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梨容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Li-Jung
中文論文名稱:卑南花環的榮耀與驕傲-一位原住民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敘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glory and pride of Puyuma Wreath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n aboriginal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姓名:張佳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5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敘事研究卑南族
英文關鍵字:aboriginal teachers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narrative researchthe Puyuma Trib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7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一位卑南族原住民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敘事研究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動機與目的,是希望透過其成長背景的分析與探討,以深刻瞭解女性原住民成長、求學的歷程與處境;其次,了解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女性教師,在投入教育工作當中的心路歷程與轉折;第三,探討其在投入教育工作的歲月中,如何掌握時機或創造時機,進行自我之專業發展,以實踐自我的教學認知或教學專長,而其間有何專業發展途徑及相關影響因素。
經過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相關重要文件的探究,可以瞭解到一個出生於台灣東部原鄉部落的卑南族原住民女孩,雖在偏遠且資源貧乏的台灣後山成長,但憑藉著堅毅個性與勇往直前的處事態度,儘管受限於經濟壓力只能選擇師範學校就讀情況下,卻因此獲得在安定環境中學習的機會,為日後教職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踏入教職後,經歷原住民部落、海邊漁村小學及都會大型學校的三階段服務歷程,她對教育工作的「熱誠」以及對孩子們的教育「愛」,使她持續散發光和熱,三十二年來始終如一日。在教師發展專業方面,她經歷了探索、奠基、適應、成熟、穩定的不同歷程,由於自我要求、學習熱忱,以及對文化的使命感,她常常積極尋找進修成長機會,而參加語言巢教師訓練課程,更讓她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原住民文化教育工作。此後,除了學校教學之外,她亦參與原住民語的師資培訓與教育傳承工作,也透過參加政府原住民團體的機會,適時為原住民族發聲,不但在教育專業獲得各種肯定,更獲得教育行政單位的表揚,進而榮獲教育部99年師鐸獎的殊榮,成就了卑南花環的驕傲與榮耀。一路走來她深刻感受到原住民的孩子必須透過教育,才有機會脫離貧窮,雖然已到屆退之齡,她仍希望能持續振興族語及傳承族群文化,以完成祖靈使命的付託。
冀望透過本研究對象之個人成長與專業發展的經驗,提供其他同為原住民或女性教育工作者,對本身教師專業發展有更多反省及檢視之參考。
關鍵詞:原住民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敘事研究、卑南族
Abstract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an aboriginal, female teacher from the Puyuma Tribe.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a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style was conducted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her background,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understand her childhood, adulthood, and the process of 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she has dealt with. Moreover,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understand her reflection and transition in education. Her career path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are also discussed into further detail to find out how she grasps or realizes new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how she develops herself to put h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to practice.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figures out the life story of this aboriginal girl from the Puyuma Tribe. Even though she grew up in a tough environment, she was never willing to compromise. Faced with a financial burden, she chose to study at a normal school, where she had a stable life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her prospective educational career. After she became a aboriginal teacher, she has taught in tribe schools, at seaside fishing villages and in big cities. Her “enthusiasm” for education and “love” for children has been conveying light and warmth for 32 years. As to 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he has experienced the progress of exploration, laying a foundation, accommodation, and settlement. Due to self requirement,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sense of cultural mission, she also actively looks for furth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language nest. Specifically at this time, she has abundant access to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work of aborigines. Subsequently, in addition to teaching at schools, she takes part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of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heritage education. Moreover, she gets involved in governmental, aboriginal organizations and voices her opinion for aboriginal rights. All these efforts made her receive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awards and win the “Teacher of the Year” award in 2010, granted to her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l of which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pride and glory of the Puyuma Tribe. In these days, she deeply feels that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aboriginal children to work their way out of poverty. Although she is approaching her retirement age, she still hopes to keep on promoting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ethnic culture in order to complete her mission from ancestral spirits.
By sharing the experience of her individu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I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aborigines or female educators to reflect on themselves when engaging in a prospective, educational career.

Keywords: aboriginal teache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arrative research, the Puyuma Tribe
目 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圖次‧表次 ……………………………………………………………… VI
第一章 她的足音我的想望-代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形式……………………………………………………… 8
第五節 研究規劃……………………………………………………… 10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處理……………………………………………… 17
第二章 緣起原鄉-認識她的鄉關與相關……………………………… 21
第一節 卑南族的族群文化與教育 ………………………………… 21
第二節 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及師資培育 …………………………… 34
第三節 女性原住民教師之分析與相關研究 ……………………… 45
第四節 第四節 教師專業發展 ……………………………………………… 62
楔子:青山、碧海、藍天、原鄉人──「她」的故事…………………… 86
第三章 來自日出之鄉—「芽萌 花發」--探索期……………………… 87
第一節 洪家有女 ……………………………………………………… 87
第二節 日出之鄉的少女……………………………………………… 101
第四章 迎向專業之林—「走入花叢」--奠基期……………………… 107
第一節 打開寶盒……………………………………………………… 107
第二節 掙扎與蛻變…………………………………………………… 117
第五章 走過淬礪之路—「採擷花之華」--適應期…………………… 129
第一節 初生之犢…………………………………………………………… 129
第二節 似柳絮、如飄萍的一段日子 …………………………………… 152
第三節 不再飄盪 ………………………………………………………… 163
第六章 追尋花夢之蜜—「編織人生的花冠」--追求成熟期 ……… 189
第一節 追尋夢中的橄欖樹… …………………………………………… 189
第二節 峰頂就在前方 …………………………………………………… 205
第七章 贏得光彩之環—「佩戴花環的榮耀」--穩定期 …………… 213
第一節 攀越人生高峰之巔 ……………………………………………… 213
第二節 舞台與掌聲 ……………………………………………………… 234
第三節 暮色裡的長虹 ………………………………………………… 248
第八章 傳唱祖靈的榮耀 ………………………………………………… 255
第一節 一段追尋祖靈之路──代結語 ……………………………… 255
第二節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代展望 ……………………………… 266
參考書目 ………………………………………………………………… 271
附錄 ……………………………………………………………………… 279
附錄一 Puyuma老師故事年表 ………………………………………… 279
附錄二 初次訪談Puyuma老師逐字稿的編碼與反思(摘錄)………… 282
圖 次
圖1-1研究架構流程圖…………………………………………………… 16

表 次
表1-1 訪談計畫執行表 ………………………………………………… 14
表1-2 訪談資料編碼一覽表 …………………………………………… 15
表1-3 人名、地名、學校名稱化名對照表…………………………… 19
表2-1 卑南社群之年齡階級表………………………………………… 24 表2-2 原住民教師相關研究…………………………………………… 53
表2-3 女性教師相關研究 ……………………………………………… 5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王玉敏(2001)。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教師進修週三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美(1996)。花蓮縣原住民校長在主流文化中的學校適應經驗。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磊〈民64〉。建和卑南族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119-142。
石磊(民65)。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二十三。台北:南港。
石婉筠(2008)。傳統不變?-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女性社會、經濟與公領域地位的轉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88)。原住民發展方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牟中原、陳伯璋(1996)。原住民教育。教改會第24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13-17。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宋神財(2008)。原住民族小學師資培育政策研究-以屏師校園集體原漢衝突事件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龍生(1998)。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龍生(2002)。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中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李婉玲(2005)。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
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淑禎(2001)。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興(1996)。花環(inupiDan) 的重現:高雄地區卑南族非親屬性組織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市:五南。
林淑媛(1998)。台灣原住民學術菁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文(2004)。原住民族籍教師族語文化傳承信念與族語教學專業素養暨部落族人對族語教學看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靖芬(2008)。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銀杏(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韋瑩(2004)。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已婚女性教師的觀點。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聖珍(2001)。呼喚祖靈─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幸如(2001)。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英雄(2007)。高屏兩縣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南屏(2008)。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
高德義(2000)。原住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孫秀女、孫瑞納(2001)。卑南尋根-卑南族的Misahor。載於李瑛(主編),點滴話卑南,69-77。台北市:鶴立。
連惠君(2001)。家庭中的權利、權力策略與家事分工。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123-138。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5)。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取自http://www.edu.tw/files/list/EDU01/附件-12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教.pdf。
教育部(2009)。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中華民國2006年教育年報。國立教育資料管編印。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中華民國2008年教育年報。國立教育資料管編印。
莊宗憲(1998)。教師大調查。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84-90。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市:漢文
黃森泉(1997)。臺灣地區之政經發展與原住民教育政策。台中師院學報,11,317-347。
黃雅平(2006)。以多元文化理論探討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之論述與實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梁坤明(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型式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性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佩文(1998)。原住民非行少年成長環境與學校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與實際。高雄:復文。
陳珊華(2009)。台灣的原住民人口結構變遷及其對教育政策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2(3),1-33。
陳淑卿(2006)。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 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欣(2001)。高級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錚(2000)。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1998)。評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原住民教育季刊,10,38-48。
陳豔紅(1997)。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以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喬心(2003)。國小原住民校長生涯歷程之分析—四個校長的故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玉燕(2003)。一位中學護理教師自我生死關轉變之探索---以前世今生回溯經 驗之敘說研究為取向。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佳琳(1993a)。臺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刊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19─342 頁。台北:臺灣書店。
張佳琳(1993b)。臺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佳琳 (1993c)。多元入學與多元文化─談考招分離與原住民教育選擇。原住民教育季刊,19,124-137。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教育的經驗與省思。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美智(2005)。已婚國小女教師多重角色衝突與調適之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3)。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台北:師大書苑。
楊秋南(2003)。學校本位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研究的嘗試和反省。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春娥(2002)。尋找文化課程的原住民教師。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淳皓(2005)。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麗芳(2004)。抗拒與轉化--原住民教師的課程實踐。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西烏拉彎.畢馬)(2002)。〈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台北:臺原。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西烏拉彎.畢馬)(2006)。認識台灣原住民族puyuma喜愛花環的美麗民族 。台北:臺原。
蒲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編號:F0032174)。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筱惠(2005)。我聽見花開的聲音-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秀玲(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其生涯發展效能之關係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91-226。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及期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戴仁傑(2003)。原住民對教育政策滿意度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坤鐘(1993)。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衝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欣怡(2005)。三位未婚單身資深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1998)。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1-7。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Blackman, C. A. (1989). Issu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agenda. In M. L. Holly & C. S. McLoughli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1-15.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Duke, D. L.(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 ship, 47 (8), 71-76.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field.
Fullan, M. & Hargreaves, A.(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In G. Fullan(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p.1-19.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uskey, T. R.(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16-23). London: Corwin Press, Inc.
Maclean, R.(1992). Teachers’ career and promotion patter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p. 203-207.
Nicholls, G.(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dimensions & directions. London: Kogan Page.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s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9093)
Sergiovanni, T.(1995).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pp. 1-22.
Tindill, A. S. & Coplin, L.(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es. Education Canada, 29(1), pp.16-23.
論文封面
謝誌摘要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楔子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參考書目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1.28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2.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