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尤建昌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蔡博隆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籃球選手參與動機滿意度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參加98年度臺北縣議長盃籃球錦標賽國中組男、女籃球隊選手617名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法,以自編「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
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
以描述統計分析現況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探討差異情形,若達p<.05之顯著水準,再以雪費法、LSD進行事後比較及多元逐步回歸等加以分析討論後,獲得到下列結論:
一、台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部分有四個因素,重視程度第一級為「訓練情境」、第二級為「成就需求」和第三級為「健康適能」第四級為「獎賞稱讚」。而在選手滿意度部份有三個部分,重視程度第一級為「訓練領導」、第二級為「團隊氣候」和第三級為「成績表現」。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縣國中籃球選手之參與動機,在「性別」、「年級」、「班別」、「接受籃球訓練年數」與「每週訓練時數與次數」均達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縣國中籃球選手之滿意度,在「性別」、「年級」、「班別」、「接受籃球訓練年數」與「每週訓練時數與次數」均達顯著的差異。。
四、參與動機中,「訓練情境」、「獎賞稱讚」及「健康適能」三個變
項,能有效預測選手的整體滿意度、訓練領導滿意度、團隊氣候滿意
度,具有預測力。其次,「訓練情境」及「健康適能」兩個變項,能
有效預測選手的訓練領導滿意度,亦即具有正向預測力。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
第七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參與動機……………………………… 7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理論…………………………………… 8
第三節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11
第四節 選手滿意度相關文獻………………………… 13
第五節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8
第六節 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
第七節 本章總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 3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38
第一節 有效樣本背景變項分析……………………………… 38
第二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現況分析… 40
第三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之差異比較………… 41
第四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滿意度之差異比較…………… 47
第五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各因素重視程度分析 54
第六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56
第七節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對滿意度之預測分析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66
中文部分………………………………………………………… 66
英文部份………………………………………………………… 71
附錄…………………………………………………………………… 75
附錄一、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75
附錄二、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79


表 次

表3-1 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一攬表…………………………… 25
表3-2 審視量表專家名單一攬表…………………………… 28
表3-3 參與動機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0
表3-4 選手滿意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1
表3-5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統計摘要表… 32
表3-6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滿意度預試量表統計摘要表… 33
表3-7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33
表3-8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滿意度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34
表3-9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35
表3-10 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滿意度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36
表4-1 人口統計基本資料表……………………………………… 39
表4-2 參與動機構面分析表……………………………………… 40
表4-3 滿意度構面分析表………………………………………… 41
表4-4 不同性別國中籃球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2
表4-5 不同年級國中籃球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3
表4-6 不同就讀班別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
分析摘要表………………………………………………… 44
表4-7 不同接觸籃球訓練年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
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5
表4-8 不同每週訓練總時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6
表4-9 不同每週訓練的總次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7
表4-10 不同性別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8
表4-11 不同年級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49
表4-12 不同就讀班別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0
表4-13 不同接觸籃球訓練年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1
表4-14 不同每週訓練總時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
差異分析摘要表…………………………………………… 52
表4-15 不同每週訓練的總次數之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在滿意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53
表4-16 參與動機各因素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17 參與動機各因素各層面重視程度之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54
表4-18 滿意度各因素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19 滿意度各因素各層面重視程度之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55
表4-20 參與動機與選手滿意度之相關摘要表 56
表4-21 預測變項在「整體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57
表4-22 預測變項在「成績表現滿意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58
表4-23 預測變項在「訓練領導滿意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58
表4-24 預測變項在「團隊氣候滿意度」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59


圖 次

圖2-1 多階段動機模式…………………………………………… 10
圖2-2 人類需求的層次關係……………………………………… 16
圖2-3 期望理論中期望與工具價值的關係……………………… 17
圖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3-2 研究步驟圖…………………………………………… 24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王沛泳(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統一獅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王武昌(1980)。臺北市青年學生運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儷儒(2004)。臺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包明德 (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江中皓(2002)。運動觀光高爾夫假期遊客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13(4),51-60。
吳佳鴻 (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 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體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旭旻(2005)。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俞麟(2004)。游泳俱樂部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寬明游泳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李建平(2002)。大專網球優秀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仁義(2001)。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洪嘉文 (2000)。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26-35。
范文曦(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之參與動機與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涂志賢(2000)。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對選手成績表現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體育學報,28,45-58。
張伯謙(2003)。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張春興(1991)。心理學概要。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春興、林清山(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家豪(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勝傑(2006)。國小甲組籃球運動員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滄彬(2003)。桃園地區國中田徑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绍勳(2001):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許宜佳(2002)。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許素琴(1998)。修習羽球課程大學生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2),109-122。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志弘(1998)。奧林匹克路跑參與者生活型態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口。
陳盈位(2003):國中籃球選手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籃球動態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顯宗(1991)。大專學生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因素調查分析。亞洲體育季刊,57,37-53。
陳顯宗(1996)。我國合球運動員心態調查之研究。臺北縣:龍展。
陳顯宗(1998)。合球運動員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與滿意度調查研究。臺中:信樺。
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部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因素調查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279-296。
曾崑煇(2003)。臺灣地區曲棍球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的組織承諾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湯銘新(1970)。少年籃球指引。臺北: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黃士魁(2000)。我國甲組成棒球員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昆輝(1985)。中國大陸中學生物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昆輝主釋(1985)。教育行政原理。臺北市:三民。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26,193-199。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紋貞(2006)。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葉丁鵬(2003)。臺北市青年公園休閒運動參與者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鄒瑞嬋(2007)。臺北市國小羽球運動員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文靜(1989)。我國空中大學女生參與動機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安彥(1996)。評介「動機系統理論」與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 8,45-49。
劉俊卿、王信良(1999)。時光隧道-臺灣籃運六十年。 臺北市:民生報。
蔡博隆(2002)。臺灣地區高中女子甲組籃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志富、方明營(1994)。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松益(2001)。臺灣地區高中排球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盧立仁(2004)。臺北市國小網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賴世堤(2002)。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戴宜臻(2002)。健康休閒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限制因子、實際體驗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院學報,28,509-532。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榮豐(1999)。田徑選手參與動機與生活型態之研究。華泰總經銷。
羅振財(2004)。苗栗地區國小田徑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英文部分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 422-436.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and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Berry, J. W. (1971).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spatial perceptual development., Canad. J. of Beihav. Sci., 3(4), 324-336.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oshier, R.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Boshier, R. (1973).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 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23(4), 255-282.
Boshier, R. (1977).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 life-space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 27(2), 89-115.
Coakley, J. J. (1994). 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retirement or rebirth. Quest,35, 1-11.
Crawford, D. W. ,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ure Scie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Diane L . Gill . , John B . Gross . , & Sharon Huddieston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1 - 14.
Ebel, R. L.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k cliffs, N.J.:Prentice-Hall.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1987).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84-292.
Ford, D., & Lerner, R. (1992). Developmental systems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Ford, M. E.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 Newbury Park, CA: Sage.
Gould, D., & Petlichkoff, L.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 Smoll, R. Magill, & M.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 (3rd ed., 161-178).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ould, D., Feltz, D.&Weiss, M. (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126-140.
Hair, Anderson, Tatham, & 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rter, 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 Development, 21, 34-64.
Iso-Ahola, S.,&Allen, J. (1982). The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Yale.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203-215.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idder, L. H. (1981).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London:Holt , Rinehart and Winston。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Locke, E. A.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4, 309-336.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370-390.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iller, G. A. (1967). Professionals in bureaucracy: Alienation among industrial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755-768.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need: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27(2), 116-127.
Nicholls, J.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Park, J. P. (1998). An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satisfaction of elit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Daphne, Alabama.
Pintrich, P. &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orter, L. W.A. (1961). Study of Perceived Need Satisfaction in Bottom and Middle Management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10.
Robbins, S. P. (198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Roberts, G. C., Kleiber, D. A.,&Duda, J. L. (1981). An analysis of motivation in children’s sport: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SportPsychology, 3, 206-216.
Smith, P. C ., Kendall, L. M., & Hulin, C. L. (1969).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work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Inc.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