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初版)。臺北市:明文。 王蒲寧(2005)。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朝煌(2005)。大學生個人因素、個人經驗及校園環境知覺與能力感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瑞雲(1996)。大龍峒史蹟源流(初版)。臺北市:臺北市大龍國小百週年校慶籌備會。 吳雅蘭(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靜宜(2003)。國中學生的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南市文賢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佩蓉(2009)。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秀穎(2007)。休閒農業遊客環境識覺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碧貞(1994)。國小兒童對日常生活環境的識覺與概念。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185-228。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妙芬(1998)。社區空間識覺之研究:以大二結社區總體營造為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德(2001)。高中生對環境災害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臺北市:巨流。 林郁欽(2005)。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俶庸(2005)。國小學童參與地方文化活動與其地方認同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佳慧(2006)。台北市幸安國小四年級學童社區環境識覺及空間認知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子翔(2008)。玉山國家公園環境識覺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金玉(2007)。綠色運具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大地理研究,6,203-242。 胡淑雲(1987)。台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 張文隆(1998)。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莊朝權(1994)。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鳳儀(1999)。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文慧(2001)。鄰里通學道路設施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錦鴻(2006)。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信甫(2008)。海外學習旅遊空間行為與體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珮珊(2005)。臺南孔廟文化園區對居住環境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美文(2008)。都市綠地識覺差異之研究─台北市富陽森林公園使用者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惠美(2008)。國小學童對環境識覺的探討—以新化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穎枝(1994)。兒童的鄰里環境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雅心(2005)。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06)。大龍峒文化園區計畫概述(紀實)。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uro.taipei.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52db2c7:2013。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07)。大龍峒文化園區計畫。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uro.taipei.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573c8d6:588f。 臺北市大同區公所(2009)。認識大同—地理環境。2009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datong.taipei.gov.tw/ct.asp?xItem=34116&ctNode=4209&mp=124031。 鄭素津(2004)。不同區位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歐陽鍾玲(1982)。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應用。台灣師大地理教育,8,63-70。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189-200。 歐家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活動空間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漢生(1986)。從台北市民之識覺與行為論高架道路對都市空間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玉慧(1995)。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明芬(2007)。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進富(2008)。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慈容(2004)。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聶先怡(2007)。淡水八里自行車道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鐘英甄(2007)。高雄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經驗詮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英文部分 Adeola, F.(2004). Environmentalism and Risk Percepti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Black and White Differentials and Convergence. Society and Natureal Resource, 17(10) , 911-939. Chokor B.A(1991), The Perception of Spatial Inequalities in a Traditional Third World City. Urban Studies, 28(2), 233-253. Downs, R. M.(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 , 68-81. Fieldhouse, E., Pattie, C. J. & Johnston, R. J.(1996). Tactical Voting and party Constituency Campaigning at the 1992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in England.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6, 403-418. Gold, J. R.(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 J.(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Croom Helm. Jones, K., Johnston, R. J. & Pattie, C. J.(1992). People, Places and Regions: Exploring Tthe Use of Multi-level Modelling in The Analysis of Electoral Dat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 , 343-380. Kirk, W.(1951).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ical Journal, 25 , 152-160. Lowenthal, D.(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A.A.G., 51 , 241-260. Lichtenberg E.and Zimmerman R.(1999). Adverse Health Experience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Pesticide Usage Behavior of Farm Operators. Risk Analysis, 19(2), 283-294. Martina, K.(1992). Attitudes Towards Golf in Germany: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Kansas State Univ. Mustapha, A. R.(2003). Colonialism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 Northern Nigeria.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31(4), 405-425. Meindl, Christopher F.(2004). "Southerners and Their Swamps: The View from Middle Georgia",Southeastern Geographer, 44(1) , 74-89. Sprout, H. and Sprout, M.(1965),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iff, M. R.(1971).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3 , 7-12. Wood, L. J.(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 , 12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