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柯景耀
研究生英文姓名:Ke Ching-Yao
中文論文名稱: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英文論文名稱:The Eff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on the Sixth-Grade Students’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指導教授姓名:鍾才元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探索教育課程問題解決能力
英文關鍵字: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problem-solving abi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兩班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採用探索教育課程進行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採用綜合活動課程進行教學,實施六週十二節的教學。以「新編問題解決測驗」進行前後測檢定,所得資料以雙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教學期間同時以「學童回饋表」及「教學自我檢核表」反應學童對探索教育活動的感受經驗,及檢討教師的教學得失。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童除了在「界定原因」上未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童,在「解決方法」、「預防問題」、「變通性」、「有效性」與「全測驗總分」上均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童。
二、實驗組學童對探索教育課程抱持積極正向的看法,並表示喜愛及肯定。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提供適切的建議,期待有助於課程與教學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AEC) on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A total of 66 students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group accepted AEC for 6 weeks, whereas the other group accepted regular course.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during “The New Edition Test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 and analyzed by two-way ANCOVA. Qualitative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solution-finding, problem-avoiding,flexibility,effectiveness and total score.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AEC.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high interest in the activities, and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suggestions regarding instruc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探索教育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探索教育課程方案 48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問題解決能力之描述性統計及分析 59
第二節 組別與性別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之差異分析 62
第三節 由質性分析看探索教育課程對實驗組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76
第四節 探索教育課程回饋之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綜合討論 9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02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9
一、中文部分 109
二、英文部分 114
附錄 117
附錄一 國內近年實施探索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117
附錄二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使用同意書 123
附錄三 課程回饋表 124
附錄四 整體課程回饋表 125
附錄五 教學自我檢核量表 127
附錄六 探索教育課程方案 140
一、中文部分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朱麗葉(2008)。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玉群(2009)。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380-396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坤銓(1996)。國小學生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吳賜光(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協信(2008)。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
李慕臺(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臺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曉菁(2003)。「問題探討式」班會模式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沐桂新(1995)。休閒活動與休閒治療。救國團團務通訊,第568期,7-15。
周玉秀(2005)。談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45(4),2-6。
周雅虹(2006)。國中特教資源班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取向生涯團體輔導方案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鳳琪(2001)。國中生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曉虹(譯)(1995) 。社會學習理論(原作者:Bandura, A.)。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林育正(2008)。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芳菁(2007)。企業員工參與探索教育對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壽險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竺定宇(2005)。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紅朱(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臺北縣:校園書房。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199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國振(2008)。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翊萱(2008)。探索教育活動對員工訓練成效及企業文化之影響:以某電子製造大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國教專業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臺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煌龍(2009)。體驗式教育訓練對部屬主管互動關係與員工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許維倫(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金龍(2001)。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陳佩妏(2010)。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班級團體動力與士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宗麟(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宜文(2005)。設計師認知風格對團隊溝通與問題解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桃園縣。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銘谷(2009)。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彭瓊慧(2008)。實施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欺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曾令芩(2010)。青少年參與探索教育活動之體驗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春金(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273,21-41。
楊孟泰(2004)。Big Six模式之線上合作學習系統應用在問題解決能力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琬萍(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慶欣(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秀美、吳武典(1991)。問題解決測驗。臺北市:心理。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測驗。臺北市:心理。
劉南坤(2004)。STS 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陽萱(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高齡者主觀幸福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蔡居澤(1995)。冒險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
鄭欣如(2008)。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鄧桂菊(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企業員工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彰化縣Y環保科技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5。
謝智謀、王怡婷(譯) (2003) 。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原作者:Clifford E. Knapp)。臺北市:幼獅。(原著出版年:2001)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 個遊戲中學習。臺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鍾啟暘(2004)。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真真(1981)。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曠文琪(2007)。打破框架,問問題瘋狂找答案。商業週刊,1009,118-120。
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國俊(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Dick,P.,Jane,P.,&Rufus,C.(Eds). (2007).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Application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ass, M. 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J.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ayes, J. (1989).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nking and creating.Homewood,IL:Dorsey Press.
Henton, M. (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Dubuque Iowa: Kendall/Hunt.
Jonassen, D. H., & Serrano, J. H. (2002). Case-based reasoning and instructionaldesign: Using stories to support problem soliving. ETR&D, 50(2), 65-77.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McCown, R. R., Driscoll, M. & Roop, P.(1996). Facilitat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R.R. McCown, Marcy Driscoll, & Peter Roop (E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nd ed.) (pp. 278-309),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and Bacon.
Medin,D.L.,Ross,B.H.,&Markman,A.B.(2001).Cognitive psychology.3rd Ed.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Neil, J.(2005). Whi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lderdom.com/experiential/ExperientialLearningWhatIs.html.
Newell, A.,&Simon H. A.(1972).Human problem solving.New Jersey:Prentice-Hal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 Measuringstudent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ISA 2003 assessment of reading, mathematical,scientific, and problem solving literacy. Paris, France: OECD.
Polya, G. (1957).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2nd ed.).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outy, D. (1990). Project adventure: A brief history. In J. Miles & S. Priest(Eds.).Adventure education (p. 9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Rohnke, K. (2004).Funn’N Games.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Sternberg,R.J.(1994).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Hillsdale, NJ:Erlbaum.
Sternberg,R.J.(1999). Cognitive psychology. 2nd E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Wolfe,B.D. , & Samdahl,D.M.(2005). Challenging assumptions : Examiningfundamental beliefs that shape challenge course programming and research .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8(1) ,25-43.
Woolfolk,A.E.(2007).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th ed).Boston,MA:Allyn & Bacon.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