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王美心
中文論文名稱:劉禹錫七言絕句詩之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疇
英文論文名稱:Study 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Liu Yu-Xi’s Seven-character-quatrain -- with focus on Phonology and Dictions
指導教授姓名:葉鍵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劉禹錫七言絕句語言風格音韻詞彙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9
  • 收藏收藏:0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劉禹錫的詩在唐代已頗負盛名,白居易稱 劉禹錫為「詩豪」,蘇軾說他:「奔軼絕塵不可追也。」劉克莊則評劉詩:「尤多感慨、精華老而不竭。」後人研究劉禹錫,多從賞析其詩歌作品或意境研究為主,因此,本論文嘗試以語言風格的角度,研究劉禹錫的七言絕句詩,期望能從詩句字詞分析的結果,提供另一種視野的角度。
語言風格學是利用語言學的觀念及研究方法,開創一條分析文學作品的新途徑。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有其慣用的規律存在,透過語言風格學的分析,可以較精確的掌握詩人驅使語言的特性。本論文將以「語言風格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析劉禹錫現存的167首七言絕句詩,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確立版本。

第二章:從中唐的時代背景開始,簡述劉禹錫的生平大略、政治遭遇,及其可能對詩作造成的影響,並敘述劉禹錫詩歌對後世的價值與貢獻。期望在進行資料分析前,能對作者及作品有概略性的瞭解。

第三章:從韻腳安排、詩句的平仄設計、同音重複與雙聲疊韻等特殊音韻形式探究其音韻風格。為了更精確掌握劉禹七言絕句詩的音韻結構,本章將詩句逐一擬音,歸類統計,以期以更真實、更科學的呈現其韻貌。

第四章:透過重疊詞、數量詞、色彩詞、方位詞及典故等五類詞彙,進行語言結構的分析,討論字詞的規律其特色,以其考察在詩句中的運用狀況,並進行分析探究。

第五章:綜合前述各章之重點,歸納整理,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具體描述劉禹錫七言絕句詩之語言風格。
Tang Dynasty is considered a prosperous time for Chinese poetry and Liu Yu-Xi is well-known for his poetry at that time. Bai Ji-Yi called Liu Yu-Xi as “the Notable and Liberal Poet”. Su Shi praised him as “No one can surpass him.” Liu Ke-Zhuang commented his poetry as “sentimental and leaving a pleasant aftertaste”. Most researches into Liu Yu-Xi focused on the appreciation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s of his poetry.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hi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tyle, in hope to provide a new viewpoint based on syntax analysis.

Linguostylistics takes over the conceptions and methods of linguistics as a new channel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classics. Some conventions still exist in the expressions utilized or created by poets and literators. With the analyzing techniques of ‘’Linguistic Stylistics”, poet’s expressions can then be critically described.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ze the existing 167 seven-character-quatrains written by Liu Yu-Xi in use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methods. I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 and confirms the version of poems.

Chapter 2: It briefly introduces Liu Yu-Xi’s background, political experienc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worl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id-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Liu and his works.

Chapter 3: To study his style from the special rhymes utilizations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eet, the intonation displayed in verse, repetitions and same final’s repeating. For more specified to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rhymes in Liu Yu-Xi’s seven-character-quatrains, the chapter records all verses and processing to statistics so that the characters of Liu Yu-Xi’s seven-character-quatrains will be declared in mor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way.

Chapter 4: To process the analysis on structures and utilities of the language with five expressions used in the poetry – “Repeating Phrase”, “Quantity Phrase”, “Color Phrase”, “Direction Phrase”, and “Phrase with Allusion” in order to define the style of phrases.

Chapter 5: To conclude the points mentioned in the above chapters, and to particularize the language style of Liu Yu-Xi’s seven-character-quatrains.

Key words : Liu Yu-Xi, seven-character-quatrain, language style, phonology and diction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二章 劉禹錫生平及其七絕詩
第一節 劉禹錫的時代背景 ………………………. ……………11
第二節 劉禹錫的生平………………………………..………….12
第三節 劉禹錫的七言絕句……………………………………...19
第四節 劉禹錫的詩歌成就………………………………..…….21

第三章 劉禹錫七言絕句的音韻風格
第一節 韻腳安排………………………………………..……….23
第二節 頭韻設計…………………………………………………35
第三節 同音重複、雙聲疊韻………………………..………….47
第四節 平仄設計……………………………………..………….66

第四章 劉禹錫七言絕句的詞彙風格
第一節 重疊詞…………………………..……………………….75
第二節 數量詞………………………………….……….……….78
第三節 色彩詞………………………………………………….100
第四節 方位詞……………………………………..…..……….121
第五節 用典………………………………………….…..….….133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音韻風格………………………………………………147
第二節 詞彙風格………………………………………………156

參考書目……………………………………………………..……165
附錄:劉禹錫七言絕句詩作……………………………….175
一、 專書部分

(一) 古籍類

1.漢‧韓嬰撰:《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2.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3.漢‧范曄撰:《後漢書》(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4.漢‧班固撰、顏師古註:《漢書》(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5.晉‧常璩撰:《華陽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6.晉‧干寶原著、 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2010年)。
7.北涼‧曇無讖譯; 林世田等點校:《涅槃經》(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8.北魏‧酈道元原著,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
9.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10. 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五臣注:《文選》(臺北:國家圖書館轉製,2010年)。
11.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2.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3.唐‧李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14.唐‧張九齡等撰:《唐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唐‧馮翊子撰:《桂苑叢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17.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18.唐‧房喬撰:《晉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19.宋‧王讜《唐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0.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排印本,1975年)。
2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22.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宋‧宗懍撰:《荊楚歲時記》(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24.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宋‧蔡夢弼撰:《草堂詩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7.宋‧祝穆撰:《方輿勝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8.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30.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31.宋‧姚寬撰、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32.宋‧洪邁撰:《容齋續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33.宋‧司馬光原著,李國祥、顧志華、陳蔚松主編:《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年)。
34.宋‧釋志磐撰:《佛祖統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5.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36.明‧楊慎撰:《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7.明‧游潜撰:《夢蕉詩話》(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38.明‧焦竑撰:《焦氏筆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9.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40.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41.清‧吳騫著、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編:《拜經樓詩話》卷二(《叢書集成新編》第7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42.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43.清‧丁福保、王夫之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44.清‧李重華:《貞一齊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45.清‧永瑢等總裁、紀昀等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46.清‧周濟輯:《宋四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7.清‧張之洞:《輶軒語》(鄂桓:退補齋光緒二年刊本)。

(二) 劉禹錫版本、註本及相關專著

1.王雲五:《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劉賓客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2.唐‧劉禹錫:《劉賓客文集》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宋刊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年)。
3.陳貽惞:《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4.王達津:《唐詩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5.蘆荻、朱帆:《劉禹錫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1985年)。
6.浦玉燕、仁愛書局編輯部編輯:《劉禹錫詩選》(臺北:新宇出版社,1988年)。
7.卞孝萱:《劉禹錫叢考》(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8.王元明:《劉禹錫詩文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9.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10.劉榮傑:《劉禹錫詩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9年)。
11.卞孝萱、吳汝煜:《劉禹錫》(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2.梁守中譯注,倪其心審閱:《劉禹錫詩文》(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13.吳汝煜、李頴生選注,李穎生譯:《劉禹錫詩文選注》(臺北: 建宏出版社,1996年)。
14.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江蘇:新華書店,1996年)。
15.卞孝萱:《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16.陳思培:《劉禹錫評傳》(臺北:鴻德文化,2001年)。
17.林明珠:《劉禹錫詩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8.蕭瑞峰、彭萬隆:《劉禹錫白居易詩選評》(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0月)
19.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 岳麓書社,2003年初版)。
20.孫燕文:《劉禹錫詩詞欣賞》( 臺南:文國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21.高志忠:《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22.劉衛林:《宋刊劉禹錫文集版本研究》(北京: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三) 語言學及語言風格學類相關著作

1.洪為法:《古詩論、律詩論》(臺北:經氏出版社,1976年)。
2.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9月)。
3.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8月改版,原1982年9月修訂)。
4.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3月香港第一版)。
5.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學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6.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7.謝冰瑩、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8月)。
8.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共同編著:《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11月)。
9.黎運漢:《漢語方格初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0.許世瑛:《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臺北:復興書局,1990年10月)。
11.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12.陳新雄:《重校增訂音略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13.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1月)。
14.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上海書局,1991年)。
15.古清遠、孫光憲:《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16.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2年7月)。
17.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18.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19.張德明:《語言風格學》(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20.江都‧余照春亭輯、周基校訂、朱明祥編寫:《增廣詩韻集成附索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1月)。
21.竺家寧:《音韻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22.何淑貞:《古漢語語法與修辭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6月)。
23.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7月)。
24.葉桂桐:《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25.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修訂)。
26.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27.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28.洪藝芳:《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
29.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年3月)。
30.葛本儀主編:《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5月)。
31.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
32.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修訂)。
33.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1月修訂)。
34.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9月)。
35.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36.宋‧陳彭年等著/李添富主編/陳新雄、金周生編輯顧問:《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修訂二版)。
37.盧國屏:《漢語語言學》(臺北:新學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5月)。
38.崔希亮:《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9月)。
39.李子瑄, 曹逢甫:《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 2009年12月)。
40.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月)。

(四) 其他相關著作類
1.柳無忌:《全唐詩精華》(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2年10月)。
2.任半塘著:《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3.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5月)。
4.黃盛雄:《唐人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5.黃肅秋選、陳新注:《唐人絕句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6.羅聯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7.謝冰瑩、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8月初版)。
8.俞陛雲撰:《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9.陳邦炎:《唐人絕句鑑賞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10.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5月)。
11.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12.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13.詹鍈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知識叢書:唐詩》(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14.古遠清、孫光憲:《詩歌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15.陳為甫、魏少明:《唐三百家絕句選注》(慧眾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16.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發行,1993年)。
17.蔡平立:《詩的作法與欣賞》(臺北: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8.吳丈蜀:《讀詩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
19.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20.穆克宏:《唐人絕句名篇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21.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22.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感情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3月)。
23.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7月重排)。
24.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4月)。
25.劉蘭英、孫全洲主編,張志公校刊:《語法與修辭(上)》(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8年10月)。
26.鄭文海:《唐詩五言七言絕句篇》(臺北: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7.戴偉華:《唐詩文學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28.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洪邁元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29.許正中:《唐代古詩欣賞》(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30.啟功:《詩文聲韻論稿》(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1月)。
31.朱梅生:《江帆千里: 唐七言絕句賞析》( 臺北: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2.劉學鍇、趙其鈞、周嘯天著:《唐代絕句名篇賞析》(臺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3.許正中:《唐代絕句析賞》(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修訂二版)。
34.清‧蘅塘退士編、沙靈娜、何年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
35.朱炯遠:《唐詩三百首譯注評》(臺北:俊嘉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 期刊論文

1.丁邦新:〈從聲韻看文學〉《中外文學》(第4卷1期,1975年6月)。
2.吳汝煜:〈談劉禹錫詩歌的藝術美〉《文史評論》(第3期,1983年,頁122-132)。
3.馮旦:〈試探唐宋詞有關色彩的描繪〉《南開學報》(第1期,1988年)。
4.周承銘:〈略論劉禹錫七言絕句的藝術技巧〉《洛陽師專學報》(第4期,1990 年)。
5.朱我芯:〈劉禹錫樂府風貌〉《僑光學報》(第10期,1992年10月,頁41—68)。
6.宗廷虎:〈絕妙的疊字〉《語文月刊》(第6期,1993年)。
7.李直:〈唐代色彩詞的附加意義說略〉《修習學習》(第1期,1994年,頁36)。
8.張向群:〈量詞的模糊美〉《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頁108-111)。
9.江惜美:〈許渾詩疊字探究〉《臺北市立師院學報》(第25期,1994年6月,頁384)。
10.許麗芳:〈生命歷程與創作情調的暫時轉折—劉夢得「竹枝詞」的再探討〉《大陸雜誌》(1994年9月,頁44—48)。
11.楊振蘭:〈形容詞的重疊構行試析〉《文史哲》(第3期,1995年,頁97)。
12.曾啟雄:〈「青色」顏色再論〉《藝術家》(第253期,1996年6月,頁380-383)。
13.華唐:〈「陋室銘」記趣〉《明道文藝》(第244期,1996 年7 月,頁175—183)。
14.顧毓琇:〈王謝堂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6月,頁117—119)。
15.劉衛林:〈「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辨〉《人文中國學報》(第3期,1996 年12 月,頁199—223)。
16.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漢語研究》(第4期,1997年,頁57)。
17.黃柄麟:〈疊字詩、同字詩的表達效果〉《修習學習》(第4期,1997年,頁34)。
18.謝永玲:〈疊音詞和重疊式合成詞的區分〉《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8年,頁78)。
19.蔡忠道:〈從「遺山論詩絕句」談劉禹錫的諷諭詩〉《中國文化月刊》(第214期, 1998 年1 月,頁48—62)。
20.沈謙:〈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詞〉《中國語文》(1998年8月,頁27—33)。
21.柳存仁 :〈竹枝詞和「南海百詠」〉《東方文化》(1999 年,頁38—49)。
22.韓然:〈量詞的妙用〉《語文月刊》(第5期,1999年5月,頁16)。
23.張家豪:〈竹枝詞探析—以劉禹錫「竹枝詞」為對象〉《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 年6月,頁103—114)。
24.顧毓琇:〈「王謝堂前」的補充〉《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9 年6 月,頁197—198)。
25.李寶玲:〈皓首同歸兩心知—試論劉禹錫與白居易的際遇與詩藝〉《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55—74)。
26.傅明善:〈十年來劉禹錫研究綜述〉《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5)。
27.何永清:〈「陋室銘」的文章藝術〉《中國語文》(2001年6月,頁83—85)。
28.于智榮、簡淑鳳:〈「疊韻」諸說疑義〉《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49)。
29.林明珠:〈劉禹錫懷古詩兩種構象方式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頁63—85)。
30.林明珠:〈論劉禹錫兩首虛擬遊記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14期,2002年4月,頁97—121)。
31.林明珠:〈劉禹錫土風樂府與竹枝詞中的人情之美〉《中國文化月刊》(第270期,2002年9月,頁33—63)。
32.張慧美:〈語言的風格作用〉《中國語文》(第545卷,2002年11月,頁19—32)。
33.林明珠:〈論劉禹錫土風樂府與竹枝詞的書寫意義〉《花蓮師院學報》(第15期, 2002年12月,頁25—52)。
34.陳英傑 :〈從劉禹錫詩看其與牛李黨爭之關係〉《東方人文學誌》(2003年3月,頁81—108)。
35.魏聰祺:〈疊字分類及其辨析〉《國教輔導》(第43卷第5期,2004年6月,頁14—23)。
36.王幼華:〈劉禹錫「竹枝詞」辨析〉《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4年7月,頁220—232)。
37.李添富:〈格律與風格〉《輔仁國文學報》(第20期,2004年7月,頁229—247)。
38.劉怡伶:〈竹枝詞名誼考析〉《中極學刊》(第4期,2004年12月,頁23—50)。
39.王秋香:〈一代詩豪劉禹錫—沅湘情〉《國文天地》(2005年10月,頁56—60)。
40.劉醇鑫:〈劉禹錫之天人思想析論〉《新生學報》(第1期, 2006 年5月,頁181—196)。
41.張窈慈:〈從劉禹錫的「竹枝詞」看巴渝文化〉《中國語文》(2007年6月,頁53—77)。
42.謝永珍:〈劉禹錫「陋室銘」篇章結構探析〉《國文天地》(2008 年3月,頁89—94)。
43.陳俊翰:〈「陋室銘」—孤芳者的神思〉《國文天地》(2009年6月,頁58—61)。
44.龔曉斌、林健、景旭華:〈頭韻的魅力〉(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第1期),p.98—101。

三、 學位論文

1.張肖梅:《劉禹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2.楊秋生:《劉禹錫及其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3.吳淑惠:《聲響與文情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
4.張修蓉 :《中唐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5.馮永敏:《杜律對句疊字所見之聲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3年11月)。
6.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7.翁聖峰 : 《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
8.朴培卿 : 《唐宋文人竹枝詞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
9.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年)。
10.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年)。
11.徐敏綺:《陳子昂<感遇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12.林雅惠:《王昌齡七言絕句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13.林正芬:《孟浩然五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14.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5.林美宏:《香奩集淒麗的語言風格─從感官書寫入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封面
摘要及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書目及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1.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06.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