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TWNIC(2011)。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12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人間福報(2010)。制定反霸凌法 參考英美作法。2011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4984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2002)。網路霸凌。2011年7月26日,取自http://eteacher.edu.tw/Read.aspx?PostID=268 王秋萍(2011)。談談德國近年來的校園霸凌問題。教育研究,207,110-119。 王惠儀(2009)。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調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台灣立報(2011)。網路霸凌致命 美立法防堵。2011年9月17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208/4173310.html 民視新聞(2011)。國中生遭網路霸凌 告同學誹謗。2011年8月1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09/11/2wkp5.html 刑事警察局拒絕網路霸凌網(2008)。什麼是網路霸凌。2011年7月16日,取自 http://bullying.cib.gov.tw/ 朱毋我(2008)。網路行為失衡對品格教育的挑戰。教師天地,156,72-75。 朱美瑰(2008a)。網路犯罪新型態~看不見的拳頭: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初探。諮商與輔導,268,6-10。 朱美瑰(2008b)。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美瑰(2008c)。校園網路霸凌現象之探討。教育研習,16,45-58。 汪文(2009)。一定要知道的網路法律。2012年1月18日,取自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423&page=1 何志中(2000)。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何琦瑜(2011)。我的網路小孩。親子天下,30,12。 巫秀蓮(2009)。成年人對網路霸凌認知之調查。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宏斌(2010)。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受網路霸凌的經驗覺察及反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吳怡貞(2006)。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簡妙如(2009)。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探究。中等教育,60(3),90-109。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秀芳(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部落格之網路倫理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況調查表。2011年7月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2011年7月26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cwlf/archive/2011/06/25/197898.html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迷「網」童年:2009年台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查報告。2011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a)。2011兒少網路安全調查報告。2011年7月13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361&typeid=4&offset=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b)。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2011年7月7日,取自http://www.smartkid.org.tw/dblog/blog.asp?qbid=849 林文正(2010)。網路偏差行為-網路霸凌。屏東教育季刊,43,14-21。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 林吉祥(2004)。網路倫理議題與網路禮儀對教育的啟示。國教新知,50(4),93-103。 林宇玲(2005)。偏遠地區兒童的網路使用與性別化同儕文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82,87-131。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靜(2007)。談E世代人文素養的品質風貌。品質月刊,43:1,17-19。 林項爵(2009)。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錚顗譯(2010)。隱私不保的年代: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和隱私窺探。(原作著:Daniel J. Solove)。臺北:五南。 東森新聞(2010)。三打一!國小霸凌學生PO網炫耀。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06/09/327-2613344.htm 周玉秀(2011)。網路對人類認知與行為模式的影響。2011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ptjhs.cyc.edu.tw/webadmin/upload/%E7%B6%B2%E8%B7%AF%E5%B0%8D%E4%BA%BA%E9%A1%9E%E8%AA%8D%E7%9F%A5%E8%88%87%E8%A1%8C%E7%82%BA%E6%A8%A1%E7%A4%BA%E7%9A%84%E5%BD%B1%E9%9F%BF.pdf 周倩(2008)。「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簡介。教師天地,156,48-53。 周倩、陳茵嵐、蔡政宏(2010)。培育網路世代的優質數位公民。研習資訊,27:5,13-21。 洪士育、陳朝賢(2011)。讓霸凌成為霸零。師說,222,54-57。 徐筱嵐(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許平福(2005)。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倫理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玉霞(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樺(2009)。青少年網路霸凌現況與防治對策。師說,209,45-50。 張世樺(2011)。國中學生網路欺凌、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戎晉(2009)。初探「網路霸凌」(Cyber Bullying)衍生之法律議題。科技法律透析,21(4),15-20。 郭戎晉(2011)。兒少安全網路環境法制之研究。法學叢刊,56(1),107-140。 郭芳瑜(2001)。師範院校學生之網路倫理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祐榕(2009)。網路霸凌被害者之被害特質:以嘉義市國中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明月(2007)。網路素養教育探討。研習資訊,24,103-109。 陳怡儒(2010)。少年網路霸凌被害因素研究-以日常活動理論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建長(2009)。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素貞(2010)。「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論校園網路霸凌。國教新知,57(4),10-19。 陳雅慧(2011a)。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親子天下,30,150-151。 陳雅慧(2011b)。2~10歲 把握管得動的黃金期。親子天下,30,152-164。 莊素美(2010)。臺北地區國小高年學童霸凌之相關家庭因素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反暴力霸凌安全學校網站(2009)。霸凌類型。2011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peacefulschool.org/ContentPage.aspx?UnitID=4d240434-7b04-422e-b053-ad94fbd193b4 黃天佑、黃士珍(2010)。國中生網路霸凌行為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6:2,1-15。 黃美照(2008)。網路犯罪的特徵與類型。諮商與輔導,268,2-5。 曾琬鈴(2010)。青少年網路霸凌行為形成原因之探討。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研究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www.fubonedu.org.tw/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91216170408P6U 馮麗姝(2011)。「網絡欺凌」教師研討會:網絡欺凌的理解與介入。2011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benetwise.hk/download/cyberbully_seminar_1.pdf 楊宗霖(2010)。網路素養課程之設計及實施成效研究-以深澳國小高年級網路遊戲行為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善真(2008)。網路犯罪資訊安全威脅發展趨勢分析。諮商與輔導,268,11-14。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世閔(2007)。學校行政: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教育研究,158,144-149。 劉妍君(2009)。國中生之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霸凌相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哲宇(2010)。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國弘(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存裕(2006)。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斗六市。 蔡慧玲(2010)。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網路倫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居益(2009)。社會學習與學童網路欺凌行為之關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煌發(2010)。管教與霸凌事件的新思維。師友月刊,515,55-59。 賴光祺(2011)。終結霸凌,可能嗎?。師說,527,56-60。 賴聖芬(2008)。國民小學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聯合報(2011)。散布網路謠言 6成學生不知觸法。2012年1月1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0024#ixzz1jo9HAqgt Power By udn.com
二、英文部分 Bamford, A. (2004). Cyber-bullying. Retrieved September 11 , 2011, from http://www.ahisa.com.au/documents/conferences/PCC2004/bamford.pdf Beale, A. V.,& Hall, K. R. (2007) Cyberbullying: What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arents) can do. Clearing House, 81(1), 8-12. Belsey, B. (2007). Cyberbullying. Retrieved September 11, 2011, from http://www.cyberbulling.ca/pdf/feature_dec2005.pdf Dehue, F., Bolmam, C., & Vollink, T. (2008). Cyberbulling: Youngsters’experiences and parental percep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2), 217-223. Hinduja, S., & Patchin, J. (2007). Cyberbullying: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offending and victimization. Deviant Behavior, 29(2), 1-29. Houle,P.A(1996).Toward 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 in a computer skills course.Journal of Educationl Computing Research,14(1),25-48. Juvonen, J. & Gross, E. F. (2008). Extending the School Grounds?Bullying Experience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Kowalski, R. M., & Limber, P. (2007).Electronic bull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 S22-S30. Kowalski, R. M., Limber S. P & Agatston, P. W. (2008). Cyberbully: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ustralia: Blackwell. Leishman, J. (2002). Cyber-bullying: The Internet is the latest weapon in a bully s arsenal. CBC News, The National. Retrieved August 30, 2011, from http://cbc.ca/news/national/news/cyberbullying/index.html. Li, Q. (2004).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experience. Retrieved August 8, 2011, from http://www.ucalgary.ca/qinli/publicationon/cyberbully_aera05%20.html Li, Q. (2005). Cyberbullying in school: Nature and extent of canadian adolescents’ experience. Retrieved August 31,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490641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July, 23(4), 1777-1791. Lines, E. (2007). Cyber-bullying: Our kids new reality a kids help pone research study of kids online. Retrieved August 30, 2011, fromhttp://www.kidshelpphone.ca/beingthereforkids/newsroom/images/Cyber-Bullying_Report_2007_full.pdf Long, C. (2008). Silencing Cyberbullies. NEA Today,26(8),28-29. Mason, K. L. (2008). Cyberbulling: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school personnel.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5(4), 323-348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115-125. Milson, A., & Chu, B.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cyberspace: Developing good netizens. The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93(3), 117-119. Olweus, D. (1991). 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school children: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I. Rubin& D. Pepler(Eds. ), 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ggression, 411-447. Hillsdale, HJ:Erlbaun. Olweus, D. (1994). Bullying at school: 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L. Huesmann (Ed.), Aggressive Behavior: Current Perspectives (pp. 97-130). NY: Wiley. Olweus, D. (2003). A profile of bullying at schoo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6), 12-19. Patchin, J. W., & Hinduja, S. (2006). 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 Juvinile Justice, 4(2), 148-169. Pelligrini, A. E & Long, J. D. (2002). A longitudinalstudy of bullying, dominance, ad victimiz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hrough secondary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 psychology, 20, 259-280. Shariff, S. (2005).“Cyber-Dilemmas In The New Millennium: School Obligations To Provide Student Safety In A Virtual School Environment” Retrieved August 28, 2011, from http://www.redorbit.com/news/education/448337/cyberdilemmas_in_the_new_millennium_school_obligations_to_provide_student/ Shariff, S., & Gouin, R (2005). Cyber-dilemmas: Gendered hierarchies, free expression and cyber-safety in school. Retrieved August 7, 2011, from http://www.oii.ox.ac.uk/research/cybersafety/extensions/pdfs/papers/shaheen_ shariff.pdf Smith, P.k. & Sharp, S. (1994). School bulling: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Routledge. Stover, D. (2006). Treating cyberbullying as a school violence issue. Education Diges, 72(4), 40-42 Strom, P. S., & Strom, R. D. (2005). When teens turn cyberbullies. Education Digest,71(4), 35-41 Willard, N. E. (2003). Off-campus, harmful online student speech. Journal of SchoolViolence, 1(2), 65-93. Willard, N. E. (2004). Educator's Guide to Cyberbullying: Addressing the Harm Caused by Online Social Cruelty. Retrieved July 20, 2011, from http://cyberbully.org Willard, N. E. (2006). Cyber bullying and cyber threats: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online social cruelty, threats, and distress. Eugence, OR: Center for Safe and Responsible Internet Use. Ybarra, M., & Mitchell, K.(2004).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 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child relationships,Internet use,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3),319-336. Younes, W.(2007). A workshop by educators for students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US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