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貞伶
中文論文名稱: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Study of Metamorphosis of Beasts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指導教授姓名:何石松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唐人小說變化變形神話法術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6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獸類變化故事為研究主題。目的在於證明唐代的獸類變化故事思想繼承神話、圖騰、宗教信仰等等,後又承襲六朝以來的志怪文體,但因為唐代文人「作意好奇」的創作,作者有意識的創作,特意透過各種故事性的安排與文學藝術技巧的進步,奠定唐代小說文體的獨立;並足以成為後來小說、戲劇、民間故事等敘事文學的濫觴。本研究共分五章。首章是緒論。說明本文研究緣起;論述變化故事的命名與內涵,以確立變化的定義與故事的內容;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等等。第二章是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內涵探究。影響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的原因眾多。初民的神話故事,充滿豐富的想像力與對抗大自然的無懼,人類希望延續生命,人類藉由形體變化,生命得以以不同的樣貌存續,故有變化故事的產生;圖騰信仰中的動物圖騰信仰,形成動物的神格化與人格化,也見到人類對動物特殊力量的崇拜,近而崇拜牠們並賦與宗教性;道教思想中的氣化思想、物老成精、法術變化呈現在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故道教思想在獸類變化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命定觀、眾生平等、誦讀經文、放生習俗,在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也可略見一二;在獸類變化故事也見到當代佛道教二教的衝突與抗爭。第三章為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類型探究。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內容有五種分類:一是精魂變化;二是物魅變化;三是異徵變化;四是法術變化;五是因果變化。第四章是獸類變化故事之形式探究。唐人小說雖是「作意好奇」的創作,仍有其寫作淵源。它吸收史傳文學的養分、融入詩筆藝術,使作品結合事實與虛構,虛虛實實的情節,引人入勝;運用議論手法,表達作者的意念與憤怒;文學化的敘事,讓作品在想像與虛構外,增添多元化與人性化;鮮明生動的人物描繪,增添故事豐富的色彩,更能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深化其藝術形象。第五章是結論,為以上各章分析之綜論。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e that the metamorphosis of beasts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was originally inherited from myths, totem, religion, etc. Later,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quizzical style of writing in Six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fascinating creation of scholars. The special arrangement of various of narratives and artistic skills l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ang Dynasty fiction. Besides, it became the initiation of descriptive literature of novels, dramas, folk tales and other narrative literature.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naming and contents of these metamorphic beasts’ sto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o categorize these stories as (1) metamorphosis of ghosts, (2) metamorphosis of allure, (3) metamorphosis of omens (4) metamorphosis of witchcraft, and (5) metamorphosis of karma. The third part will be discussing the causes of creating these stories. There were many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metamorphosis of beasts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Myths of ancient China were full of rich imagination and confrontation of nature without fear. At that time, human beings wished to extend their life. Therefore, the way to exend life was to transform into different kinds of appearances. Animal totems, symbolized the deification and personification of animals. Some animals with special power were worshipped and endowed with religion by Chinese people. The idea of Chi in Taoism thoughts,transcending through aging and witchcraft could be seen in the metamorphosis of beasts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Thus, Taoism belief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stories. In addition to that, karma,destiny, the concep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recitation, release practices from Buddhism beliefs could be spotted. The confrontation and struggle between Taoism and Buddism was presented in these stories as well. Part four is about the art of writing about metamorphosis of beasts in Tang Dynasty fiction. It absorbed the nutrients of the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art of poetic writing. Their works combined facts and fantasies. Writers used argumentative technique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anger. Being works of imagination and fiction, narrative literature added to some diversity and humanity. The vivid characters were portrayed with rich colors, which depicted the character of figures and deepened their artistic image.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s up all the above analysi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前人研究成果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內涵探究 ……………17
第一節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與神話 …………………………18
一、遠古神話觀……………………………………………………………18
二、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神話觀……………………………………20
第二節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與圖騰信仰 ……………………27
一、早期的圖騰崇拜觀念…………………………………………………27
二、圖騰信仰與動物崇拜…………………………………………………30
三、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中圖騰崇拜之分類…………………………31
第三節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與宗教信仰 ……………………35
一、道教思想………………………………………………………………35
二、佛教思想………………………………………………………………44
三、佛道相互影響…………………………………………………………59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三章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類型探究 ……………63
第一節 精魂變化 …………………………………………………64
一、唐前精魂變化觀………………………………………………………64
二、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精魂變化觀………………………………67
第二節 物魅變化 …………………………………………………69
一、蠱魅型…………………………………………………………………69
二、學究型…………………………………………………………………81
三、搗蛋型…………………………………………………………………84
第三節 異徵變化 …………………………………………………88
一、吉凶徵兆………………………………………………………………88
二、警告徵兆………………………………………………………………90
第四節 法術變化 …………………………………………………92
一、鏡型……………………………………………………………………92
二、符咒型…………………………………………………………………95
三、柳枝灑水型……………………………………………………………96
第五節 因果變化 …………………………………………………101
一、輪迴轉世………………………………………………………………101
二、因果報應………………………………………………………………105
三、念讀誦經………………………………………………………………107
四、戒殺生…………………………………………………………………109
第六節 小結 ………………………………………………………112
第四章 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形式探究 ……………113
第一節 承繼史傳文學 ……………………………………………115
一、傳記體制的承襲………………………………………………………117
二、結構上的承襲…………………………………………………………119
三、刻畫人物形象手法的承襲……………………………………………121
四、懲善勸惡………………………………………………………………121
五、作家論贊………………………………………………………………122
第二節 融合詩筆藝術 ……………………………………………124
一、駢散交雜………………………………………………………………124
二、抒情明志………………………………………………………………126
三、自我覺醒………………………………………………………………130
四、遊戲之趣………………………………………………………………131
第三節 運用評判議論 ……………………………………………134
一、提出見解………………………………………………………………135
二、反映現實………………………………………………………………139
三、反諷效果………………………………………………………………142
第四節 文學化敘事 ………………………………………………144
一、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的敘事觀點…………………………………144
二、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在文學化敘事與史傳文學的區別…………149
第五節 人物形象描寫 ……………………………………………153
一、直接描述………………………………………………………………154
二、側面烘托………………………………………………………………155
第六節 小結 ………………………………………………………160
第五章 結論 ………………………………………………163
參考書目……………………………………………………173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同時代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春秋〕《春秋公羊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65年8月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65年8月出版)。
〔漢〕王充:《論衡》(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4月)。
〔漢〕桓譚:《新論》(臺北板橋:藝文,民57年,線裝影印本)。
阮籍:《達莊論》(臺北:華正書局,68年3月)。
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12月初版)。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鼎文書局,67年8月)。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2版)。
〔晉〕葛洪:《西京雜記》(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梁〕《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唐臨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韋慶植女》(題名作:唐韋慶植)(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鳩摩羅什譯《佛說梵網經》(臺灣印經處印行,1959年)。
〔唐〕劉知幾:《史通》,〔清〕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初版社,2009年12月)。
《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
〔宋〕朱熹撰、〔元〕王侗箋注:《大學章句》(國立編譯館,影印年不詳)。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52年4月)
〔明〕闕名輯:《五朝小說大觀》(臺北:廣文書局,68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60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上冊》(華正書局,2004年)。
[清]郭慶藩編輯:《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林紓:《京華碧血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2年12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市:齊魯書社,2007年3月)。
《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68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藝文印書館,1971年12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市:正中書局,民72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民81年9月初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年4月)。
王孝廉:《神話世界上篇-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篇-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9年11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73年7月文史哲出版社,73年7月)。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77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王汝壽:《全唐小說》(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西諦:《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民74年9月)。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10月)。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初版社,2008年1月初版)。
汪辟疆:《唐人小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初版)。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初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民1994年9月初版)。
李小龍譯注:《墨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11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11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85年12再版)。
侯忠義:《唐代小說簡史》(濟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姚小鷗譯注:《詩經譯注》(北京:當代世界書局出版社,2009年1月)。
袁珂:《古神話選擇》(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袁珂:《山海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75年9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張玉春、金國泰譯注:《老子注譯》(四川:巴蜀書局,1991年10月)。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12月)。
黃暉:《論衡校釋三》(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出版)。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之闡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3月)。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陳蘭村、張新科:《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市:正中書局,84年3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臺一版第九次印刷)。
傅東華編:《文學百題》(臺北:文鏡文化公司,1985年12月)。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張紫晨:《中國巫術》(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曼娟:《古典小說的長河》(臺北:臺灣書店,85年10月)。
郭丹:《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6月)。
湯用彤:《魏漢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學生書局,84年9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3月)。
魯迅:《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魯迅:《漢文學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民2005年8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73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11月)。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修訂
二版)。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
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84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5月初版)。
嚴傑‧嚴北溟譯注:《列子譯注》(臺北:文津出版社印行,76年10月初版)。
釋印光著,王靜蓉選編:《信願念佛》(臺北::臺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民國86年9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邱昌員、力小鯤:〈論唐代詩人與小說創作〉,《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
王夢鷗:〈讀唐人小說隨筆〉,《東方雜誌》(71年7月)。
王孝廉:〈死與再生〉《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80年11月)。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1995
年4月)。
戶倉英美:〈變身故事的變遷-由六朝志怪小說到《聊齋誌異》〉(國際聊齋論文集,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7月)。
田瑋莉:〈《山海經》變化神話中復生形象的內涵〉,《文學教育》(2010年4月)。
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選自《中華文化評論百年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書》3,私立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70年6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民國75年10月)。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民83年3月)。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84年6月)。
汪辟疆:〈唐人小說在文學上之地位〉,《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林富士:〈人間之魅-唐漢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6年3月)。
房厚信:〈略論唐傳奇對史傳敘事傳統的突破與超越〉,《池州師範學報》21卷第1期。
陳謙豫:〈隋唐宋元小說理論批評〉,《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第二章(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陳峭燕:〈論唐傳奇的詩意敘事境界〉,《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8月)。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白話山海經》(臺北:文化出版社,80年1月)。
董乃斌:〈唐傳奇與小說文體的獨立〉,《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葉慶炳:〈唐代傳奇與變文〉,《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熊明:〈著文章之美,傳要妙之情-略論唐人傳奇的審美趣尚〉,《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32卷)。
樂蘅軍:〈中國古代變形神話探析〉引自《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傳記文學,民
國73年12月)。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初探〉《古典小說散論》(純文學出版社,65年
10月初版)。
潘麗珠:〈唐傳奇中的變形故事析探〉,《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
滕琪:〈變形神話之法則的若干視角〉,《復旦學報》第一期(2008年)。
錢穆:〈歷史上之人物〉出自《史學導言》第四講(中央日報社,64年10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肇琴:《唐傳奇的寫作技巧》(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小野純子:《唐代老虎小說結構形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任允松:《唐人小說風格演變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5年)。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洪淑華:《太平廣記畜獸類故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徐祥益:《論明代神魔小說》(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中國文化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許淑娟:《史傳文學與唐傳奇小說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
文,2005年)。
黃裕芬:《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
學位班碩士論文,2010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變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7年)。

五、外文翻譯

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出版)。
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
月初版)。
〔美〕加德納‧墨菲、約瑟夫‧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譯:《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日〕中野美代子:《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劉禾山譯(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6年)。
馬林若夫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臺北:協和工業叢書版社,1978年)。
馬累德著,曾召銘譯:《心理學與民俗學》(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年)。
露絲‧本尼狄克特著,王煒譯:《文化模式》(北京:三聯書局,1988年)。
佛洛伊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封面
摘要
致謝辭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1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