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梁家祥
中文論文名稱: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的出櫃策略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郭大玄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男同志出櫃策略空間工作場所
英文關鍵字:gaycome-out strategyspaceworking are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5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欲透過質性研究,來瞭解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會採取哪些出櫃策略,相信男同志的出櫃策略會受到本身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交互影響,其中外在環境更涵蓋人為與空間兩大元素,在兩者交互作用下碰撞出不同火花,而同志即根據此結果來決定自己的出櫃策略,希望透過研究來釐清兩者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歸納與建立起同志與工作場所、其它地方與工作場所間彼此影響的關聯性。
  故本研究的目的可以歸納下列四點:
1、分析男同志在工作場所中採取的出櫃策略。
2、研究在工作場所中影響男同志出櫃策略的因素。
3、探討男同志選擇出櫃策略前後的變化。
4、發現男同志出櫃後在工作場所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藉由質性研究中的文獻探討、訪談和實地觀察,可以得知研究結果。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不同因素讓同志在出櫃策略上出現多種選擇,每一種選擇造成的結果又成為他日後在不同地方出櫃時的考量因素。而行為對地方造成的影響即改變了原本他與同事之間的互動,在行為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雙方是如何從出櫃前的觀察、信任、試探,到出櫃後的彼此衝突、協調、適應,才能繼續在工作場所中相處下去。故透過質性研究法中的訪談與觀察,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每一位同志在出櫃的背後,各有什麼樣的故事在上演,他的人生又是背負著什麼樣的包伏,以及該如何與大環境互相拉扯以取得平衡,才能在這社會中生存。雖然本研究在人數上並不多,卻希望藉著這六位勇於分享的受訪者來瞭解同志族群,他們是用何種的生活面貎與我們共同生活。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come-out strategies among gays in their working area.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come-out strategies are influenced by both inner factors and outer environments. As to outer environments, artificial and space factors are included. After their interaction, it brings about different changes in their life. So that gays decide their come-ou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se chang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figure out the relevance between artificial and space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generalize and state the corelation between gays and their working are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between other area and working area.

All in all, there are four objectives about this research.

1. Analyze come-out strategies among gays in their working area.
2. Investigat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e-out strategies among gays in their working area.
3. Make a study for pro-post variations while choosing come-out strategies among gays.
4. State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after gays come out in their working area.

The researcher will get results through literature reading, counseling and field research am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know that different factors lead to multiple choices while gays come out. And results from each choice become one of thinking factors while gays choose where to come out. However, their decision change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lleagues and themselves. We found that they’ve tried to observe, trust and explore mutually before coming out, and they’ve quarreled, negotiated and adapted to the situation mutually after coming out, so that gays can get along well in their working area. Through counseling and observation am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oncequently, we realized that every come-out gay’s life story, burden and survival in this society. Though the research samples are not that rich,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let people know more about gays and realize how they lead a balanced life with us among these six valuable samples.

Key words:gay, come-out strategy, space, working area
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壹、質性研究法 ---------------------------------------------7
貳、研究程序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6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8
第一節 「同志」議題的研究歷程 -----------------------------18
第二節 「地方與同志」的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地方與出櫃策略」的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地方與同志的互動 -----------------------------------36

第三章 三種不同性慾角色的訪談過程 --------------------------45

第四章 男同志的出櫃策略分析 -------------------------------83
第一節 出櫃策略大不同 ------------------------------------83
第二節 影響出櫃策略的因素 ---------------------------------90
第三節 出櫃前後的變化 ------------------------------------94
第四節 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5

參考書目

附錄
中文參考文獻
專書部分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合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合著,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
白先勇(1983)。孽子。台北:遠景。
朱誠偉(2000)。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載於何春蕤(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何春蕤(2001)。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阮慶岳(1998)。一夜魚龍舞-試看同志空間。載於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頁24-36)。台北:元尊文化。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華山(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倪家珍(1997)。九O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載於何春蕤(1997):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
張娟芬(1998)。姊姐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
張喬婷(2000)。從身體慾望到身份認同-校園空間中女同志的存還機制。載於何春蕤(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市:麥田。
張喬婷(2001)。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慧秋(1991)。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出版。
莊慧秋主編(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陳俊志(2002)。跟昨天說再見。載於莊慧秋(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賀瑞克Gergory M. Herek(2001)。污名與性傾向(江淑琳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黃鴻文(1998)。教育的功能。載於陳奎喜(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賴正哲(2002)。當建築與同志身份相遇時。載於莊慧秋(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賴正哲(2005)。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

期刊、論文部分
孔德(2006)。牆與橋-大學學生事務人員對同志學生態度轉變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怡元(2004)。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同志族群間族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市。
王皓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第3期1月,52-58。
吳文煜(2003)。河邊春夢:台灣高雄愛河畔男性間性慾地景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吳亞玲(2000)。「同性戀學生之輔導」座談會紀實。輔導通訊,61期,51-52。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國立臺灣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吳翠松(1998)。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錦媛(2003)。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李惠珊(2008)。女同志家庭親子關係法制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慧芬(2007)。大學學生事務人員性別刻板印象與校園性別平等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佑儒(2008)。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本蕙(2003)。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
林欣億(2003)。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的性慾認同空間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珍瑤(2004)。消費空間與同志身份之研究─以彩虹社區活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花蓮。
施毓琳(2005)。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柳俊羽(2008)。大學生對同性戀印象影響其同性戀接受度之調查-以國立高雄大學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已出版,新竹。
洪佳玲(1999)。「同性戀」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60期,21-23。
徐嘉郁(2008)。當我們同在一起-休閒場域對男同志認同構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殷寶寧(2000)。「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張孟琪(2009)。國小學生同性戀態度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東。
張晉文(2008)。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國珍(2004)。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
強淑敏(1999)。我們是同性戀教師。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喬婷(1999)。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瑞君(2009)。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淑婷(2007)。高中職教師現代性、傳統性心理特徵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智淵(2005)。隱喻性地景之研究-----論述高雄同盟路同志情慾場域的身體實踐。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惠(2008)。高中生閱讀 BL漫畫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凱軍(2008)。從「櫃父母」到「同運」行動者:同志父母的出櫃歷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舒婷(2007)。南區大專校院心輔老師之性別角色對其同性戀態度之影響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
陳雅伶(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喀飛(1997)。當石牆事件在台灣-同陣專案小組動員報告。熱愛雜誌,第九期,28-36。
曾麗娟(2007)。父母面對同志子女出櫃後因應歷程之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新竹市。
曾寶瑩(2000)。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183-213。
黃伯森(2006)。男同性戀者休閒阻礙因子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婉玲(2002)。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美貞(2004)。女同志球聚空間之形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廖韻雯(2007)。「窩」在那兒?淡水地區大專院校女同志生活風格之自我展演。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宛靈(2008)。同性戀員工升遷制度與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以餐旅業為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宜君(2008)。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蔣琬斯(2008)。女同志大學生的自我探索與親密關係。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美里(1998)。我們的兒子是同性戀,我們以他為榮。人本教育札記,108期,46-51。
鄭青玟(2005)。恐同現象的研究。諮商與輔導,230,8-12。
鄭智偉(2007)。在行動中與同志父母相遇-一個同志組織工作者的實踐與反思。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正哲(1998)。在公司上班 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麟中(1998)。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聯合報,1997.8.9及8.10第六版
蘇艾珍(2007)。中部地區高中高職教師同性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
蘇俊丞(2008)。『家』在哪裡?!~男同志向家人出櫃歷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釋俊明(2007)。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外文參考文獻
Bell, D. & Valentine, G. (eds.) (1995) ,Mapping desire. NY : Routledge.
Bischke,J. M., Wberz, A. B., & Wilson, D.(2000),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college students. In V. A. Wall & N. J Evans (Eds.), Toward Acceptance: Sexual Orientation Issues on Campus (pp. 29-58).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Cass,C. S.(1979)。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219-235。
Davies, Katherine(1929)。Factors in the Sex Life of Twenty-One Hundred Women。New York:Haoper Brothers。
Day, Nancy & Schoenrade, Patricia.(1997). Coming Out in the Gay World, in Social Perspective es in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Peter M. Nardi and Beth E. Scheider (eds). London:Routledge.
Ford, Clellan and Beach, Frank(1951),Patterns of Sexual Behavior。New York:Harper and Row。
Gramer, D. W., &Roach, A. J. (1998) .Coming out to mom and dad: A study of gay ma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5, 79-91.
Goldfried, M., & Goldfried, A.(2001).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Support in the Lives of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7(5), 681-93.
Hokker, Evelyn(1959).The Adjustment of the Male Overt Homosexual,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21。
Kronenberger, GK. (1991). Out of the Closet, Personnel Journal v.70:40-44.
Levine, MP & Leonard R.(1984). Discrimination Against Lesbians in the Work Force, Signs :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v.9 : 700-710.
Lefebvre H.(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well, Oxford, UK.
Leavech, A. (1992), Sexual orientation disclosure to parents: Problem solving and social support. (Report No. CG024726).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3508)
Moreau, P. L. (2001), Gay men: The coming-out process, parental response, and effects of disclosur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California.
Newman, B.S., & Muzzonigro, P.G.(1993).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on the coming out process of gay male adolescents.Adolescence,28(109),213-26.
Savin-Williams,R.(1998).The Disclosure to Families of Same-Sex Attractions by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Youth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Lawrence Erlbaum), 8(1), 49-68.
Williamson, AD. (1993). Is This the Right Time to Come Ou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71:18-27.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7.1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7.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