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淑琍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 Shu-Li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男性教師教學信念中的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associated with Gender Role Attitude of Teaching Beliefs on 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徐淑敏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態度教學信念
英文關鍵字:gender rolesgender role attitudesteaching belief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教師是教室中的靈魂人物,因此教師言行於生活環境中,帶給學生有巨大的影響力。學校,不僅是形塑學生性別認同的所在,也是形塑教師主體意識以及成為一個學生模效的強力場域。本研究選擇六位國小男性教師為研究參與者,進行質性研究,期望透過國小男性教師的訪談與分享,能夠暸解男性教師從事國小教職是否受到性別角色的影響。其次探討男性教師其教學信念中性別角色態度的異同。並剖析男性教師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其教學信念的情形。讓讀者更清楚國小男性教師之性別角色態度,暸解其教學信念不同的思維。
歸納研究結果如下:國小男性教師選擇教職與性別角色無因果關係,在國小教學年段有性別隔離現象,國小男性教師角色與男性角色期待有衝突,班級經營隱藏之性別角色態度,性別角色差異影響親師生互動,教師容易以性別作為評估及詮釋學生行為的重要標準,男性教師在教學忽略性別角色的影響,男性教師在課程中傳達性別平等的觀點。最後,依據研究所得結論,對教師、學校和教育相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As the soul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would always bring students the great influence in word and in deed daily. The occas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only shaping students ' gender recognition, but also forming teacher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s students’ role model to follow. Six 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have been selected and sampled in this Study by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male gender role would be the critical influential elem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 In addition, the second purpose is anticipated from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gender role attitudes of mal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 and analyze any stereotype of male teachers to affect the teaching belief.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conclude the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teaching beliefs of male teachers.

In summary of this Study:
No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Role and Teacher Career Selection
The un-proportional phenomenon of Teachers’ gender could be concluded over various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cross board.
The conflict has been observed between performing a male teacher and being a male in society.
The gender would be easily applied or even abused as the critical standard while judging or interpreting students’ behaviors.
The influences of Male gender role would be easily neglected by Male teachers
The standpoint of gender equity would always be made and stressed to students by male teachers.

Ultimately, it is anticipated to contribute the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s to the incumbent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s,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es of related Institutes going forwar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性別角色之意涵與理論 7
第二節 教學信念之意涵與功能 25
第三節 性別角色與教學信念之相關研究 35
第四節 男性與男性教師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5
第一節 男性教師從事教職的動機 55
第二節 教師角色中的性別角色態度 61
第三節 班級經營中的性別角色態度 74
第四節 親師生互動中的性別角色態度 81
第五節 課程教學中的性別角色態度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5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 國內男性教師相關研究摘要表 121
附錄二 訪談導引大綱審查之專家名單 124
附錄三 專家效度建議 125
附錄四 訪談導引大綱 128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 130
附錄六 訪談回饋函 131

表次
表2-1 角色主要論點…………………………………………………08
表2-2 性別角色之定義………………………………………………10
表2-3 信念的意義……………………………………………………26
表3-1 逐字稿與文本分析檢核回函一覽表…………………………53
表4-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56

圖次
圖2-1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理論圖………………………15
圖2-2 信念系統圖 …………………………………………………28
圖2-3 「教師信念」、「教育信念」、「教學信念」關係圖……30
一、中文部分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素淳(2007)。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王雪貞(1985)。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師範大學,臺北。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臺北:遠流。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 心理。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4(1),129-154。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原作者:Bernice Lott)。臺北:五南。
江麗莉(1989)。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載於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66)。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臺北。
何青蓉(1986)。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色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昭慧(2008)。以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載於翁秀琪(主編),臺灣傳播學的想像,811-841。臺北:巨流。
呂怡慧(2006)。國小男性教師關懷圖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奉儒(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濤石。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師範大學,臺北。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李鳳英(2004)。國民小學校長性別角色與領導特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臺北。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李盛祖(1998)。台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85-89。
杜宜儒(2006)。愛與勇氣─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卓韋瑩(2005)。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已婚女性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
林玉雯(2006)。性別角色對中學男性教師的影響-以桃園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林進材(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臺北。
邱紹一、洪福源(2009)。性別教育。臺北:新文京。
洪孟華(2000)。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相關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洪淑敏(2002)。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
徐守濤(2002)。從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作品中看女性意識。兒童文學家,28,2-9。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心理。
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臺北:稻鄉。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 : 心理。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教師角色(原作者:Shirley F. Heck & C. Ray Williams)。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4)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0,85-113。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英陣校閱(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雯玲(2005)。南部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平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教育部統計處(2010)。性別統計指標。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302-2.xls
梁宏志(2001)。國家與電影─台灣電影政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畢恆達(1999年5月)。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1999 性別與兩性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
莊宗憲(1998)。教師大調查-隻手難撐教改藍天。天下雜誌,210,84-92。
莊明貞 (1997)。兩性教育問題的反思-兩性平等教室如何建構?。教育研究,54,6-10。
莊明貞(1998)。教育與性別。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379- 408。臺北:師大書苑。
許詩屏(2003)。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教育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錦華(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15¬-4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啟榮(2009)。性別角色社會化之探析。國教新知,56(1),86-91。
陳雅莉(1994)。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陳寧容(2006)。兩位小琉球幼教師課程意識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彭佳鎂(2009)。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游美惠、柯伯昇(2004)。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45-77。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馮綉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 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
黃子誠(2007年10月)。一個國小低年級男性教師的境遇。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0,61-6。
黃子誠(2010)。校園中的男老師。載於蘇芊玲、蕭昭君(主編),校園現場性別觀察(19-26頁)。臺北:女書文化。
黃良惠(1994)。參與開放教育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563-567。
黃政傑(1994年5月)。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黃文三(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之比較研究。教育文粹,20,89-104。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臺北:心理。
黃慶芳(2005)。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 261-262。臺北:高等教育。
黃孋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 家長解惑手冊。臺北:二女文化。
黃囇莉(2000)。是盟友還是對手? 男性研究v . s 女性主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25-27。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原作者:Vivien Burr)。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楊美真(2007)。台中縣國小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楊清芬(1995)。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403-440。臺北:五南出版社。
溫韋勛﹙2005﹚。三位幼稚園男性教師性別角色類型、職業態度與職業適配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
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董素芬(2002)。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臺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廖家興(1998)。國小英語教室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甄曉蘭、周立勳(2001)。國小教師自然科學教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215-24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7)。臺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齊宗豫(2001)。男性身分、自我探索與教育實踐─一位國小準校長的成長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Basow, S. A.)。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2)
劉泗翰(譯)(2004),性別 Gender: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Connell, R. W.)。臺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2)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10, 41-77。
劉靜修(1999)。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標美蘭(2008)。教師的性別刻板印象對班級經營的影響-以臺中縣、市公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255-272。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75-101,臺北:高等教育。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美儀(1992)。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蔡篤堅(2000)。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6-19。
鄭彩鳳(1990)。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領導行為取向、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賴勇誠(2008)。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一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2(2),22-37。
謝小芩(1995)。教育篇:從父權的複製至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83-218。臺北:時報。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臺北。
謝臥龍(1997) 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謝高橋(1986)。社會學。臺北:巨流。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及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學刊,12,20-24。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龐偉華(2001)。國小男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性別角色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羅瑞玉(1999)。國小學生對教科書中性別角色的知覺及其相關因素(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8-2413-H-153-014)。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瑞玉、郭明堂、張麗麗(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制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度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從教師做起。康軒教育雜誌,35,7。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蘇靜芬(2004)。教師教學互動性別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uch, P. (1984). Prediction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s from teachers’educational belief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2954).
Begley, S. (1993). Hands off Mr. Chips! Newsweek, May 3, 58.
Bennet , N. (1976) . Teaching styles and pupil progr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itzman, D. P. (1991). Practice makes practice: A study of learning to teac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usseau, B. A.,& Freeman, D. J.(1988). How do teacher education faculty members define desirable teacher belief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4(3),267-273.
Brousseau, B. A.,Book, C., & Byers, J. L.(1988). Teacher beliefs and the cultures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9(6),33-39.
Brown, C. A., & Cooney, T. J. (1982).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5(4), 13-18.
Bubolz, M. M., & Sontag, S. (1993). Human ecology theory. In P. Boss, W. Doherty, R. LaRossa, W. Schumm, & S. Steinmetz (Eds.), Sourcebook for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pp. 419-450). New York: Plenum.
Casey, K. (1990). Teacher as mother: Curriculum theorizing in the life histories of contemporary women teachers.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3), 301-320.
Greenburg, B. S. (1980). Life on television: Content analyses of U.S. TV drama. Norwood, NJ: Albex.
Hartledge, L. (1980). Identifying and programming for differ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rent and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n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Cleveland, OH.
Harvey, O. J. (1986). Beliefs systems and attitudes toward death penalty and other punishm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 143-159.
Himes, C. L. (1992). Future caregivers: Projected family structures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47, S17-S26.
Jacklin, C. (1989). Female and male: Issues of gend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27-133.
Jonanna , L.(1991). Finis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institute teacher’sender-role attitud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1 842)
Kaye, L., & Applegate, J. (1990). Men as elder caregivers: A response to changing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0, 86-95.
Kelly, A. (1988).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acher – pupil interaction: A meta – analyticreview. Research in Education, 39, 1-23.
Lasonen & other (1991). Finnis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institute teachers' genderrole attitudes. Los Angeles. CA: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ERIC: ED341842)
Lasonen, J. L. (1990). Finnis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institute teachers’ sex-role attitud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Lincoln & Guba,(1985). Lincoln & Guba (1985), Natu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Linton, R. (1945).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ts.
Lofland, J., & Lofland, L.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Marx, D. M., & Roman, J. S. (2002). Female rolemodels: Protecting women’s math test perform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9),1183-1193.
McCormick (1994). Creating the nonsexist classroom. In McCormick (ED.),Creating the nonsexist lassroom: A multicultural approach(chapter3,4).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McIntyre, R. B., Paulson, R. M., & Lord, C. G.(2003). Alleviating women’s mathematics stereotype threat through salience of group achievem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9,83-90.
Nespor, M. F.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Studies,19(4), 317-328.
O’Loughlin, M. (1989).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belief about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ir pedagogy: A constructivist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 679)
Oakley, A. (1974). Housewife. London: Allen Lane.
Pajares,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np a messy con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 307 – 332.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isman, B. (1989). Can men mother? Life as a single father. In B. J. Risman & P. Schwartz(Eds.), Gender in intimale relationships(pp. 155-164). Belmont, CA: Wadsworth.
Rokeach, P. R.(1980).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Banks, J.A., & Banks, C.A.(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106-123).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ndler,B. R. (1996). The chilly classroom climate: A guid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of wom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 984)
Scanzoni, J., & Szinovacz, M. (1980). Family decision making: A developmental sex role model (Vol. 111). Beverly Hills, CA: Sage.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pp.345-37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Spence ,J.T., Helmreich,R. & Stapp,J.(1975). Ratings of self peers on sex role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esteem and conception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1),29-39.
Spencer, S. J., Steele, C. M., & Quinn, D. M.(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5, 4-28.
Tabachnick, B. R.,& Zeichner, K. M.(198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6 099)
Tantekin, F. (2002). The attitudes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oward gender roles and toward disciplin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orida.
Vekiri, I., & Chronaki, A. (2008). Gender issues in technology us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value beliefs, and computer use beyond school. Computers & Education,51(3), 1392-140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798870)
Wehling, L. J.,&Charters, W. W.(1969). Dimens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6(1),7-29.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摘要
誌謝辭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