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安凱
中文論文名稱:「公仔次文化」融入四年級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高震峰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公仔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後現代主義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班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以「公仔次文化」為主題的藝術課程,旨在探討國小中年級以公仔次文化融入視覺藝術教育,進而發展相關課程之教學設計,並由教學活動之實施,分析、探討課程的適用性;歸納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究公仔(次文化)之視覺藝術課程設計與相關文獻研究
二、探討公仔(次文化)於視覺藝術課程之價值與意義
三、根據公仔(次文化)課程的實施結果,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省思教師教學
本研究透過計畫、行動、觀察、修正、省思,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對應於研究目的一:
(1)透過行動研究發現,主題統整課程使公仔次文化教學兼具深度與廣度
(2)經由主題統整課程發現,以能力指標規劃課程目標,讓公仔次文化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得以實行
  對應於研究目的二:
(3)透過公仔次文化課程的收藏分享,使自我獲得認同
(4)在分享的課程加入捐贈的教學策略,使公仔次文化課程兼顧社會關懷
(5)實施公仔次文化教學,體現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6)透過本研究課程的實施,有助學生彼此互動
  對應於研究目的三:
(7)透過本研究課程發現,學生能學習經驗解決困難,也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
(8)透過CowParade「國際奔牛節」活動,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9)經由公仔次文化課程設計,提昇教師專業成長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未來後續研究
之參考。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ix
目次...............xiii
表次...............xvii
圖次...............xix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5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5
1.4. 名詞解釋...............7

2. 文獻探討
2.1. 公仔玩具...............11
2.1.1. 公仔的定義...............11
  2.1.2. 公仔的演變...............12
2.1.3. 公仔與動漫文化...............19
2.1.4. 消費與收藏行為...............19
2.1.5. 公仔與自我...............22
2.2. 後現代的公仔:符號-擬像...............24
2.2.1. 後現代...............24
2.2.2. 「符號學」...............25
    2.2.3. 「神話學」...............26
    2.2.4. 「物體系」...............27
2.3. 大眾文化...............28
2.3.1. 文化工業...............28
2.3.2. 次文化...............29
2.4. 視覺文化...............30
2.4.1. 後現代視覺文化...............31
2.4.2. 視覺文化與收藏...............32
2.5. 視覺藝術教育...............33
2.5.1. 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教育...............34
2.5.2. 後現代視覺藝術教育...............36

3.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研究方法與架構...............40
3.1.1. 行動研究...............40
3.1.2. 研究步驟與架構...............42
3.2. 研究場域與對象...............46
3.2.1. 研究場域...............46
3.2.2. 研究參與者...............47
3.3. 課程研究...............49
3.4. 資料收集方法...............60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教學行動歷程分析與討論...............65
4.1.1. 「公仔總動員」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65
4.1.2. 「和公仔做朋友」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74
4.1.3. 「奔跑吧!藝術牛公仔」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88
4.1.4. 「媽媽咪呀-捏『藝』個公仔」單元教學實施歷程分析...............102
4.2. 課程實施結果分析...............117
4.2.1. 學生學習感受問卷分析...............117
4.2.2. 學生作品綜合分析...............129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137
5.2. 建議...............144
5.2.1. 課程實施...............144
5.2.2. 未來研究...............145

引用文獻...............147
附錄A:「公仔總動員」學習單...............153
附錄B:「和公仔做朋友」學習單...............154
附錄C:「奔跑吧!藝術牛公仔」設計稿...............155
附錄D:作品說明板...............157
附錄E:教師評分表...............158
附錄F:藝術與人文課程「當公仔同在『藝』起」學習感受問卷調查表...............159
附錄G:「和公仔做朋友」寶貝公仔收集分析表...............162
附錄H:「奔跑吧!藝術牛公仔」學生作品...............165
附錄I:「媽媽咪呀-捏『藝』個公仔」學生作品...............168
附錄J:學生作文作品...............172
附錄K:教學活動剪影...............173
附錄L:學生創作範例...............175
中文部分:
王祥齡(2007)。《扭蛋的消費文化與認同意涵》。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
王凱儷(2008)。《就是少一隻:從次文化概念分析設計師玩具:論次文化設計》。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
朱敬先(1988)。〈由皮亞傑認知發展論,談教育改革方向〉。《台灣教育》期445,23-25。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克里斯汀•湯普森(2005)。〈廉價糖果美學:童年的視覺文化〉。《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卷1,期3,89-104。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期100,頁40-51。
李英豪(1996)。《古董玩具》。台北:藝術圖書。
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 譯(1997)。《後現代性》。台北:巨流。
角川書局(2006)。《玩、玩具》。ISBN:986174097。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柏嘉(2007)。《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吳柏嘉(2009)。〈從《神話學》和《物體系》談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公仔符碼〉。《藝文薈萃》5 2009. 01,頁16-22。
吳潛誠 編校(1997)。〈符號與語言〉。《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
林志明 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林伯賢(2003)。《收藏學》。高雄市:洪明美。ISBN:9574109569。
保羅.鄧肯(2005)。〈視覺文化藝術教學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卷1,期3,152-164。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袁千惠 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ISBN:9867557395。
袁汝儀(1995)。〈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61-79頁。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ISBN:957-522-394-2。
張依依(2009)。〈解構公仔社會文化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73,2009. 03,頁167-188。
張君玫、黃鵬仁 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 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張譽騰 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
陳立超(2004)。《從戀物癖的觀點看收藏心理:以小說〈香水〉為例 》。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卷 121,29-3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佳利、林澤豐、林文(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期2卷,頁47-70。
陳坤宏(2002)。《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ISBN:9579617015。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國亮(2007)。《現代設計師公仔(Art Toys)的造形與發展趨勢研究-以台灣市場的發展定位分析》。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設計研究所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郭禎祥(2002)。〈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相關研發資料。台北市: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黃壬來 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許薔薔、許綺玲 譯(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
唐小兵 譯(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公司。
跋折羅團(2008)。《公仔流全球設計師30傑!》。台北:積木文化。ISBN:978-986-659-503-5。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黃壬來 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ISBN:9789576363573
黃訓慶 譯(1996)。《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
傅斌暉(2003)。〈視覺文化範疇下的多元文化藝術課程設計初探〉。《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葉怡君(2006)。《食玩不思議》。台北:遠流。ISBN:9573257319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ISBN:957-496-455-8。
廖敦如(2004)。〈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學〉。《藝術教育研究》。期7,55-8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702-762-8。
蔡宜剛 譯(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卷3期,3-18。
蔡清田 等譯(2004)。《課程行動研究》。高雄:麗文。
劉維公(2005)。〈風起雲湧的「消費收藏家」〉,《數位時代》,107期,頁119。
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中社會取向觀點之發展〉。黃壬來 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盧季卿(2008)。《小小收藏家的養成:國小高年級收藏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蕭學仁(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台北:上旗。ISBN:986750822X。
羅時儒(2008)。《好神公仔,公仔好神! 公仔收藏家收藏行為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
羅彩月(2003)國小美勞科應用後現代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1995)。《兒童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中華色研。
蘇啟運、王新連 譯(2004)。《永恆的玩具》,天津:百花文藝。

英文部分:
Anderson, T. (2001). Art education for life. Proceedings of 2001 InSeaAsia regional congress: Arts, humanity, technology, 65-66. 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Best, S., & Keilner, D.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Duncum, P. (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0(4), 295-311.
Duncum, P. (2000).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reedman, K. (2000).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Freedman, K. (2001). What kids know that teachers don’t: The power of visual technologies and art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2001 InSeaAsia regional congress: Art, humanity, technology, (63-64). 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Hassan, I. (1971). The dismemberment of Orpheus: Toward a postmodern literatur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enks, C. (1995).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Lowenfeld, V. (194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Lyotard, J. (1984).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Mirzoeff, N. (1999). Diana’s death: gender, photograph and the inauguration of global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232-254). London: Routledge.
Sontag, S. (1972). Against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Deli.
Sturken, M., & Cartwright, L.(2001). Chapter 9: The global flow of visual culture. In practice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279-314)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網路部份:
周美惠(2009)。〈奔牛到台灣 藝術+商業可更細緻〉。《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692295.shtml。(2010/5/17瀏覽)。
張世宗教育研究室(2006)。《UEPLAY遊藝館》。http://blog.ueplay.com/。(2009/8/13瀏覽)。
蔡長虹(2007)。〈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對視覺文化傳播的誤讀〉人民網—《傳媒》雜誌。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5733/97774/6062613.html。(2009/9/4瀏覽)。
劉維公(2003)。〈現代社會的形成〉。《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c2.htm。(2010/4/21瀏覽)。
patw(2008)。〈台北COW PARADE(奔牛節)創意設計〉。《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http://www.patw.org.tw/patw/read.php?92。(2010/5/18瀏覽)。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