的主體原則與理論層次〉,《史學理論》1987年第二期。
曾迺碩,〈明鄭臥龍陳永華〉,《文藝復興月刊》第一五四期,1982年。
楊雅麗、郭小燕,〈”舞象”考辯〉,《延安大學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05年2月。
楊惠南,〈明鄭時期臺灣「名士佛教」的特質分析〉,《臺灣文獻》第五十三卷第三期,2002年。
鄭立勇、王尊旺,〈近代臺灣開發先驅者—陳永華〉,《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1月。
鄭喜夫,〈永曆18年臺灣軍備圖之由來〉,《臺北文獻》一五五期,2006年。
鄭永常,〈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四號,2008年。
劉公木,〈賽孔明陳永華的豐功偉蹟──傳中華文化至臺灣的偉人〉,《中國國學論著》第十卷第二期,1997年。
劉春玲,〈¬論晚明士風的嬗變〉,《陰山學刊》第十六卷第四期,2003年。
劉曉東,〈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五期,2001年。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二期。
鄧孔昭,〈明鄭臺灣建置考〉《臺灣研究集刊》第八十五期,2004年。
盧嘉興,〈輔佐明鄭的臥龍陳永華(一)〉,《古今談月刊》第四十一期,1968年,頁9-13。
盧嘉興,〈輔佐明鄭的臥龍陳永華(二)〉,《古今談月刊》第四十二期,1968年。
蔣春發,〈陳永華與臺灣開發〉,《統一論壇雜誌》2001年第二期。
戴 螢,〈《宋史 陳淳傳》考辨〉《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第三十七卷, 2000年。
戴 燕,〈心理歷史學論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四期。
羅春寒,〈論陳永華史事中的幾個問題〉,《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七十五期,2004年。
羅風禮譯,湯瑪斯˙柯胡特著,〈心理史學與一般史學〉《史學理論》1987年第二期。
顧 蓓,〈論心理史學的成長歷程及發展趨勢〉,《學術研究》2002年第七期。
龔顯宗,〈從《臺灣外記》看三鄭的海國英雄形象〉,《歷史月刊》1999年四月號。

四、西文
David Stannard 《On Freud and the Failure of Psycho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William L. Langer, “The Next Assignment, ”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LXIII, No. 2
封面
謝誌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1.23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