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淑君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 Shu-Chun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環境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f School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Learning Behavior
指導教授姓名:高翠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開放空間學校環境知覺學習行為
英文關鍵字:open space schoolenvironmental perceptionlearning behavi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學校建築空間規劃也得到創新及轉型的機會,而臺北市開放空間學校設置從2000年至今,已有十年時間,後續相關評估研究仍嫌不足。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臺北市開放空間學校在興建十年後的使用情況、學生使用後的環境知覺,及學童處於不同設計理念的學校建築空間,其形塑的環境知覺是否對於學習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
本研究以永安、濱江、麗湖三所開放空間學校及麗山、碧湖、南湖三所制式空間學校為研究範圍,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實得有效問卷601份問卷,調查結果以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二因子變異數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的環境知覺與學習行為現況屬於良好程度。
2.國小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之環境知覺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尤以性格特質對各環境知覺層面最為顯著。
3.國小學童學習行為不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僅有性格特質對學習行為有顯著差異。
4.開放空間學校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之環境知覺及其學習行為皆顯著優於制式空間學校學童。
(1)開放空間學校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所感受的整體環境知覺、擁擠感、喜好度、視覺美感、感受描述皆顯著優於制式空間學校學童
(2)開放空間學校學童在整體學習行為、學習壓力及參與行為皆顯著優於制式空間學校學童,僅在學習成就高分組,開放空間學校學童的學習興趣顯著高於制式空間學校學童。
5.國小學童環境知覺與其學習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6.國小學童環境知覺對其學習行為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感受描述預測力最高。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育主管機構、學校、教師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004
第三節 名詞解釋………………………………………………………………00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建築空間的沿革…………………………………………………015
第二節 開放空間學校及其相關研究…………………………………………023
第三節 環境知覺及其相關研究……………………………………………… 46
第四節 學習空間與學習行為相關研究……………………………………… 7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知覺及學習行為現況分析……………………101
第二節 學童背景變項對學校建築空間知覺及學習行為之差異分析………111
第三節 學校空間類型影響學童環境知覺及學習行為之差異分析…………126
第四節 學童環境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相關及預測情形探討…………………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57
英文部分…………………………………………………………………………166
壹、中文部分
王明傑(1997)。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高師),5,261-282。
王慧婕(2000)。國中學生數學自我效能、目標導向及課室環境知覺與學業尋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史英(2001)。地上的理想國度—建立在新思想之上的新校園運動。建築師雜誌,68,71。
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吳怡蓁(2009)。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南市。
吳易凌(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以臺中縣土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長穎(2002)。國小兒童校園環境知覺、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卿雲(2005)。從學童環境知覺探討校園教育情境—以南投新校園運動重建校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婉如(2005)。國小學童班群教室空間使用滿意度與學習適應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清山(1999)。新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市:師大。
吳雅蘭(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呂文雄(2006)。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宜芸(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宜勳(2005)。開放空間學校學生校園環境知覺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興(2008)。從使用後觀點評估開放教育下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朴子市祥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世惠(2004)。教學活動與空間配置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育達(2002)。開放式小學教學活動與空間互動性之建築計畫研究—以臺北市開放式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怡君(2007)。國民中學學生校園營造英語生活環境知覺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畫設計用後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春宏(1990)。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室改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淑芳(2003)。中小學學生的生物腐化想法類型與科學教室環境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勤敏(199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臺北市:詹氏書局。
邱茂林、黃建興、徐岩奇、劉木齊(編)(2004)。小學、設計、教育。臺北市:田園城市。
邱淑宜(2003)。臺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淑媛(2007)。北部國民小學班群協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纓貞(1998)。校園景觀與學生活動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榕榕大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洪淑玲(2001)。施行「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普通教室使用問題探討─以臺北市第二類型試辦學校低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胥直強(1993)。國民學校普通教室之原型與系統規劃之探討。空間,52,115-118。
孫世民(2000)。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國文的興趣。菁莪,12(1),19-28。
徐國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 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影響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市:五南。
翁敏婷(2000)。國中生理化學習環境知覺及其與學術地位、自我效能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慶才(2006)。國小教師對班群教室滿意度與其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袁之綺、游恒山(主編)(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市:五南。
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T&D飛訊,117。2011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0df910c599adc48256cdda36ffaf47c6.pdf
高翠霞、蔡崇建、莊潔(2011)。臺灣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資料集刊,49,31-68。
張仁傑(2006)。班群教室空間對國小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泳盛(2008)。國小學生網路自我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俊彥(1987)。遊憩規劃中遊客擁擠知覺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秋雲(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探討。公教資訊季刊,6(1),21-30。
張美玲(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型態與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素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教室環境知覺與科學創造力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筱雲(2002)。國小學童對校園景觀設施認知與環境學習機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碧嬌(2005)。國小普通教室空間規劃使用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蓉真(1996)。國小校園對學童學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10)。九十九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別資料【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edu.tw/ 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5760。
教育部(2010)。九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基本統計鄉鎮市區別【原始數據】。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publication_list.aspx?pages=0
畢恆達(1988)。環境心理學研究資料簡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4(1),116。
莊志明(2007)。臺南市國小教師工作環境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志彰(2007)。國小教師在班群教室空間使用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為藩(1970)。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水源(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心理層面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甲霖(2008)。學習環境知覺滿意度、家長社經地位及知覺風險對學童後續參與游泳營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北市。
陳佑淵(2007)。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伯璋、盧美貴合著(1993)。開放教育。臺北市:師苑。
陳秀才(198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臺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亞鈴(2002)。國小「自然科」學習環境知覺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宥年(2008)。探討開放式國小校園之規劃與用後評估-以象設計集團所規劃之土牛國小、水尾國小、中科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維(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後學生學習環境知覺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建維(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後學生學習環境知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凱莉(2007)。在班群空間實施教與學活動之探討:以三重市某國小某班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琦媛(2001)。學校開放空間設計對教學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健康、新生和永安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殿禮(2005)。臺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單班普通教室空間規畫與使用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嘉陽(1985)。國中教師工作環境知覺、滿意與士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福源(1997)。開放教育的空間規劃與運用。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陳誌宏(2000)。從小學教育理念變遷探討校園規畫—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慶文(1979)。學習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書店。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彭國威(2003)。晚期兒童之環境知覺與踢球動作支撐腳參數:身體比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淑玲(1997)。國小學童班級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曾秋仁(2004)。臺中市國中學生對教室物理環境的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童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臺北市。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初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規畫的新思維。教育研究,80,13-26。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3版)。臺北市:五南。
黃小芳(2010)。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玉貞(2003)。臺南市高職進修學校學生班級學習環境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政傑(1996)。以潛在課程落實開放教育。教師天地,81,31-35。
黃貴祥(2000)。技術學院教師工作環境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其工作滿足和教學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雅蓉(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環境」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欣怡(2005)。班群空間幼稚園學習區規劃之研究—以臺北市永安、新生、健康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董素貞(2004)。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歷程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婷姬(1994)。教學活動與空間配置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賈馥茗、鍾紅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劉木賢(2006)。臺灣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45-164。
劉美娥(2005)。學校建築空間與教師專業自主之研究-以臺北市三所開放空間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貞貞(2007)。臺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1,175-195。
樓琦庭(1996)。「開放式學校」空間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以實施開放教育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樓慧芳(1993)。由遊憩體驗觀點遊憩活動區位之分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玉慧(1996)。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易輯(2008)。不同學科背景大學生在科學遊戲課程中教室環境知覺、自我效態及科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鄭素津(2005)。不同區位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市:復文。
鄧運林(主編)(1997)。開放教育情意教學(493-496頁)。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黎傳增(2000)。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建築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盧美貴(1997)。開放教育的理念與課程設計。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日本經驗(34-47頁)。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盧美貴(1997)。開放教育的理念與課程設計。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日本經驗(34-47頁)。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環境心理學。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賴順來(2006)。青少年學生家長對治安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三重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駱秉玲(2009)。臺北市高職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謝瓊雯(2010)。彰化縣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學習風格、班級學生行為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電腦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等(譯)(2003)。環境心理學(原作者:Bell, Paul A.)。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6)
顏學復(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羅融(2004)。臺灣的921重建校園。臺北縣:遠足文化。
蘇素美(1989)。國中學生刺激尋求動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蘇麗美(2005)。問題為中心之教學策略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教室環境知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貳、 英文部分
Ahrentzen, S., & Evans, G. W. (1984). Distraction, Privacy, and Classroom Design〔Abstrac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6(4), 437-454.
Carlopio, J. R., & Gardner, D. (1983). 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work environment on attitud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4(5), 579-601.
Cotterell, J. L. (1984). Effects of school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student and teacher anxie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6(4), 455-479.
Downing, K., & Clark, R. N. (1995). Users’ and Managers’ Perceptions of Dispersed Recreation Impace : A Focus on Roaded Forest Lands, In Ruth Ittner, et al.(eds.),Recreation Impact on Wildland. USDA Forest Service and USDI National Park Service. R-6-001-1979, 333.
Downing, L. L., & Bothwell, K. H. (1979). Open-space schools:Anticipation of peer 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interdependence〔Abstrac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4), 478-484.
Dykman, B., & Reis, H. (1979).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classroom seating pos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346-354.
George, P. S. (1975). Ten Years of Open Space School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10431).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n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Gump, P. V., & Friesen, W. V. (1964). Big school, small school: High school size and student behavior. In R. G. Barker and P. V. Gump(Eds.)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yward, G., Rothenberg, M. & Beasley, R. R. (1974). Children’s play and urban playground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6, 131-168.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193-213.
Read, M. A., Sugawara, A. I., & Brandt, J. A. (1999). Impact of Space and Color in the Physica
Solomon, D. & Kendall, A. J.(1976).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ldren’s performance in “open”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setting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8, 613-625.
Weinstein, C. S., & Pinciotti, P. (1988). Changing a schoolyard: Intentions, design decisions,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 345-371.
Weinstein, R. S. (198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chooling. School in the Middle, 22-27.
封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3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07.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