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毛炳楠 (2005)。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鷹架策略分析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選發 (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學習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杜正治 (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李源順 (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2-26。 吳鳳萍 (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習成效方面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慧君 (2009)。激發式動態表徵設計運用於國小六年級分數除法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宋曜廷 (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與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088NTNU0328003。 林文慧 (2005)。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世紘 (2005)。探討不同的教學媒體對數學面積教學之研究-以四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宜正(2008)。電腦動畫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圖形與空間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邱建偉 (2005)。在數學簡報系統上設計數學教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素敏 (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榮忠 (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敬文 (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初等教育,1,183-219。 張亦甯 (2009)。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對學習障礙學生時間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陳志遠(2010)。以GSP軟體融入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面積概念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明璋(2006)。「Math PS使用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17日。網址:http://ama.nctu.edu.tw/ama2/index.php 張英傑、周菊美譯(2005)。Van de Walle著。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盈帆、賴阿福、蔡俊明、黃聰欽(2008)。動態幾何軟體GSP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面積概念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91-127。 張祐誠(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之教學設計之研究以文導圖模式與觸發模式之比較以尺規作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281-309。臺北:五南。 陳鉪逸(1996)。我國國小高年級學生帄面圖形面積概念的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張憲庭(2004)。資訊融入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中之應用。國教之友,56(1),33-37。 陳薇羽、譚寧君(2006)。臺北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調查研究。數學考卷編製暨坪析研討會論文集暨實務彙編,215-243。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依萍(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尌學生分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瑞智(1998)。評論: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邁向新世紀的教育與師資堷育,114-117。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2,10-14。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楊儒仁(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尌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積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潘張杰(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運用於國小小數乘法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慧萍(2007)。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耀聰(2007)。數位遊戲軟體應用於國小數學低成尌學生補救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麗桂(2007)。資訊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政卲(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應雅鈴(2007)。應用數學簡報系統發展國小數感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譚寧君(1995a)。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 ( 7&8 ),14-19。 譚寧君(1995b)。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載於甯自強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7-36。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譚寧君(1995c)。師院生面積概念與解題策略分析研究。八十四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2),253-279。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譚寧君(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師院學報,11,573-602。 蘇琬淳(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楣雅、林紀慧(2003)。電腦輔助補救教學法和學生個人特質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研究。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暨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英文文獻 Baddeley, A.D. (1992). “Is working memory wor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4A(1), 1-31. Baturo, A., & Nason, R. (1996). Student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within the domain of area measuremen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1(3), 235-268. Bright, G. W. (1976). Estimating as part of learning to measure. In D.Nelson & R. E. Reys (Eds.). Measurement in School Mathematics: 1976 Yearbook (pp.87-104).Reston, VA:NCTM.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 8, 293-332. Duval, R. (1995). Geometrical Picture: 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pp.142-157).Berlin: Springer (NATO ASI Series n138).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a cognitive of view.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CMI Study (pp.37-52).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5).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2002).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3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i on of geometry. New York:Basic Book. W. W. Norton & Company. Selwyn, N., & Bullon, K. (2000).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use of IC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4), 321-332. Simon, M. (1995). 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 114-145.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 (pp.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Bruner, J.,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and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