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婉甄
中文論文名稱: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丁一顧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教學效能國民小學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的關係。研究工具為「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調查問卷」。以新北市、臺北市共26所學校,600位已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老師為研究對象。並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現況為「中高程度」。
二、 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表現現況為「中高程度」。
三、 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因「學校規模」及「學校位置」不同有顯著差異。
四、 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因「性別」、「服務年資」、「擔任職務」與「學校位置」不同有顯著差異。
五、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呈中度正相關。
六、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正向的預測力。
七、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及國民小學教師提出具體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subjec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the 600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from 26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is “medium-high level”.
2.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is “medium-high level”.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size of school and location.
T4.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erms of sexuality, years of services, designated duty and location of school.
5.There exist medium positive corre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se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6.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 predict the scale of teaching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7.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references for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意涵及相關理論‥‥‥‥‥‥‥‥‥‥‥15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及相關理論‥‥‥‥‥‥‥‥‥‥‥‥‥41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76
第四節 實施程序‥‥‥‥‥‥‥‥‥‥‥‥‥‥‥‥‥‥‥‥‥‥‥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8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89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現況分析‥‥‥‥‥‥‥‥‥‥‥‥‥‥8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之差異分析96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分析‥‥‥‥‥‥‥‥‥‥‥‥‥‥‥‥‥10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於國民小學教師教師教學效能現況之差異分析115
第五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分析‥‥‥‥‥‥‥‥126
第六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效能之預測力分析‥‥‥‥‥‥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0
文獻參考‥‥‥‥‥‥‥‥‥‥‥‥‥‥‥‥‥‥‥‥‥‥‥ ‥‥‥‥.147
一、 中文部分‥‥‥‥‥‥‥‥‥‥‥‥‥‥‥‥‥‥ ‥‥‥‥‥147
二、 英文部分‥‥‥‥‥‥‥‥‥‥‥‥‥‥‥‥‥‥ ‥‥‥‥‥156
附錄
專家效度問卷‥‥‥‥‥‥‥‥‥‥‥‥‥‥‥‥‥‥‥‥‥‥‥‥161
預試正式問卷‥‥‥‥‥‥‥‥‥‥‥‥‥‥‥‥‥‥‥‥‥‥‥‥165
一、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第二屆東亞教師教育研究國際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
丁惠民、蔡舜玉(譯)(2002)。社群行銷(原作者:Bressler, S. E., & Grantham, C. E.)。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大前研一(2006)。專業,是你唯一的生存之道。臺北市:天下文化。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江芳盛(譯)(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載於王如哲等(譯),教育行政研究手冊(363-402頁)。臺北市:心理。(原
著1999)
朱碧梅(2001)。網路學習社群之網路合作學習的分組機制應用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朱盈叡(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資本與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
99-114。
吳明隆(2009)。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初版2刷)。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2)。教師效能研究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臺北市:台灣書局。
吳清山(1997)。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
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立琪(2008)。台北縣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教師專業成長與教
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以婷(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語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9。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威年(2005)。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宣嫚(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與教師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林思伶、蔡進雄(2004年4月)。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第三屆教育領導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頁)。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新發、王秀玲、黃秋鑾、仲秀蓮、顏如芳、鄧珮秀、林佳芬(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Ⅱ)─焦點團體座談、訪談結果與結構方呈模式分析。載於重慶西南大學10月29日-11月2日舉辨的「第十一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
灣教育,510, 23-29。
邱義川(2008)。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洪賢瓊(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之是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臺北市:風雲論壇。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 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
與策略。(原作者:S.M.Roberts & E.Z.Pruitt著)。臺北市:
心理。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2009/03/04取自 http://www.crossborder.org.tw/assign/archives/000046.html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4-18。
徐春花(2009) 臺北市優質學校踐行之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
效能關係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敏雄(200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影響(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袁海球(2004)。透過網上學習社群發展協作學習和知識建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4),531-543。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
高博銓(2011)。教師社群發展的問題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1,
39-48。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2007)。有效
教學法(原作者:Gary D.Borich)。臺北市:五南。
夏璽明(2006)。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相
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陳木金(1996)。「教與學」的另一種原理-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雙月
刊,45,46-53。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
學報,61,221-248。
陳木金、邱馨儀(2006)。以教學檔案為核心主軸的教師評鑑系統建構,教師天地,143,頁25-34。
陳如意(2009)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云(2009) 台北市國小教師對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之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中等教育,60(3),68-77。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奎熹(1990)。有效教學的社會學基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有
效教學研究。臺北:台灣書店。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
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
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郭明堂(1996)。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
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 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臺北市。
彭安麗(2004)。提升組織的管理能力-發揮社會資本的槓桿效應。人
事月刊,39(5),10-23。
曹永松(2000)國中理化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文馨(2009)。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
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心怡(2009)。學校組織中社群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秉凱(2009)。國民小學教師之組織變革態度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
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教學生產力(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碧娟(199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淑宜(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張淑珠、陳世佳、林啟超(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知覺與其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7-100。
張雅妮(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館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富鈞(2008)。合作學習策略與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學習者射箭技能
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之研究。屏東:睿煜出版社。
張德銳、李俊達、蔡雅玲(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
與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系統編號NSC 92-2413-H133-002,未出版。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
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63-89。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3。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彩環(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知能、參與及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永和(2010)。支持學習社群的班級經營系統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 196,48-59.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
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北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
成長。北縣教育,71,23-27。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原作者:E.Wenger,R.McDermott,&
W.M.Snyder)。臺北市:天下文化。
黃慧新(2008)。團隊管理研究:團隊品質、團隊氣氛和團隊多元性對
團隊合作學習之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4(2),171-187。
馮 德(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塗淑君(2007)。教師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臺北市。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下)。(原作者:P.senge)。臺北
市:天下文化。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熊招弟(1996) 。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
趙宏達(2004)。網路社群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
學,臺北市。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
60-66。
廖天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
公民訓育學報,8,1-14。
廖美芬(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宗明(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宜添(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潘雲龍(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珠娟(2009)。社會建構取向的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批判性思考能力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蔡進雄(2006)。從學習社群的觀點論校長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3,4,129-135。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蔡曉楓(2004)。由社會建構論看我國國語文閱讀教學。教育資料與研
究,60,38-45。
蔡麗華(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蔣佩真(2002)。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1986)。教學的觀念分析。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臺
北市:師大書苑。
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謝嘉雯(2008)。基隆市國小教師臨床視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等合著:學習
與教學新趨勢(403-464)。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鐘榮進(2003)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嚴春財(2009)。教學視導。學生事務,48(2),15-24。
蕭昭君(譯)(2002)。全是贏家的學校(原作者:K.G.Wilson &
B.Daviss)。臺北:天下文化。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H. (198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shton,P.T.,Webb,R.B.,& Doda,N.(1983).A study of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1834).
Broen,J.S.,Collins,A.& Duguid,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32-42.
Borich, G.D(1994).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Y:Macmillan.
Buskist,W.(2002).Effective teaching: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rom division two’s 2-and 4-yaer awardees.Teaching of Psychology.29.188-194.
Barbeck,M.M., Walsh,M. & Latta.E.R.(2003). Schools-Universities-Communities-Professions in collaboration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well beihg.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ollins,A.,Brown,J.S., & Newman,S.E.(1989).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In L.B.Resnick(Ed.),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ations: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pp.453-494).
Hillsdale.NJ:Erlbaum.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Eradio,M.R.(2003).Tips tp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trieved October 3,2008,from http://hyper.vcsun .org/HyperNews/djordan/get/itaeffective.html
Furman,G,C.(1998)Postmodernism and commumityin school:Unravelig
the paradox.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wely,34(3),298-328。
Hipp,K.K, & Huffman,J.B.(2007).Using assessment tools as farmes for dialogue to create and susta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In L.Stoll & K.S.Louies(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119-131).Berkshire England:McGraw-Hill Education.
Hord,S.M.(199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itn:South west Educational Deveopment Laboratory.
Hord,S.M.(2004).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An overview.In S.M. Hord(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5-14).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Johnson,D.W.,and Johnson,R.T.(1992).Implementing cooperation Learing.Contemporary Education,63(3),pp.173-180.
Kruse,S.D.,Louis,K.,& Bryk,A.(1995).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 community.In K. S.Louis,&S.D.Kruse(Eds.),Professional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pp.23-42).Thousand Oaks,CA:Corwin.
Kruse,S.D.,& Louis,K.S.(2007).Developing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over time:refections on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L.Stoll & K.S.Louies(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106-118).Berkshire England:McGraw-Hill Education.


Lave,J.,& Wenger,E.(1991).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uis,K.S., & Kruse,S.D.(1995).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Louis,K.S.,Marks,H.M. & Kruse,S.D.(1996).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3(4),757-798.
Mayer,R.E.(2003).Learning and instruction.Upper Saddle River, NJ:Person Education.
Mchaney,H.,& Impey,W.D.(1992).Strategies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4268)
Medley,D.M.(1979).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In P.L.Peterson & H.J.Walberg(Eds.),Research on teaching:Concepts,findungs,and implications(pp11-27).Berkeley,CA:McCutchan.
Petty,N.E,.Walton,C.,& Clader,K.(1999).Teachers developing assessments of early literacy:A community of practice project.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22(4),218-233.
Roberts,M.S.,Pruitt,Z.E.(2003).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ousand Oaks,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Ryan,D.W.(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ndel,M.(1982).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moker,M.(2006).Results now:How we can achieve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Virginia:ASCD.
Sergiovanni,T.J. (1994).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rgiovanni,T.J.(1996).Leadership for the schoolhouse:How is it different? why is it important?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rgiovanni,T.J.(2002).Leadership:What´s in ut for school? NY:Routledge.
Slavin,R.E.(1983).When dos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e student achieve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94:429-45.
Speck,M.(1999).The principalship: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Strike,K.A.(1999).Can school be communities ? The tension between shared values and inclusion.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terly,35(1),46-70.
Stonge,J.H.(2002).Qualities of effective teachers.Alexandria,VA:ASCD
Stoll,L.,& Louis,K.S.(200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In L.Stoll & K.S.Louies(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1-14).Berkshire England:McGraw-Hill Education.
Taylor,M.(1982).Community,Anarchy and Liberty.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nger,E.Mcdermott,R. & Snyder,W.M.(2002).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表圖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預試問卷
正式問卷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