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志權(1997)。教師在職進修辦法與獎勵法評析。教師之友。38(1),1-8 王素琴(1995)。成人學生學習參與動機取向與教育產品立意知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王誌鴻(199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王湘栗(1996)。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白慧如(200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余紀容(2001)。國中一般智能優異班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學院,彰化。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航申(200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李雲漳(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明達(2003)。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 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吳清基(1995)。教師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俐錦(2006)。國民小學教師生命價值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 吳修瑋(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慧玲(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何福田(1981)。我國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邱瓊慧、吳祥明(2000)。談遠距教師進修。資訊與教育,76,41-46。 林三星(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銘傳大學,桃園。 林美惠(2004)。高職家事科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53-74。 林如萍 (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海青(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進材(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024-010)。 林新發(1996)。兩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國北師院學報,9,85-100。 林育妃(2005)。教育改革下國中英文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 林真鳳(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倫理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金蘭(2000)。國中英語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效能信念與學生專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麗君(2007)。中國社會領域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高華強(1995)。樂在教學-提升教學與品質。台北:南宏圖書出版社。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孫志麟(1992)。教師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取向。現代教育,25,103-113頁。 孫志麟(1995)。教師效能的研究途徑及其評量信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67-75頁。 孫志麟(1996)。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管理取向,政治大學學報,72,121-150。 夏天倫(2004)。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許瓊潔(2004)。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木金(1996)。國民小學學校教學配合措施對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227-252。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院刊,61期。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獅友,461,12-16。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45-64。 陳蘭馨(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馮 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教學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張明麗(1996)。幼教人員參與在職進修學習動機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6,273-319。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清濱(1996)。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的途徑。研習資訊,第13卷,6,2-9。 張嘉文(1993)。鄉村地區老人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茂夫(1998)。落實教師進修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48,17-19。 黃富順(199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欣儀(2000)。影響小學教師網路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莊智揚(2006)。教育改革下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曾家球(1993)。多元化的教育進修。竹縣文教,7,19-23。 葉又慈(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鄭詩釗(1998)。國民小學班及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劉依玲(2006)。教育改革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班級氣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歐陽教(1986)。教學的觀念分析。中國教育學會。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簡木全(2002)。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簡毓玲(2000)。國民小學校只教學是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再職進修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國立 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蕭瑞琪(2000)。邁向教師進修的新境界。台灣教育,591,49-51。 謝忠武(1998)。人力資源發展與教師進修-兼談高雄市教師進修機構之組織與發展。國教天地,130,37-42。 鍾榮進(2002)。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大學,新竹。
貳、英文參考文獻 Ashton,P.T., &Webb, R.B.(1986). Making a difference: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Longman. Bandura, A.(1977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lolgical Review,84(2),191-215. Borich, G.D. (1994).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New York: Macmillan. Boshier, R. (1973).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opout: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23(4), 255-282. Boshier,R. (1978).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Scale factors Structure for Okker Asult, Adult Education,28(3),165-175. Brandt, R.S. (1986).On the expert teacher: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Berlin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 4-9. Branscum,S.Y. (1986).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for Formal Learning Participation of University( Lifelong Learning,Continued Learning, Faculty Deveopment ), Disser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7(7),415-A. Burgess,P. (1971).Research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 group educational ctivities. Adult Education,22(1) 3-29. Cavers, L.(1988).Teacher efficacy: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evel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 and tea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CD-ROW).Abstact Form: 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3563A. Cross.K.P. (1982):Adults as learners. Washington: Jossey-Bass. Gibson,S.,& Dembo,M.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construct Valid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569-582. Good, T.L. (1979).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Joural of Teacher Education,30(2),52-64. Guskey, T.R. (1981). Measure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assume for academic successes and failure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2(3),44-51. Guskey, T.R. (1986).Context variables that affect measures of teacher efficac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uon,23,102-106. Guskey, T.R. (1988).Teacher efficacy, self-concept,and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63-69. Houle,C.O. (1961).The inquiring ind,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ewis,C. (1994).Gearing teachers up.Education Digest,59,56-58. Mchaney.J.H., &IMPEY, W.D. (1992). 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 Medley,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In P.L.Peterson.and H.J.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ers:Concepts,Findings,and Implications. Berkeley, CA: McCutchan. Miller, H.I.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A Force-fui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n, Boston University. Money, S.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Polteacher, B. (1987). A Study of th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teachers attending Community-base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Unpublish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Rubenson,K. (1979). Rwcruitment to Adult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Research and Outreaching Activities.Sweden:Stockholm Inst of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3-415). Sheffield, S.B. (1964). The Orientations of Adult Continuting Learners,In D.Soloman (Ed), The Continuing Learners,Chicago:Co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1-24 Tough, A. (1979). Choosing to learn.In G.M.Healy,& W.L.Ziegler(Eds.). The learning stance:Essays in celebration of human learning.Syracuse Research Corpor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roject No.400-78-0029.Final report,Washington,D.C.:National of 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