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譚伊舒
中文論文名稱:衝突
英文論文名稱:Conflict
指導教授姓名:陳秋瑾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藝術創作陰性空間自我衝突譚伊舒
英文關鍵字:artistic creationmaternal spaceselfconflictYi-Shu Ta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0
  • 收藏收藏:0
關鍵字:藝術創作、陰性空間、自我、衝突、譚伊舒

此篇為譚伊舒創作論述,內容結構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個部份緒論,以創作動機、創作目的點明衝突創作的起源,並藉由自我觀察、作品分析、媒材實驗與創作實踐,三種方式來作為此次研究的方法;第二個部分創作學理基礎,以陰性空間、陰性空間創作及陰性空間與陽性空間的差異來探討筆者對於衝突的表達,創作內容中以符號象徵的網貫穿作品,並敘述在圖像中的意義以及與圖像間的關係。第三部分創作理念與實踐,內容中以談及創作理念、題材內容、媒材運用藉以與筆者作品相呼應,從中探討並發現創作過程中情緒的轉變與釋放。第四部分討論與未來展望,在創作研究尾聲之際,回頭反思一開始的創作原由,也讓筆者了解藝術創作是讓生活轉化的方式,同時也是情緒宣洩的窗口。

藝術創作的形式有許多種,筆者以線條、色彩、造型,三方面分別象徵逃不出去的網、記憶與壓力的警訊、女性柔美形象及內心淨化的儀式;作品也依序以情緒的轉化分為四大系列,最後以2005年開始製作的手工胸花為作品的總結,從不安與焦慮到情緒釋放,從衝突到自我認同、超越自己,筆者以創作的形式來探討內心深層的隱晦空間,將不能言說的窘境從作品中呈現,此創作論文為2005年至2011年的情緒紀錄,同時也是研究自我、探索自我、暸解自我、認同自我、超越自我的一段生命歷程。
As Ms. Yi-Shu Tang’s creation discourse,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as follows: (1) Introduction: With creation-related motives and purposes to interpret origins of conflicting creatio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ree distinct methods, i.e., self-observation, work analysis, and media experiment & creation practice; (2) Creation-relat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y conflict expressed by the creator is investigated via maternal space, maternal space creation, and any difference between maternal space and paternal space, and the works with symbolic webs interweaved are to describe both implication displayed in imag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images thereof; (3) Creatio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By means of creation philosophy, subject matters, and media practice echoing the works, any change or release of the creator’s sentiments during creation can be investigated and discovered; (4) Discussion and prospect: The creator perceives artistic creation contributes to not only transformation of lives but also catharsis of sentiments while retracing the root causes inducing creation in the end of creation research.
Among diversified styles in artistic creation, the creator makes use of lines, colors and shapes to symbolize inextricable webs, warnings induced by memory and pressure, and feminine image & mental purification ritua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ransformation of sentiments, the works are divided into four series and summarized as man-made corsages by which the creator investigates an individual’s inner implicit space and expresses her indescribable predicament during a course with misgiving or anxiety transferred to sentimental release and conflicts transferred to self-identity or self-promotion. This paper records the creator’s life experience and life course in studying, exploring, perceiving, identifying, and transcending herself from 2005 to 2011.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 . v
誌謝……………………………………………….......………………………….. .vii
中文摘要………………………………………….......…………………………. .viii
英文摘要………………………………………….......…………………………. . .ix
目次……………………………………………….......…………………………..…x
圖次……………………………………………….......……………………….......xiii

1. 緒論…………………………………………….......…………………………... .1
1.1. 創作動機……………………………………...……………………………1
1.2. 創作目的…………………………………………………...………………3
1.3. 創作研究方法…………………………………………...…………………3
1.3.1. 自我觀察……………………………...…………………….……....4
1.3.2. 作品分析……………………………...…………….……………....4
1.3.3. 媒材實驗與創作實踐………………...…………….……………....5
1.4. 研究步驟…………………………...……………………………………....6
1.5. 名詞釋義…………………………...……………………………………....9
1.5.1. 衝突……………………………...…………………….…….. ….....9
1.5.2. 自我認同………………………...…………………….…….. ….....9
1.5.3. 線條……………………………...…………………….…….. …....10

2. 相關學理………………………...………………………………………...….....12
2.1 陰性空間.………………………….….…...……………………. . …….....12
2.1.1. 陰性空間創作.………………………...…………………….…......15
2.1.2. 陰性中的矛盾、衝突…………………...…………………….…....18
2.1.3. 陰性空間&陽性空間…………………...…………………….…...20
2.2. 符號學………………….....…………………….……….. .…….. ….... ... 21
2.2.1. 符號與圖像間的關係………………………………….…….. ….23
2.2.2. 符號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24
2.2.3. 符號中線條的書寫………………………………….…….. .……24

3. 創作理念與實踐…………….....…………………….……….……...…............29
3.1. 創作理念……………………………………...…………….……………..29
3.2. 題材內容…….…………………………………………………...………..30
3.3. 創作形式與媒材運用…………………………………...………………...33
3.3.1. 造型的結構與佈局…………..………....……....…….……………34
3.3.2. 媒材的多元應用……..........………....……....…….……………....35
3.3.3. 線條的裝飾性………..........………....……....…….……………....36
3.3.4. 色彩的語言…………..........………....……....…….……………. ..37
3.4. 作品分析與詮釋.…………………………………………………...……. 39
3.4.1. 紀錄心情系列…………..........………....……....…….……………40
3.4.2. 釋放壓力系列…………..........………....……....…….……………46
3.4.3. 自我療育系列…………..........………....……....…….……………51
3.4.4. 自我超越.…………………………………………………...……...55
3.5. 展場規劃.…………………………………………………...…….. ...…....63

4. 結論與未來展望.………………………………………………...…….. ...…....65
4.1. 創作過程整理……………………………………………...…….. ...….... 65
4.2. 未來展望.…………………………………………………...…….. ...…....67
附錄:展場現場……………………………………………………........ . ..…...….69
參考文獻 …………………………………………………........…..…….……....….73
王 玫 譯(1992),克利 著。〈巨匠美術週刊〉。《克利》,期30,臺北市:
錦繡。ISBN:957-213-572-4。
王石珍 譯(2000),費雪 著。《為自己出征》。臺北縣:方智。ISBN:
957-679-718-7。
王國強 譯(2006),Gillian Rose 著。《視覺研究導論》。臺北市:群學。ISBN:
986-81076-4-4。
田 耕 譯(1998),海倫.勒納—羅賓斯 著。《女性自覺:如何開發自己
的潛能》。臺北縣:臺灣實業文化。ISBN:957-700-408-3。
甘 陽 譯(1990),恩斯特 卡西爾 著。《人論》。臺北市:桂冠。ISBN:
957-5511-25-5。
呂 澎 譯(1987),康丁斯基 著(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臺北市:
丹青。
呂清夫(1996)。《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ISBN:957-9420-37-8。
何佩樺 譯(2008),麥可.齊莫曼 著。《意外的傑作》。臺北市:城邦文化。
ISBN:978-986-6739-51-4。
何政廣 編,康丁斯基 著。《康丁斯基:抽象繪畫的先驅》。台北市: 藝術
家。ISBN:957-9530-21-1。
余秋雨(2006)。《藝術創造論》。臺北市:天下遠見。ISBN:986-417-630-7 。
李幼蒸(1996)。《理論符號學導論》。臺北市:唐山。ISBN:957-8900-64-3。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師。ISBN:957-9420-97-1。
吳玉成 譯(1995),佛希隆 著。《造型的生命》。高雄市:傑出文化。ISBN:
957-97120-7-7。
吳瑪悧 譯(1987),克里斯提安.哥爾哈爾 著。《保羅.克利》。臺北市:
藝術家。
吳瑪俐 譯(1995),康丁斯基 著。《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市:藝術家。
吳瑪悧 譯(1996),康丁斯基 著。《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ISBN:
957-9530-10-6 。
林群英(1996)。《藝術概論:藝術欣賞入門》。臺北市:全華。ISBN:
957-21-0438-1。
邱誌勇、許夢芸 譯(2006),Jeff Lewis 著。《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縣:
韋伯文化。ISBN:986-7557-3-28。
高行健(2008)。《論創作》。臺北市:聯經。ISBN:978-957-08-3263-1 。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市:張老師。ISBN:957-693-249-1。
郝廣才(1998)。《四大浪漫詩選》。臺灣:格林文化。ISBN:962-754-151-9。
郭 良(2001)。《佛洛伊德》。香港九龍:中華。ISBN:962-231-181-4。
陳宓娟 譯(2003),Judy Chicago 著。《穿越花朵》。臺北市:遠流。ISBN:
957-32-4893-X。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ISBN:
978-986-83313-2-7。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市:藝術家。ISBN:
986-7957-29-6。
項退結 譯,布魯格 著。《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市:華香園。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市:巨流。ISBN:957-732-112-7。
黃麗娟(1997)。《當代纖維藝術探索》。臺北市:藝術家。ISBN:
957-9530-88-2。
傅佩榮(2003)。《釐清自我的真相》。臺北市:天下遠見。ISBN:
986-417-081-3。
葉朝憲 譯(2002),柯比意 著。《都市學》。臺北市:田園城市。ISBN:
957-0406-73-9 。

蘇美玉 譯(2002),馬諦斯 著。《馬諦斯畫語錄》。臺北市:藝術家。
ISBN:986-7957-45-8 。
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 :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
臺北市:女書文化。ISBN:957-823-308-6。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市':雄獅。ISBN:957-9420
-69-6。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 : 漫遊女性主義》。臺北市:三民。ISBN:
978-957-14-4610-3。
賴俊雄(2005)。《晚期解構主義》。臺北市:揚智。ISBN:957-818-738-6。
謝鴻均(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臺北市: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ISBN:957-01-5415-2。
謝鴻均(2004,6月)。《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新竹師院學
報》,期18,頁413–436。
謝鴻均 譯(2000),The Guerrilla Girls 著。《游擊女孩西洋藝術史》。臺北
市:遠流。ISBN:957-32-4005X。
謝佳真 譯(2010,12月),Cecelia Ahem 著。《最後的禮物》。臺北市:春
光。ISBN:978-986-1204-383。
羅 青(1991)。《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市:台灣學生。ISBN:
957-15-0576-5。
鄭至慧(1996)。〈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
派》,頁73–103。臺北市:女書文化。ISBN:957-99204-1-9。
謝小芩 譯(2009),Sophia Phoca 著(2009)。《後女性主義》。臺北市:立
緒。ISBN:957-8453-76-0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圖次
緒論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1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