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靖玟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女性教師育嬰留職停薪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n Parental Leave of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姓名:黃煥榮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國小女性教師育嬰留職停薪社會交換理論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國小女性教師是女性就業市場的龐大族群,在家庭與工作皆扮演重要的教育角色。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女性教師申請或未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原因,探求國小女性教師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歷程與復職後的感受,並對國小女性教師育嬰留職停薪所產生的相關議題加以分析。為有效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訪談六名國小女性教師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與五名國小女性教師未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並將所得結果詮釋及賦與意義。研究發現申請者的考量因素包含母職角色的期望、嬰兒與母親健康問題、經濟的因素、托育人選不易尋找;未申請者的考量因素包含擔心年資不足影響工作權、經濟狀況的疑慮、個人興趣、有適合托育人選,並運用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來做分析。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EST) are the dominant population of the female employment market and play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ole both in family and work. The study aimed to search the FEST’s decision factors of applying Parental Leave and tried to understand their feelings when they applied parental leaves and returned to work. The study furth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behind Parental Leave. The author conducted in-depth eleven interviews, interpreted and assigned meanings to the results. The interviewees include six female teachers who applied parental leaves and five who did not.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were: Parental Leave applicants’ main considerations include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role of motherhood, infant and maternal health, economic factors and the candidates for child care. For people who did not apply for Parental Leave, they took the impact of breaching of their working years, economic factors,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aving suitable candidates into their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use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for analy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小女性教師與育嬰留職停薪的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母職角色、母性保護與育兒方式的觀點 11
第三節 從家庭支持政策的觀點 16
第四節 他山之石:各國育嬰假制度探討 19
第五節 台灣育嬰留職停薪的現狀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4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原因探討 41
第二節 育嬰留職停薪對生活狀況的改變 49
第三節 申請者對於育嬰留職停薪的看法與其他建議 56
第四節 未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原因探討 58
第五節 未申請者對育嬰留職停薪的看法與其他觀點 63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省思 7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5
參考文獻 77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社所。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 11(1/2):147-170。

行政院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行政院內政部編印。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 Patton(1990)原著。台北:桂冠。

吳芝儀(2003)。沒有終結的故事-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齊力、林本炫主編。嘉義:南華大學。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之分析。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

林宜輝(1998)。家庭政策之支持育兒婦女就業制度之探討—兼論臺灣相關制度之改革。社區發展季刊,84,95-111。

林慧芬(2004)。日本「育兒、介護休業法」:平衡家庭與職場的支援對策。劉梅君主持「各國育嬰留職停薪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74-89。

施銀河(2008)。性別工作平等法實施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2卷4期:22-31。

胡如茵(2003)。一位國小退休女性教師生命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玟等譯(2005)。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 原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婷雯(2006)。我國育嬰假對母職制度及女性就業處境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的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劉毓秀主編。台北:女書。

張斯寧(1999)。育兒期就業婦女的托兒與教養。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http://taiwan.yam.org.tw/nwc/nwc4/papers/99nwc_102.htm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12日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卷6期:161~186。

許婷雯、劉梅君(2007)。我國育嬰假對於母職制度之影響。2007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師大40 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

黃煥榮(2009)。運用友善家庭政策平衡工作與家庭-制度與經驗的探討。人事月刊,48卷1期:2-18。

黃寶萱、陳彰惠、王秀紅(2000)。選擇不同哺育方式的孕婦 其哺育母奶態度及社會支持。護理研究,8卷4期:383-395。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葉郁菁、高慧靜(2006)。從兒童照顧政策探討提昇出生率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楊巧玲(2008)。照顧「無價」?幼稚園、國小教師工作的性別意涵。2008 年台灣女性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

楊蕙蘭(2007)。公務人員留職停薪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亦盈(2005)。職業婦女的工作-家庭衝突、親職角色期望與其親職角色實踐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銛(2004)。女性工作者對親職假之需求與兒童照顧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靜宜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6)。平等或是差異?-母親身分與母性政策的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14:219-238

鄭麗嬌(2006)。美國育嬰休假政策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20:49-96。

劉梅君、焦興鍇(2004)。各國育嬰假留職停薪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

劉梅君(1999)。「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之關聯--淺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立法理由。律師雜誌,242:35-41。

劉筱惠(2005)。我聽見花開的聲音-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歷程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棋楠(2006)。加拿大之育嬰假與津貼發放制度。政大勞動學報,20:125-180。

蘇怡之(2000)。保母托育服務的支持與管理M系統面的策略。社會福利,76,17-25。

蘇郁芬(2007)。估計國內母乳攝取量及零到六個月嬰兒營養狀態與生長發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蘇郁雅(2008)。男性公務人員育嬰留職停薪歷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情形http://statdb.cla.gov.tw/html/year/year98/34150.htm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1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婦女就業實況調查-女性生育保障專題www.cla.gov.tw/site/business/41761dc1/4626ea2e/files/0705.doc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1日

Baydar, N. & Brooks-Gunn, J. (1991).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child-care arrangements on preschooler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Evidence from the children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You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932-945.

Bryant, B. K. (1994). Does mothering school-age children mix with paid employment. California-Agriculture, 48(7), 23-26.

Chambliss, C. & Downie, D. (1992). Young adults' views of their mothers' employment: Boon, burden, or bot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4113.

Domingo, M. Kepply, S. & Chambliss, C. (1997). Young adults' attachment: Does maternal employment make a difference? Attachments correlate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after infan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0493.
Goelman, H. & Pence,A.(1987). Effects of child care, family,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Victoria Day Care Research Project. In D. A. Phillips, (Ed.), Quality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 (pp. 89-10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Gold, D. & Andres, D. (1978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 between adolescent children with employed and nonemployee mother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4, 243-254.
Gold, D. & Andres, D. (1978b).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s between 10- year-old children with employed and nonemployed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49, 75-84.
Greenberger, E. & O'Neil R.(1992).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perceptions of young children: Bronfenbrenner et al. Revisited. Child Development, 63, 431-448.
Hoffman, L. W. (1989).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in the two-parent famil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283-292.
Hoffman, L. W. (1974).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child -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204-228.
Howes, C. (1987). Quality Indicators in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The Los Angeles Study. In D. A. Phillips, (Ed.), Quality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 (pp. 81-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Kamerman, S., Neuman, M., Waldfogel, J., & Brook-Gunn, J.(2003). Social Policies, Family Types and Child Outcome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 Paris:OECD.

Moorehouse, M. J. (1991). Linking maternal empolyment patterns to mother-child activities and children's school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2), 295-303.

Nye,I(1978).Is choice and exchange theroy the key? Joi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0, 220-233.
Paulson, S. E. & Slavin, L. A. (1991).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adolescent achievement: Commitment to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180.
Thomson,E.(1980).The volue of employment to moehers of young children. Joi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551-556.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書名頁
中英文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