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曉萍
中文論文名稱:互動式電子白板運用於三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數與量」概念及「幾何」概念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n Action Research on Numerical and Geometrical Concept with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Activity for the Third Grade Level Mathematics
指導教授姓名:楊政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4
中文關鍵詞:互動式電子白板幾何數與量數學學習成效數學學習態度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0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的目地在於探討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數與量』概念的「小數」單元與「重量」單元、『幾何』概念的「圓與角」單元及涵蓋數與量及幾何概念的「面積與周長」單元教學中,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所能產生的教學與學習之影響,內容包括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與改變,學生對使用電子白板上課的看法,及針對互動式電子白板可能發生的數學教學問題,提出數學教學的策略,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模式,以三年級四個班級共10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兩班為實驗組採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活動,另兩個班級做為控制組進行一般傳統式教學活動。實驗期間共計五個月進行四個單元的教學活動,並以教學觀察、測驗試卷、態度問卷與訪談內容紀錄作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
從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以下結論:
一、在『數與量』概念方面與『幾何』概念部份,實驗組學習成就的表現平均雖然優於控制組,但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在不同學習成效表現上,『數與量』概念方面,互動式電子白板較能提升高成就與低成就的學童的學習成效;在『幾何』概念部份則對於低成就的學生較有幫助。
二、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在『數學學習焦慮』與『數學學習態度整體表現』上明顯優於傳統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學生『數學學習焦慮』並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整體表現』。
三、學生肯定互動式電子白板可以增進師生互動的優點外,也因為新奇、有趣以及可以上臺操作,所以非常喜歡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
四、具有動畫、錄影功能、視訊鏡頭、幾何圖形繪製、移動、旋轉功能與分解等功能的互動性電子白板、加上數學與加強工具的應用,可以讓數學教學更有效率。
【關鍵詞】互動式電子白板;幾何;數與量;數學學習成效;數學學習態度;行動研究
摘要 Ⅲ
Abstract Ⅳ
表目次 Ⅶ
圖目次 Ⅹ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9
第二節 互動式電子白板 21
第三節 數學教學單元概念分析與教學策略探討 32
第四節 行動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61
第三節 研究期間與對象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 81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態度 118
第三節 學生對互動式電子白板的看法 179
第四節 教學策略的探討 186
第五節 教學省思 1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3
第一節 結論 203
第二節 建議 208
參考文獻 211
中文部份 211
英文部份 216
附錄 219
附錄一:數學學習態度問卷 219
附錄二-1:圓與角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222
附錄二-2:圓與角單元數學概念試卷 233
附錄三-2:小數單元數學概念試卷 247
附錄四-1:重量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249
附錄四-2:重量單元數學概念試卷 254
附錄五-1:面積與周長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256
附錄五-2:面積與周長單元數學概念試卷 263
附錄六:教學觀察記錄單 265
附錄七:互動式電子白板使用問卷 266
附錄八:半結構訪談大綱 268
中文部份
上大國小 (2007)。e化白板融入教學實驗室。http://ms.stes.tyc.edu.tw/blog/index.php?blogId=77。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嘉陵 (2001)。概念教學法及其在數學科教學上的應用。國教輔導,41卷1期,20-23。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第十卷,第四期,18-24
王選發(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學習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台北市忠義國小(2009)。電子白板教學網。http://163.21.34.20/whiteboard/。
台北市長安國小(2009)。影像新聞(2009.07.24) 。
http://www.caps.tp.edu.tw/movie_news/u_news_v2.asp?id={8a3fc3ac-55e4-f85c-f9ad-fc195cf05295}&newsid=66。
朱鎮宇(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何榮桂(2000)。電腦教室vs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77,1-2。
何榮桂、籃如玉(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22-28。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北市:五南。
李祖壽(1979)。教育視導與教育輔導(上)。臺北:黎明。
李源順(2001)。9.0的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5,31-45。
李碧玲(2003)。研發教材與解說之行動研究-以台北植物園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周清文(2006)。雙燈投影裝置運用於遠距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
易諳峙(2005)。資訊融入面積教學之策略與實作-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淑暖(2007)。E化教學環境建置_互動式電子白板網站。http://iwb.yfps.tpc.edu.tw/index.php。
林福來(1999):教學思維的發展:整合數學教學知識的教材教法(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進度報告。未發表。
林福來、郭汾派和林光賢(1995):比例推理的迷思概念診斷與補救。科教研討會論文彙編。
林福來和黃敏晃和呂玉琴 (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四卷第二期,161-196。
林儀惠、張正杰、郭伯臣、楊智為(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討-以五年級面積單元為例。 發表於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互動科技在教學之應用與趨勢國際研討會。
侯雪卿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圓概念教學模組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香港粉嶺公立學校(2008) 。「互動電子白板於中文教學上的應用」。http://www.hkedcity.net/iworld/feature/view.phtml?iworld_id=181&feature=1422
夏林清等譯(199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 68-84。
徐新逸、吳佩瑾(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高金水(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三角形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
張春興(1995)。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英傑、謝金助、張炳煌、高金水、廖婉琦(2002)。兒童幾何形體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去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 16-25。
張鳳如(2008)。行動研究法在視覺藝術碩士論文應用之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context/97-03-3.html 5 10 ,2008,from www.edu.tw
曹宗萍、周文忠(1998)。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八十七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莊一凡、陳光勳(2004)。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現況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24。
莊護林(2008)。互動電子白板於中文教學上的應用。發表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互動科技在教學之應用與趨勢國際研討會。
陳光勳、 譚寧君(2001)。兒童長度面積體積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I)-應用直觀規律理論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89-2511-S-152-021)。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
陳惠邦(2006a)。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發表於台北市主辦: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2006.12.19.於宜蘭。
曾春榮(2004)。資訊融入教學與實務運用。北縣教育,50(3),49-54。
黃文杰(2007)。資訊融入協同教學在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淑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297-318。
網奕資訊( 2007)。互動電子白板。http://www.habook.com.tw/software/Detail_soft.asp?BookNo=IWB02&B_key=互動電子白板&CatalogID=1。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世雄(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之初探。中等教育,57(5),114-134。
劉宴企(2005)。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三角形與角度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劉曼麗(2005)。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報,13(1),29-52。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台北: 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台北: 五南。
鄭靜瑜(2001)。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
蕭英勵(2007)。探討中小學將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教學之策略。取自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 電子報。(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indexView.aspx?EID=48),檢索日期:2008年11月15日。
賴阿福(2008)。白板的教學模式剖析及學習者感知分析。發表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互動科技在教學之應用與趨勢國際研討會。
戴寶蓮(1991)。讓數學教育的根更紮實--談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教與學,23, 20-24。
謝如山、謝名起、謝如娟譯(2005)。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謝貞秀、張英傑(2003)。國小三四年級平面圖形概念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6(2),7~134。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期, 32-40。
羅妙娟、譚寧君(2006)。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台北地區四、五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調查研究。數學考卷編製暨評析研討會,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譚寧君(1995)。師院生面積概念與解題策略分析研究。發表於84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譚寧君(1996)。國民小學中年級面積與體積教材分析。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譚寧君(1997a)。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從『幾何』與「測量」的角度觀之。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譚寧君(1997b)。從兒童面積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知識的了解。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1,573-602。


英文部份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Bell, A. W., Costello, S., & Kuchemann, D. (1985).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art A - Research on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 NFER-NELSON.
Bell, A.W.(1989). Teaching for the test. 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Outlines the Shell Centre's research into diagnostic teaching methods.
Cohen, L. & Manion, L. (1989). 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3rd ed.). London: Routledge.
Corey, G.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 CA: Brooks/Cole.
D’Entremont, Y. M. (1991).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cimal knowledge in young adul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Fennema, E., & Sherman, J. A. (1976). Fennema-Sherman MathematicsAttitudes Scales: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s thelearning of mathematics by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 324-326.
Fuys, D., Geddes, D., & Tischler, R. (1988).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among adolescents. Reston, VA: NCTM.
Grundy , S . (1987 ) . 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 . N.Y.: The Falmer Press.
Gary Beauchamp & John Parkinson . (2005). Beyond the ‘wow’ factor:developing interactivity with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School .Science Review, March, 86(316),97-104.
Gary Beauchamp (2004). Teacher Use of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Primary Schools:towards an effective transition framework.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3, 327-348.
Hiebert, J. (1992).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decimal fractions. In G. Leinhardt, R. Putnam, & R. A. Hattrup (Eds.), 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283-322. Hillsdale, NJ: LEA.
John Heron(1996). Co-operative Inquiry:Research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Kemmis, S., & McTaggart, R. (Eds.) (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Victoria: DeakinUniversity.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oersch,C.(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Use, 23(3), 40-42。
Piaget, J., Inhelder, B.,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ce Paul.
Stephen, M. A. and Stanley, R. T. (2000).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Allyn & Bacon, Massachusetts.
Tanner, Howard & Jones, Sonia. (2007). How interactive is your whiteboard? Math. Teach Inc. Micromath 2007, No. 200, 37-41.
Van Hiele, P. M. (1984). A Child's Thought and Geometry. In D. Fuys, D. Geddes, & R. Tischler (Ed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elected writings of Dina van Hiele Geldorf and Pierre M. van Hiele ,243-252. New York: Brooklyn College.
Wang, C.S. & Li, C.C. (2000).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ICICI 2000, Taipei, Taiw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